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3月9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之后,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編密織牢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明確構建和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強制報告體制、應急處置機制、評估幫扶機制和監護干預機制。一時間,留守兒童問題再次被熱議。其實,就在上述兩則新聞之前不久,一則關于“高中生下鄉搞調研”的信息曾在關愛留守兒童的愛心圈內成為熱門話題。
“學生調研團下鄉”的由來
“我們去之前,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們與小弟弟妹妹們通過書信。所以見面后很快就熟悉了,打成了一片。”北京人大附中高一學生肖千禧告訴記者。2月12日,大年初五,由人大附中的八個學生和另外一所中學的一個學生組成的高中生調研團隊,在四位家長的陪護下從北京出發,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南省新邵縣坪上鎮中心小學,來看望該小學的6個留守兒童。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九個高中生通過做家訪,與當地孩子畫畫,與留守兒童、家長一起玩游戲,做起了“心理輔導”。
“一般來講,留守兒童和家長的關系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我們去之前,通過向專家老師咨詢,知道了可以通過‘心理干預’,讓小弟弟妹妹們和他們的父母家長一起玩親子游戲、一對一談心,可以重塑親情關系。”調研隊員劉潛潤說:“現在社會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大部分是物質方面的幫助,我們更想做的是精神層面的幫扶。”
據了解,這次高中生下鄉調研活動,最早緣起于哈佛大學中美協作交流機構發起了一項“中國大智匯”比賽。由肖千禧、劉潛潤、陳可佳、馮歆格、王思邁等10個高中生組成的“Shepherds”團隊正是參加此次比賽的團隊之一,比賽要求參賽者對社會議題發出創新提議。其他參加比賽的團隊選題大部分是物理類、數學類等科研類話題,而“Shepherds”團隊參賽選題有別于其他參賽者的選題,他們選擇了一個社會類話題——留守兒童問題。
三天的時間并不算長,從湖南回來后,調研團成員決定把這一關愛活動延續下去。“兒童心理專家告訴過我們,如果只去一次就完事了,這些留守兒童會很失望,以后面對其他社會幫扶也會不以為然,效果也不會明顯。所以,我們覺得回來后應該再多做點事情,把這樣的關愛行動延續下去,讓這些孩子們得到足夠的關愛,跟我們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隊長肖千禧告訴記者。
調研回來后,“Shepherds”團隊除了完成了近兩萬字的調研論文外,還利用課外時間,建起了微信公眾號和留守兒童的網站、APP。借助這些平臺,為留守兒童與家長,以及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個線上交流平臺。另外,他們還專門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的社團,并決定定期組織下鄉探望留守兒童的活動,通過書信、微信等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保持長期聯系。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四位一體合力”
關于“留守兒童”,有人曾這樣定義: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里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一面是高速增長的經濟、財富與繁華的城市,一面是由于勞動力流動、遷移而日漸衰落的鄉村社區以及無助的留守人口,飛速發展的中國所呈現出的兩張截然不同的面孔,帶給留守兒童的是其幼小年齡所不能承受的情感與心理傷痛,進而深刻影響到他們未來的人生軌跡。且不論“留守兒童”一詞是如何定義,不管“狹義”還是“廣義”,在我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而這個群體也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群體的出現不僅是家庭成員個體的選擇后果,更大程度上還反映了農村發展、城鄉二元體制分割以及兒童福利政策不完善等的制度困境。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有6100萬人。另據中國婦聯網數據顯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所有國家的留守兒童數量加起來還沒有中國的留守兒童人數多。
那么,如何破解“留守兒童”的難題,讓6100萬留守兒童接受完整且良好教育,共享今日社會改革發展美好成果?“Shepherds”團隊通過調研,提出應從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政府應選定切實有效足以擔負起責任的主責部門。明確解決具體地方留守兒童問題的目標、路徑和工作規范與標準,制定考核要求和程序。目前僅有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一個留守兒童工作組,指定民政部作為留守兒童的牽頭部門,相對于廣大農村略顯“力不從心”,難以有效解決源頭問題。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可能放寬對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進入幼兒園的限制,降低門檻,讓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將14歲以下的孩子能夠帶在身邊就學和生活,以此作為當地城市擴大開放和提升競爭力的措施,在不同區域間形成吸引勞動力的適度競爭。二是學校等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加強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學校班級應對留守兒童登記注冊建檔,形成對留守學生的系統管理。對留守兒童表現出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管理與引導工作,加強心理層面輔導,選擇有效的方式方法,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確保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像其他學生一樣,在德智體等方面得以全面健康發展。三是作為家長,應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四是進一步開放社會互助組織發展空間。鼓勵、支持有專業基礎的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到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救助中來,政府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為留守兒童提供切合其實際需要的服務。“Shepherds”高中調研團隊,作為社會中一員,雖屬未成年人群體,其關愛留守兒童問題的行為也應加以鼓勵與支持。這類高中生群體普遍與留守兒童年齡相近,比起成年人與留守兒童們進行交流,他們更有共同話題與交流潛力,也許在某些層面,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加強對其心理輔導,這類的未成年人群體更有發言權。總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關愛行動中,人盡其才,各盡其力。
在信息化、城市化的整體社會中,鄉村不是孤立的,鄉村留守兒童問題應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用辛勤的勞動與汗水,換取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安穩,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的孩子避免成為經濟增長的受害者。除了微觀上要解決好鄉村社會的組織和功能不健全問題,還需要宏觀政策的支持。《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這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大合唱”。面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在短時期內,有限的力量下,政府難以做到萬全,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合力不失為當下一個最佳方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