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韋科 字號:【

《小康》雜志發布的調查顯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已連續第四年登上“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榜首位置,可喜的變化是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狀況的滿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個檔次”。這體現了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持續高度關注,也表明了民眾對我國政府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充分肯定。

輿情概況

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受到媒體和網民的關注。從全年輿情看,病死豬、走私凍肉等問題肉制品仍是熱點議題,信息源多以政府部門在主動執法、常態化監管中查處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為主,公安部破獲的病死豬大案、海關總署查處的走私凍肉案件受到高度聚焦。種植養殖環節的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曝光的頻次較上年有所增加,出現了青島“吃西瓜中毒”事件、草莓陷“農殘超標致癌”風波等熱點事件。各級質監部門通報的果蔬、畜禽產品和水產品檢測結果被持續報道,其中出現的農藥、獸藥殘留問題成關注熱點。

與2014年比較,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熱點問題的輿情熱度有所下降。中央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始終態度堅決,重拳治理,并把食品安全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食品安全已融入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項工作中,將成為“十三五”發展藍圖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食品安全已經不再是搶眼的熱點話題,而成為產業成長過程中永久堅守的底線。

從網絡媒體關注情況看,新聞輿情整體走勢出現明顯震蕩。3月話題量快速上漲,全國“兩會”期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話題引發媒體大量報道,央視曝光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生豬檢疫監管缺失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7月話題量再次沖頂,有媒體人對“僵尸肉”報道發出“假新聞”的質疑,使得輿情再掀高潮;溫州曝出的“注膠蝦”問題也引發由點及面的連鎖反應,各地媒體紛紛跟進當地情況。10月話題量漲幅明顯,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實施受到重點聚焦,“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或致癌”的說法引發廣泛辟謠。

輿情傳播特點

1.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總量減少,輿情熱度總體趨降

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關注熱度總體下降。農產品質量安全新聞輿情總量呈現較大幅度的回落。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媒體新聞總量達5.8萬余篇,峰值近1.1萬篇,分別比2014年減少3.7萬篇和2000篇,媒體輿情熱度降溫明顯。從年度熱點話題新聞排行看,2015年熱點話題排行前20中,除“僵尸肉”事件由于輿情反轉報道量突破萬余篇外,其余熱點話題報道量最高為4200余篇,最低報道量為300余篇,而2014年熱點話題排行前20中,最高報道量為5000余篇,最低報道量為400余篇。從年度網絡熱帖排行也可以看出,與上年相比,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網絡熱帖點擊量和回帖量也明顯下降。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熱點事件的輿情熱度整體也呈現了明顯的降勢。從時間跨度上比較,2015年出現的草莓“農殘超標致癌”、青島“吃西瓜中毒”事件關注度持續近3周,在關注時長上與此相近的有2013年出現“鎘超標大米”事件和“毒生姜”事件,這兩個事件的輿情熱度均持續2周時間。但比較媒體報道量可以看出,“鎘超標大米”事件和“毒生姜”事件的媒體報道量分別達到了1.8萬和1.5萬余篇,而草莓“農殘超標致癌”、青島“吃西瓜中毒”事件的報道量分別為3800和2200余篇。

2.政府保障舉措是輿論關注的重頭戲,監管仍是熱點議題,全面宣傳和輿論引導有待加強

2015年,各級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舉措成為媒體和網民關注的重頭戲。從全年熱點輿情看,中央對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頂層設計引發聚焦,新《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對食品安全監管做出的“四個最嚴”、“零容忍”等指示精神均受到輿論的強烈認同和熱烈期待。公安部、海關總署以及各地執法部門在打擊病死豬、走私凍肉等食品安全犯罪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引發大量報道和廣泛熱議。農業部、國家食藥監局對農藥獸藥殘留等熱點問題發布的針對性治理措施也引發了高度關注和積極建言。同時,從媒體和網民針對全年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熱點話題發出的評論看,監管部門仍是熱議的焦點。盡管全年出現的熱點問題主要是各級執法部門在日常監管中查處的違法案例,但監管部門并未獲得應有的肯定,特別是在一些問題食品數量巨大、涉及地域廣泛的重大案件中, “因監管失職才導致違法行為產生”成為大多數聲音,進而模糊了涉事企業第一責任與后續監管第二責任的主次界限,容易陷入越嚴管越容易被追責的困局。對此,監管部門還應加大宣傳和輿論引導力度,讓公眾全面知曉在日常執法中的監管成果,理清查處的違法問題在全部監管數量中的比例關系,進而糾正輿論中“凡是出現食品安全違法問題就斷定監管部門失職”的輿論偏向。

