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何處安放的童年——四川省宣漢縣留守兒童現狀調查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李剛 字號:【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四川省宣漢縣,縣域經濟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后,產業化程度不高,由此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經商,他們的未成年子女也因此而成為留守兒童。據統計,宣漢縣18歲以下未成年人有21.4萬人,其中10.3萬名就學適齡兒童成為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近年來,宣漢縣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積極整合資源推進宣漢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護機制和救助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環境。宣漢當地留守兒童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前往當地一探究竟。

留守的花季

“叔叔,你知道嗎,我家里養了一條狗,五只雞,還有兩只鵝,平時爸爸媽媽都不在,都是我在照顧它們的生活……”10歲的劉家佳告訴記者:“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奶奶、爸爸、媽媽、弟弟一家五口人能團聚在一起。”

劉家佳是位于芭蕉鎮新農中心校的三年級學生,父母在家佳3歲的時候離婚了,哥哥跟著媽媽去了成都打工,家佳跟了爸爸。父女倆便從開江縣高灣村老家搬到了芭蕉本地,家佳的父親早些年在宣漢當地的礦上找到了一份拉煤的工作。她口中的弟弟,是父親后來與繼母成立家庭生的孩子。

家佳與3歲的弟弟關系不錯,因為弟弟出生后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由奶奶和家佳照顧。那個時候,繼母在鎮上打工,照顧不上弟弟。年幼的家佳用稚嫩的肩膀背著弟弟,總是跟在奶奶身后,或干點農活,或游玩于山間田野,抓幾只螞蚱,采幾朵野花,來逗弟弟發笑。然而,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段時間后,為了照顧弟弟,繼母把弟弟接到了鎮上租的房子里,自己帶起了弟弟,與奶奶和家佳也少了走動。除了過節的時候,一家人相聚的時候越來越少,家佳見到弟弟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有幾次,家佳為了看望弟弟,放學后來到繼母租住的房子,而繼母對于家佳的來訪卻有些冷淡,用家佳的話說就是“媽媽不怎么喜歡我”。后來,遠在重慶的爸爸知道后,打電話囑咐家佳:“盡量別去媽媽那邊打擾,她比較忙,照顧不了你。以后放學晚了,離家太遠,可以去鎮上的大姑家借宿。”這一切,乖巧的家佳總是不情愿地默默接受了,“要聽大人的話嘛”。

“叔叔,你看到前面那座山了嗎?就是上面黑黑的,中間有房子的那個,那就是我家。”家佳指了指前面的一處山頭說。從新農中心校到劉家,開車大約用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因為山路崎嶇不平,雨后更加難行。

“這段路怎么也有20多里,真難以想象這個女娃子平時周末放學是怎么回家的。”同行的司機師傅對記者說。其實,這段路本就沒修公路,只不過是早些年拉煤的車來得多了,硬是壓出了一段山路。

天黑了,打起手電筒,哼著山歌給自己壯膽,天真爛漫的小女孩走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這樣的畫面難以想象。“每次走回家得用三個多小時吧。你們走肯定走不過我的,因為我有近路。”家佳自豪地說。其實有一段路是可以坐大巴車的,但是為了省下兩元錢的路費,每逢周末,家佳總是一個人走完這段路回到家。

走過很長一段摻雜著煤渣和石子的山路,轉過幾個山彎兒,兩間破舊的磚瓦房子出現在一處山坡上,往上看是廢棄的煤廠,四周到處林立著采煤機械,這里便是劉家佳的家。

跑到窗戶臺邊找到鑰匙,打開木門,從屋子里的一處角落里再打開一個編織袋,從里面捧出幾把苞米撒在院子里的雞舍旁邊,打開柵欄,讓雞舍里的雞放出來。來到劉家,家佳不再嘰嘰喳喳地和記者聊天,開始熟練地做起了這些,這一切家佳做起來很是熟練。“每次回家都要先做完這些再做飯,吃完飯寫作業。”家佳把院子里的黃狗從鐵絲繩上解下來放風,黃狗似乎看到幾個來訪者有些許陌生,死死地盯著,汪汪叫著不肯離去,此時的家佳回過頭來把黃狗趕走,又把兩只鵝從另一處柵欄里趕出來,喂了幾把苞米。

