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之五 做好“三農”工作的關鍵是向改革要活力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趙陽 張征 字號:【

0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三農”問題仍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短板,補上這塊短板既能在關鍵時刻提振經濟發展,又能為全局穩定固本培元。深化農村改革,就是要增強農業內生動力。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也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農業農村發展不但要向外拓展,從外部尋求要素突破;更要向內挖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其自身蘊藏著的巨大發展潛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三農”工作,關鍵在于向改革要活力。對此,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這是中央在新時期站在時代高度對農村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號召。

市場機制是農業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動力,價格是調節農產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使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舉。這些年,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對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市場變化,我國農產品競爭力面臨國內生產成本上升和國際農產品價格下降的雙重考驗。一方面,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攀升。從統計來看,我國糧食總產量從2003年的4.3億噸增長到2014年的6.07億噸,增長了42%。2015年糧食產量繼續增加,達到6.21億噸。而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在不斷走高,以玉米為例,2000-2014年國內玉米總成本由每斤0.44元上升到1.04元,增加0.6元,增幅達136.4%。另一方面,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倒掛,進口糧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由于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差不斷擴大,2014年我國進口糧食(包括大豆)總量達到1.04億噸,2015年進口糧食1.25億噸,同比增加20.2%。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糧食庫存量大幅增長,財政負擔進一步加重。原來的糧食產銷制度供給已經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價格不能很好反映供求變化,調節不力的弊端日益顯現,迫切要求與時俱進地調整完善現行辦法,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盡快適應市場化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必須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能掉下來。這就要求在糧食產銷政策選擇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采取“穩中有變、變中求穩”的策略。因此,文件提出要堅持市場化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同時,在稻谷、小麥、玉米、棉花等方面提出了產銷制度的改革方向。對于當前產銷矛盾比較突出的玉米,更要發揮市場供求在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在市場之外給農民必要的補貼。即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在糧食收儲方面,提出要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吞吐調節機制。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實施逐步化解當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產銷矛盾。

農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是硬道理。“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農業貧不貧血,關鍵在投入,首要是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2015年全國公共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16953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中央財政支出8548億元,同比增長9.2%。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中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的決心沒有變。針對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施以巧勁,更要用好拙勁。文件明確提出,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與往年不同的是,財政投入的方向將發生重要變化,更多地體現在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取向。譬如在對農業的支持渠道上,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設立基金、貼息、擔保等途徑,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盡量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資金投向上,要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點穴”,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同時,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在補貼方式上,要聚焦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黃箱政策轉向,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導向性。在資金管理上,要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

加快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農村金融再出發。如果說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骨骼,金融就是農業農村發展的血液。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14年末,涉農貸款(本外幣)余額2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8.1%,同比增長13%,較2007年末增長285.9%,7年間年均增速為21.7%。與此同時,各地也積極開展了探索試驗,在浙江麗水、黑龍江“兩大平原”、福建沙縣、廣西田東、安徽金寨等地,都進行了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取得了很多鮮活的實踐經驗。但當前農村金融的供給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需要,農業經濟的血液循環還不暢快,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是當前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未來一個時期,農村金融外生于農村經濟的狀況還不能得到很快扭轉,需要進一步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金融方面著墨較多,力爭邁出改革新步伐。首次提出,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這為今后農村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構建出了政策框架,其核心就是降低涉農主體融資成本,提高“三農”融資的可得性,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的創新發展。從外部而言,支持大中型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鼓勵國家開發銀行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村鎮銀行覆蓋面等,這都是鼓勵他們為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資金,更好地為農業經營主體服務。此外,還要注重發展金融服務新模式,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從內部而言,要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在債券融資方面,截至2014年底,218家涉農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782只、7233.39億元債務融資工具,期末余額2953.58億元。2013-2014年,共4家涉農企業在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公司債券融資23.4億元。一號文件從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方面發力,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的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這就是要發揮債券、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擴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融資渠道,促進農村金融融資模式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拓展。同時,要不斷構建農村自身的信用體系,既要用好植根于傳統農村社會中農戶信用的非正式規則,也要與時俱進的引導將這種信用的非正式規則規范化,逐步走向現代信用市場,讓農民的信用發揮融資的功能。

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構建現代農業基礎制度。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農業保險條例》,農業保險在防范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穩定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至2014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1.66萬億元,年均增速57.09%,累計提供風險保障5.72萬億元,向1.68億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958.62億元。農業保險的產品也在不斷創新,北京、四川、湖南等地開展了生豬價格保險,上海、江蘇、廣東、山東、寧夏等地開展了蔬菜價格保險試點,一些保險公司開發了氣象指數、海水養殖低溫指數、設施農業、農機等創新型保險產品。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穩步擴大,對農業風險的保障能力也日益提高。農村改革向縱深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紛紛涌現,特別是規模經營主體,隨著種養殖面積和養殖規模的提升,其面對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也在急劇增長,氣候條件和市場價格波動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會損失慘重。農業的自身發展規律決定了他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應該看到,當前的農業保險還主要是財政補貼性保險,各級財政合計保費補貼比例達到75%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供給和產品供給。為此,文件提出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在覆蓋農林牧漁各主要產業的同時,也要向農業產業鏈的前后進行延伸,由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擴展。譬如,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要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這一系列政策舉措的提出,就是要讓農業保險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性力量,讓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能夠踏踏實實地投身農業事業。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實現農民共同富裕保駕護航。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各地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也形成了很多鮮活經驗,為深化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有4.7萬個村和5.8萬個組完成改革,量化資產6578.1億元,累計股金分紅2255.9億元。2015年1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被列為“關鍵領域和重大舉措”的第一項,這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框架。新形勢下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但要有所創新,還要有所堅持,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是核心。如何保護,就是要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一號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這就是要從制度上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農村土地制度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對改革的難度、進度和復雜程度有充分估計和把控。既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要順應形勢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具體規定,讓農民吃下發展農業生產的“定心丸”。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與城鄉一體化密切相關,也與新型城鎮化、農民進城落戶有重大關系,需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下一步,要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而且,要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這些改革舉措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對農民而言是實實在在的。在集體經營性資產方面,重點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改革也有新舉措。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這些舉措的推出,就是要進一步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進一步調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有效性。

我國地域廣大、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村千差萬別,農村改革更是關系農民千家萬戶。在關乎農村基礎制度、農業長遠發展、農民切身利益方面,特別要保持政策的戰略定力,穩扎穩打、有序推進,讓農村改革真正惠及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惠及千千萬萬的普通農民。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