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松江,有一所國家級水產良種場,既是標準化生態型水產養殖示范基地,也是風景優美的垂釣休閑中心。作為都市型現代漁業發展的標志符號,這里傾注了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友良10多年的心血。
以漁為業,以場為家,33年水產技術推廣經歷,張友良以創造性的思路帶領松江水產養殖業實現了連續的跨越式發展。他先后榮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面向全國,
推廣新良種團頭魴“浦江1號”
團頭魴“浦江1號”,這個由農業部審定的鳊魚新品種,在張友良技術團隊的選育下,已成為揚名全國的金字招牌。每到魚苗培育季,“浦江1號”烏仔便供不應求,來自全國各地的養殖戶訂購電話接踵而至。
2000年以前,全國各地團頭魴養殖群體,先后都出現了嚴重的退化問題,生長速度減慢,性成熟提早,體型變長變薄,抗病力下降等,養殖效益與發展規模一度受到了較大影響。2000年,張友良引進了上海水產大學農業部水產種質資源與養殖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的最新成果即3000組團頭魴“浦江1號”,以選育與保種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進行群體選育,以1.4‰的選留率培育優質親魚。3年養成后的團頭魴“浦江1號”相比淤泥湖原種的生長速度提高了29%以上,體型優美,遺傳性狀穩定,被農業部審定為優良新品種。
將這樣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必將促進漁業增效和養殖戶增收,張友良隨即決定要面向全國推廣。2003年至今,張友良不斷完善團頭魴“浦江1號”良種選育的技術路線,并面向全國養殖戶開展推廣和技術指導。由于各地的氣候、養殖環境和生產管理條件各不相同,張友良還逐一進行實地探訪,編寫技術培訓資料,手把手做生產指導。
如今,區水產良種場以每年2億尾魚苗、3000萬尾烏仔培育的規模,供應給江蘇、浙江、重慶、陜西、新疆、廣東等全國20多個省市養殖戶。截至2014年底,推廣團頭魴“浦江1號”養殖面積達25萬多畝。團頭魴“浦江1號”養殖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飼料系數低,同等條件下,每條魚可比同種類收益增加2元,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新增產值約12億元。推廣后,先后帶動就業達2.4萬人次。
科技創新,
松江特色水產品“重出江湖”
黃浦江大閘蟹、松江鱸魚都曾是松江歷史上的特色水產品,也是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享譽中外。但由于航道、水利設施等人為影響,這些松江特色水產品在上世紀80年代已難覓蹤跡。張友良作為土生土長的松江人,一直為此深感惋惜和責任重大,他通過科技創新,采用人工選育繁殖、生態養殖等新技術使這些松江名品“重出江湖”!
從2008年開始,張友良帶領課題組在松江地區開展高品質、大規格河蟹的生態養殖技術研究,形成初步成果。2011年起,借助上海河蟹產業體系這一平臺,加快技術研發和大面積推廣,并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項目“高品質河蟹池塘生態養殖及加工廢棄物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和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高品質河蟹池塘生態養成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多年的研究和推廣,形成了以“稀養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充氧、顆粒飼料鮮活餌料相結合、不使用藥物”為先進技術的河蟹大規格生態養殖“松江模式”。同時一項發明專利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近年來,通過開展池塘圍網放養、不同放養密度對比、配合顆粒飼料替代冰鮮小雜魚等創新試驗,河蟹生態養殖的“松江模式”得到進一步完善。成品河蟹“四公三母”(雄蟹200克以上,雌蟹150克以上)的“大塊頭”約占60%,打破了“池塘不能養大蟹”的傳統。
張友良迅速將“松江模式”推廣輻射到本市崇明、青浦、金山、寶山等區縣以及江蘇、浙江等地區,每年輻射面積達10000多畝,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廣大養殖戶通過應用“松江模式”迅速提高了河蟹的養殖產量、商品蟹規格和經濟效益,輻射地區河蟹平均畝產從2010年的45~50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66~68公斤,雌蟹150克和雄蟹200克比例達45%左右,經濟效益從2010年2000元/畝增長到2014年的3800元/畝左右。
在抓好技術的同時,他狠抓品牌建設。至2014年,“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連續五年分別獲得全國河蟹大賽“優勝獎”、“金蟹獎”、“最佳口感獎”和“上海名牌”產品稱號,已成為上海河蟹的第一品牌,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等市場。
瞄準國際先進技術,
研發低碳循環養殖模式
浦江源頭,在泖港鎮茹塘村坐落著一個由張友良規劃、建設的現代水產基地——松江區水產良種場五厙基地。還沒走進基地大門,就能遠遠地看到巍峨矗立著一排排高大的自動化軌道,這正是張友良剛開始研究的集聚式內循環養殖模式的設施設備。
低碳循環技術是目前國際上研發的水產養殖尖端技術,可以解決傳統養殖方式中魚類代謝物無法有效收集的難題,并同時達到節水、節電、節地等目標,實現高產高效、質量可控。2014年,抱著達成這些目標的美好愿望,張友良開始投入到這項國際新技術的學習研究中。雖然已經習慣了全年無休的工作常態,但自從開始了這個項目,張友良就像著了迷,無論是設施設備建設期間,還是魚種投放試驗期間,他都每天早上7點準時出現在池塘邊。通過日復一日的研究、調整和完善,這個養殖模式已經能穩定地通過低耗能的空氣提水設備有效地使池水流動并順利開展高密度養殖、并有效收集代謝物。張友良堅持認為這種可持續的養殖模式將是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目前他正在繼續研究集聚式內循環養殖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可行性,希望能將這種生態環保、集約化的養殖模式推廣到廣大漁民身邊。
整合資源,
創新現代休閑漁業之路
松江區有兩個休閑、垂釣好去處——西部漁村、泖田濕地,那里曾經都是一片片荒廢了數十年的低洼田,那些淤泥中都曾留下張友良深深的腳印,從規劃設計到土建到建成后的推廣、經營和管理,每一個階段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如今,舊貌換新顏,這兩處都已成為華東地區有名的規模化垂釣休閑中心和生態休閑場所。從無到有,人們很難想象,這占地共1500多畝的土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因土質差而顆粒無收;而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垂釣愛好者,港澳臺以及國外的游客,被這里休閑環境和田園美景所吸引,每逢周末,三五好友慕名前來垂釣休閑、郊游度假,游人如織,滬上及華東地區多次頂尖級釣魚比賽在這里舉辦,名氣亦享譽國內垂釣界。
整合豐富的水產養殖資源發展休閑旅游,進一步提升漁業附加值。在這里,800余畝休閑垂釣水面、生態濕地,波光粼粼;團頭魴“浦江1號”、青魚、草魚、花鰱、白鰱等垂釣品種豐富多樣;以種養循環的方式種植的魔魚有機大米、散養土雞、野生鱉等土特產,借助旅游業有了更好銷售渠道。600多畝的生態休閑林,已被評定為上海市首個重要濕地,那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垂釣池塘,而是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地之一。
張友良始終立足于基層不斷地創新科研成果,積極開展漁民培訓、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他進村入戶,熱情幫助漁民發展水產專業合作社,為養殖戶指導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33年來,他主持完成和獲獎的部、市、區級科技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20多篇,為松江區水產養殖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漁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個以漁為業、以場為家的水產科研工作者,他是一個心系漁民、技術超群的水產推廣員,他是一個銳意進取、永攀高峰的推廣都市型現代漁業推廣的領頭人!
(本刊記者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