走進劉家屋子,略顯陰暗潮濕,三十瓦燈泡發出的光線明顯不能將屋里的犄角旮旯照到,這間稍微大些的房子是奶奶住的。外屋既是臥室也是儲藏室,幾張掉了漆的木質板凳散落在客廳,一張木桌顯然很久沒有打掃。里屋是廚房,黑乎乎的灶臺上放著凌亂的碗筷。大屋旁邊的側屋便是家佳的住處,七八個平方的屋子里除了一張桌子、一張木椅、一張單人床外再無大件家具,桌子下面雜亂地放著一捆電纜,床上只有一層薄薄的棉被,既沒有夏天用的風扇,也沒有冬天用的火爐。

“住在這屋里冬天冷嗎?”對記者的問話,家佳邊擺放桌椅邊回答:“住習慣了就不冷。”“平時晴日里還好些,回家總是有電的,有時候下大雨,山上要停電的。”家佳告訴記者,山里停了電只能靠電瓶燈照明了,電瓶用完了電就只能點蠟燭。

今年春節過后不久,奶奶因為身體不好生病住院了,從此劉家的主人便成了眼前這個十歲的孩子。“因為爸爸上次在電話里說,在那邊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劉家佳告訴記者,雖然很想家人們團聚在一起,爸爸能從外地回來,但是這個愿望目前似乎不可能實現,“希望以后有機會家人能多些時間聚在一起吧。”談起在醫院的奶奶和遠在重慶的爸爸,一向堅強的家佳竟然啜泣起來。一旁的楊友周老師趕緊安慰她:“家佳不哭,你忘了你是咱們班上最堅強的孩子了?你會做飯,做家務,獨立生活的能力特別強,勞動成績又好……”

留守孩子的守護者

“像家佳這樣的孩子我們學校有很多。家佳的情況我們也是剛剛知道的,去年走訪留守學生登記入冊時,她還和自己的奶奶住在一起。”新農中心校老師楊友周告訴記者,新農學校的留守學生每周周一到周五都是住校的,只有周末回家。

擁有20年教齡的楊友周平時都是和自己的學生住在一起的。為了照顧好留守學生,他不但放棄下班后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在課外時間額外給學校留守住校的學生輔導功課,還要在平日里照顧孩子們的起居生活。在學生的每個宿舍里,還買來治感冒、發燒的常用藥,建起了“百寶箱”:“孩子們平時有個小病什么的,都不用跑很遠去醫院的,這里就有藥。”

“一個班級難免有一些特殊的孩子,如殘疾學生、智力缺陷兒童,對于這些學生,我們更應該關愛他們。”楊友周說。

2012年9月,楊友周接手六年級。上課一兩天后,發現班里有一個名叫周秀娟的智力缺陷兒童,已經十五歲了,話都說不清楚,名字也寫不來,周圍的同學對秀娟也不算友好。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責任驅使楊友周不能放棄她。

“利用休息時間我把秀娟叫到辦公室,和她說話,教她認字、數數。”為了讓秀娟不孤獨,楊友周決定“運用集體的力量”。他找來了一個筆記本,對孩子們說:“同學們,大家都了解周秀娟的情況,我們應該關愛她,老師準備了一個筆記本,這個本子就叫它‘秀娟日記’,今后你是如何關心幫助秀娟的,都可以寫在這個本上。”隨后在“秀娟日記”的第一頁,楊友周寫下了第一篇“秀娟識字”的日記。“后來發生的事,讓我倍感驚喜,因為同學們都來幫助秀娟了,有的教她寫字,有的教她說話,有的和她一起玩。大家紛紛將幫助秀娟的感受寫在‘秀娟日記’上,僅兩周時間,便寫了五十多頁日記。”翻開這本厚厚的“秀娟日記”可以看到,王玲玲同學寫道:“今天,我教秀娟同學寫‘十’字,她很快就學會了,還寫得很漂亮,我很高興。原來幫助別人是多么快樂呀!”

據了解,在宣漢當地,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像楊友周這樣的老師,像清溪鎮小學的陳云昌、冉啟瓊等等,都是因為關愛留守學生被傳為佳話。

宣漢縣教育科技知識產權局負責人羅朝陽告訴記者:“在我們這里,無論是中心校還是各個教學點,最缺的就是‘萬金油’類型的老師,既能教語文,又能教數學,既能完成教學任務,還能給學生做飯照料起居生活,做好老師又能當父母,成為留守兒童的守護者。”

留守兒童的陣地

宣傳縣清溪鎮小學現有學生1700余人,其中留守類學生超過850人。副校長桂福華告訴記者:“我們學校的留守學生大部分屬于寄養在親戚家的。”