3.主流媒體在影響輿情走向上發揮主要作用,食品安全報道的規范化問題受到關注

從全年輿情看,主流媒體報道是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熱點輿情走勢的主導因素。新華網、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仍具很強的影響力,在發布食品安全相關的重大政策法規、曝光食品安全熱點問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各地媒體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成為當地發生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首發媒體。總體看,主流媒體在輿論監督和輿情引導中仍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個別報道也引發了消極輿情效應。如,新華網以“僵尸肉”為題對海關總署查處的走私凍肉問題發出報道后,“僵尸肉”成為走私凍肉的代名詞,由于其概念界定模糊導致定義泛化,“僵尸雞”、“僵尸魚”等報道也隨后出現,給輿論認知造成很大困惑,部分地區冷凍肉品還出現了滯銷現象。再如,央視播出草莓農殘超標致癌的相關節目后,盡管有關部門進行了回應澄清,但多地草莓滯銷現象仍未避免,給草莓種植戶帶來的損失也無法挽回。輿論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有權利獲知真相,媒體也有監督職責,但這些都必須以真實、全面、客觀為前提,離開了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向錯誤的一端,由此造成傷害。

4.自媒體中食品安全謠言多發,謠言治理任重道遠

2015年,從微博、微信中出現的食品安全謠言多發。“打針西瓜”、“豬肉生蟲”、“病菌爆發羊肉(牛肉)不能吃”等陳舊謠言仍被多版本演繹。“草莓打農藥毒死蜜蜂,長期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殺”、“吃肉致癌”等新發謠言引起的話題熱度也一度高漲。對此情況,政府、媒體、企業、協會等部門緊密配合,通過成立食品辟謠聯盟、建立健全網絡失信黑名單制等舉措來打擊食品謠言,凈化網絡環境。但隨著手機上網率的進一步提升,民眾在信息“隨手發”方面更加便捷,且微信等自媒體的強社交屬性也為謠言的前期監測預警帶來一定的技術難度,自媒體中食品安全相關謠言的治理依然任重道遠。

全年熱點輿情分析

1.問題肉制品是關注重點,執法監管被熱議

從全年整體情況看,病死豬肉、走私凍肉等問題肉制品受到媒體和網民的持續關注。其中,有關部門在主動執法和常態化監管中查處的問題肉制品違法犯罪案件是主要信息源,占據熱點新聞的大部分比重。從媒體報道看,上述案件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包含數量多、地域廣、涉案金額大、“流入餐桌”等波及大范圍人群的量化信息。二是制售手段惡劣,曝出后給公眾帶來明顯的心理和生理不適感。三是存在檢驗檢疫形同虛設等監管缺失問題。從媒體和網民的評論觀點看,擔憂食用安全和批評監管失察是主要的情緒表達。輿論認為問題肉制品案件中的公權尋租之惡甚于私屠濫宰,呼吁執法常態化、嚴打常態化,并重視對食品安全瀆職犯罪的懲處。

同時,媒體對問題肉制品首曝后也易形成關注熱點,執法監管仍是焦點議題。

2. 種植養殖環節藥殘超標問題曝光頻次增加,關注熱度升溫

與上年相比,2015年種植、養殖環節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的曝光頻次有所增加,輿論的關注熱度有所升溫。其中,媒體首曝的果蔬農殘超標問題易引發熱點話題。4月先后出現的“青島市民吃西瓜中毒”、“草莓農殘致癌”均受到了輿論高度關注,也都持續了較長時間,但梳理事件的輿情脈絡可以看出,兩個事件呈現了不同側重點的輿論走向。

養殖環節的違禁用藥問題也被關注。從全年出現的熱點新聞看,監管和執法部門對畜禽、水產品的檢測通報是媒體報道的主要信息源。

3.違禁添加問題仍然突出,“毒豆芽”案首現無罪判決引關注

2015年,生產加工環節的違禁添加問題仍然突出。據2015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樣品約占不合格樣品的四分之一。同時,在國家食藥監局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中,有5個案件涉及非法添加、加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從全年熱點輿情看,違禁添加問題被媒體曝出后也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并容易引發由點及面的輿情衍生現象。

2014年,多地出現了因在豆芽生產過程中添加6-芐基腺嘌呤等“無根水”物質而獲刑的案件。輿論將此稱為“毒豆芽”案,并圍繞“豆芽是農產品還是食品”、“6-芐基腺嘌呤是生長調節劑還是食品添加劑”等內容展開了廣泛討論。“毒豆芽”也由此成為跨年度的熱點問題,受到持續關注。2015年6月,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人民法院對一起在豆芽生產過程中添加6-芐基腺嘌呤等“無根水”物質的案件做出無罪判決。輿論評價此案不僅對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界限進行了明確劃分,也對此類案件的判決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法律對自然科學領域的應有尊重,是司法對行政違規與刑事犯罪分野的清醒認知。

(作者單位:農業部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