“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在鄉鎮干了30年,當了十幾年的鄉鎮領導,可村里還有不少農戶沒有擺脫貧困,作為曾經的鄉鎮干部,我感到心里有愧啊,這次下來就是想面對面為村民做點實事兒。有人說我當過鄉里領導,又回村里當第一書記,劃不來,但我覺得我熟悉農村、了解農民的所想所盼,能夠和他們一塊苦、一塊干。”說這話的人是52歲的凍青鋪村第一書記劉均華,他的職務是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人大常委會城建工委副主任,2015年9月,被選派到凍青鋪村擔任第一書記。
沿著十幾公里蜿蜒崎嶇的盤山路而上,經過1個多小時的顛簸,記者從資陽市區來到雁江區南津鎮最偏遠、也是附近掛上名的貧困村——凍青鋪村。村民介紹說,“一年前,村里的道路稀巴爛,有些小伙連媳婦都娶不到。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用上了天然氣、自來水,村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今天這么好的日子。”村還是那個村,人還是那些人,一年多時間,凍青鋪村展現了脫貧新姿,村民們嘗到精準扶貧的甜頭。
“堅定脫貧信心,從建強村級班子入手”
凍青鋪村曾經是貧困村、后進村,2015年還被定為軟弱渙散村。劉均華來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村級班子思想建設,他主動找村組干部交心談心,既拉家常,也談工作,不斷鼓勁打氣,堅定他們的信心,鼓舞干勁。通過劉均華的不斷引導,村組干部思想逐漸轉變,從“要我扶貧”變為“我要脫貧”,村班子整體的“精氣神”提上來了。
沒有制度形不成合力。為了發揮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劉均華與村干部一道,先后完善村“兩委”制度30余項,指導健全“村規民約”、建立黨建責任“三張清單”等,從制度上規范村上的管理。
扶貧先扶智,劉均華抓住“走出去請進來”的學習機會,開拓干部群眾眼界,先后組織干部群眾進行了法制、養殖、種植三次培訓會,并組織了30余名村組干部、黨員代表到周邊先進村參觀,學習其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小家禽林下生態養殖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此外,劉均華還向區級部門爭取了7.6萬元,建設村級活動陣地300多平方米,并添置了電腦、廣播、籃球、乒乓球臺等辦公設備及群眾娛樂設施,使村級陣地服務功能明顯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明顯增強。
“要讓村民看到希望,嘗到甜頭,大伙才會跟著干”
凍青鋪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沒有基礎設施,群眾脫貧困難重重。劉均華到村任職后,挨家挨戶走訪摸底,和群眾掏心窩子,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對全村143個貧困戶308人進行了摸底調查、結對幫扶建卡。在走訪過程中,劉均華總結了凍青鋪村貧困的七個方面的原因,即偏僻、地劣、無智、疾病、勞弱、災難、懶惰,為此,他精心制定了《凍青鋪村貧困原因分析及扶貧幫扶工作對策》。
病根找到了,才能對癥下藥。但多年貧困的凍青鋪村如何才能迅速走出新路子?劉均華說:“多年貧困,村子已失去了造血能力。脫貧不能單打獨斗,必須調動村民的熱情和積極性,首先就必須讓村民看到希望,嘗到甜頭,大伙才會跟著干。”
凍青鋪村的沙石路面常年坑洼不平、泥濘不堪,前來采購的果商望而卻步,2015年凍青鋪村的柑橘因為道路不通,每斤比山外面少賣了1毛多。路,成了凍青鋪村脫貧的攔路虎。
要想富先修路。面對籌資壓力,劉均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修路的事。他多次深入8個村民小組搞宣傳、講利弊、做工作,終于得到黨員群眾的普遍支持。目前,4條6.6公里的水泥路已經竣工通車。此外,他還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協調落實6個組180戶村民用上了天然氣,為200戶村民安裝了自來水,贏得了群眾廣泛好評。
“要想讓農民致富,前提是改變農村傳統的種植模式”
凍青鋪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外出務工和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不僅類型單一而且收益很不穩定。也有部分村民種植柑橘,但數量較少,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在銷路上也不具競爭力。
“要想讓農民致富,摘掉貧困帽子,前提是改變農村傳統的種植模式。”要讓308名貧困人口按期脫貧,劉均華提出了“因戶施策,各個擊破”,加強“造血”的扶貧計劃。
產業的發展,才是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紤]到村民有種植柑橘的傳統經驗,劉均華與村組干部、黨員群眾共同研究,確定了“種養結合”的發展方向。種植業主要為優質柑橘,通過流轉土地引進業主和發動群眾自種,發展優質柑橘400畝,通過“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訂單種植與銷售,解決農戶后顧之憂。養殖業方面,規劃發展養豬大戶19戶、養羊大戶2戶,發展年出欄300只林下生態散養雞農戶16戶,小龍蝦養殖50畝。
自從村里引進柑橘種植后,村民陽兵蘭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打算,一心在家管理果樹,他說:“公路修好了,果子也不愁賣,我們就在家照看果子,如果這批柑橘掛了果,加上以前的,就能掙2萬塊,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2013年,貧困黨員劉明遇到車禍,住院治療用了20多萬元,成了村里“因病致貧”的典型。經村“兩委”幫扶,他流轉土地20畝,養豬50頭、養雞300只。現在他成為農超對接示范戶,年收入從過去的人均2800元增加到現在的人均1萬元,不但還清了欠賬10多萬元,生活也一天天好起來,成為村子里有名的種養大戶。
“要不是區上派來了劉書記,村里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變化”
凍青鋪村有五保戶22戶22人、低保戶25戶3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43戶308人。為了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劉均華四處奔走為貧困戶聯系幫扶對子,多方籌集資金,并充分利用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幫助13戶貧困戶建設新房。
村民陽本成今年63歲,是全村最困難的村民。劉均華入村探訪的第一戶便是他家,土墻傾斜,四面透風,殘缺石棉瓦遮雨,房屋主體破敗不堪。劉均華和工作組本著扶貧幫扶的要求,為充分體現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將該戶危房改造納入區人大機關幫扶重點,盡快實施。錢不夠,劉均華多次到區級部門請求援助。區住建局C級危房補助7500元;鎮民政支持3000元;慈善捐助 10000元……今年4月陽本成搬進了新家,那一刻他笑得合不攏嘴。
“現在路通了,自來水有了,就連想都不敢想的天然氣也安到了各家各戶”,村民張大爺說,“要不是區上派來了劉書記,村里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變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