清溪鎮小學六年級的桂福丹和李文燕告訴記者:“叔叔,我們的校服是學校外的叔叔阿姨們送來的。”這是怎么回事?事情還得從該校的唐爽老師說起。剛開學那段時間經常下雨,一天,下著大雨,離清溪鎮街道30多里的常寧村小學,身為31名留守孩子的村小校長唐爽老師帶著3位老師,采購了學生中午營養餐的材料,搬到學校去。瘦小的唐老師扛著一袋米,打著傘,其他每一位老師都搬著東西,艱難地行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愛拍照的唐老師就順便拍了幾張曬在了朋友圈。哪知,這一舉動不是引得朋友點贊而已,而是大家紛紛慷慨解囊,還轉發號召他們朋友的朋友,把愛心無限擴散下去。2015年10月13日,這天對于清溪鎮常寧村的小朋友來說就像過年一樣快樂,他們興高采烈地迎接來自重慶的叔叔阿姨們的到來。以趙冬平為首的10人從重慶自駕三輛小車載著衣服、鞋、文具、玩具、零食及滿滿的“愛”來到清溪鎮最偏遠的常寧村小……

2016年元月8日,雖然天氣異常寒冷,但清溪小學校園內處處洋溢著歡樂和溫暖,由共青團宣漢縣委發起的“溫暖過冬天——關愛邊遠留守學生”壹基金溫暖包捐贈儀式在該校舉行。團縣委、清溪鎮黨委政府負責人親自為受助學生發放愛心溫暖包。據了解,每個壹基金愛心溫暖包里都裝有一件棉衣、一雙棉鞋、一支防凍霜、一條圍巾、一副手套、一個耳套、一個玩偶、一個書包、一本減防災兒童讀本,總價值388元。

“為了讓留守學生能與家長保持經常聯系,我們還發放了免費電話卡,在校園周圍安放插卡電話。這張電話卡不限制時間和金額,可以隨時撥打。有的學生不小心遺失了電話卡也沒有關系,即使不能盡快補辦,我們還在學校門衛處放了一張備用的電話卡,學生可以隨時借用。”貴福平告訴記者,“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能只靠學校和政府部門,還要借助全社會的力量才行,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全社會的留守兒童陣地。”

拿什么破解

“留守兒童”難題?

據宣漢縣教育科技知識產權局最新統計數字統計,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有13.8萬人,高中生(含職業高中)有2.8萬人,學前教育幼兒4.8萬人,這其中10.3萬名就學適齡兒童成為留守兒童。那么,宣漢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當地相關部門與負責人。

宣漢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李良告訴記者:“近年來,宣漢縣婦聯、縣婦兒工委辦針對留守兒童具體情況,以讓每一名留守兒童都‘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為目標,把強化管理、服務兒童、培養兒童自主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并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要破解留守兒童難題,李良建議“應全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監護網絡和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長效機制”。將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納入相關的法律保障。在新的立法中,要將留守兒童的合法利益納入其中。已有的法規,應制定具體實施細則,保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經費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和中長遠規劃,納入正常財政預算支出范圍,確保相關工作的資金投入。除此之外,還應廣泛激勵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要制定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讓更多的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當地的經濟,使更多的農民能在家鄉找到工作。要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先進典型的培養與宣傳,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經濟、社會環境。

今年1月27日部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說,當前中國處在特殊發展時期,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特殊貢獻,但也因多種復雜的現實原因,形成了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這種現象短時期內恐怕難以消除。他說:“決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為適應未成年人保護新形勢的需要,民政部今年2月首次設立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的主要職責中就包括“開發管理未成年人保護和留守兒童、留守婦女信息系統”。該處還將具體承擔起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各地建立黨委政府領導的協調機制、開展全面摸底排查、完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功能以及協助國務院開展專項督查等工作。

2016年3月26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透露,我國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來自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民政部、團中央、全國婦聯以及高等院校的20余位與會者在天津大學發布了一份“全社會都來關愛農村留守、城市流動兒童倡議書”。與會代表在倡議書中指出,我們對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問題的社會治理還處于較低水平,強烈呼吁各界人士對此持續高度關注。他們倡議完善現行兒童保護法律,盡快建成我國兒童保護的法律體系,特別倡議出臺專門的《兒童保護法》《社會救助法》等,為留守、流動兒童的特別保護、社會救助管理提供清晰明確的法律框架;呼吁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留守、流動兒童管理機制,鼓勵成立為留守、流動兒童服務的社會組織;倡議建立從省級到社區的四級留守、流動兒童保護網絡。

全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一直缺乏權威數字。倪春霞表示,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計的數字,民政部已與教育部、公安部等決定今年開展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從而實現精準幫扶。由27個部門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即將開始運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