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貴州茍壩村 用“三變”留住美麗鄉愁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何曉霞 蔣釗 字號:【

茍壩村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西北的一個小山村,近年來,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早已變成了一座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累計接待游客16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5.69億元。沉睡在青山綠水中的古跡、古建筑如今已變成茍壩村民們的致富資產。隨著2014年成立的紅楓圣源林業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加入,在“公司+合作社+村委會+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下,已經有43戶村民出資入社,236戶村民以土地、荒山入股,“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在茍壩村一氣呵成。青山綠水、鄉村小徑、古樸村落、田園風光,茍壩村民用“三變”留住這美麗鄉愁。

紅色旅游

茍壩村民的新名片

“你還沒去陳列館嗎?就在村頭上。”茍壩村民一邊手指向村子主路向外延伸的方向一邊向記者介紹起來:“茍壩會議知道吧?會議資料都在里面,陳列館是去年剛剛建起來的。”

如今走在茍壩村里,幾乎每一個村民都能當導游,把茍壩會議會址、朱德舊居、紅軍醫院、茍壩抗捐委員會舊址、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這些茍壩歷史遺跡指引得清清楚楚,一些村民還能用帶著地方口音的普通話講述茍壩會議的歷史。

茍壩村的改變是貴州省“對癥下藥”開出的脫貧藥方。

2014年,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提出“生態立鎮,旅游興村”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茍壩村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創新區建設,制定了《茍壩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創新區總體規劃》《茍壩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創新區建設性發展規劃》《1935·茍壩記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規劃方案,要求茍壩村認真做好會址周邊民居改造工程。

楓香鎮副鎮長楊成波介紹,規劃后的茍壩村迅速成為熱門景區,日最大接待游客量達到3萬人次,尤其是2015年6月習總書記到此調研后,很多游客都慕名而來體驗“鄉愁的味道”。

近年,茍壩村不僅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也迎來了越來越多返鄉的村民。村主任汪敏先向記者介紹,全村共有3975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數從前幾年的1700多人削減到目前的不足700人,旅游景區、種植基地、創業項目都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領域。

“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這句話在茍壩村變成了現實。2015年茍壩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得到修繕和保護的歷史古跡如今成為茍壩村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這座保持著幾百年前鄉村面貌的古村落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如今行走在茍壩村交錯縱橫的柏油路上,不時被“創客空間”“黔北鄉村旅館”“辣椒采摘園”“稻蟹生態養殖基地”等特色標牌吸引,這些都是茍壩村民們在自己家經營的新產業。

一戶經營“云飛鄉村旅館”的村民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對發展鄉村旅館有很大的幫扶政策,用的床、棉被都是統一采購的,旅行團或自駕游客多由村委會統籌安排,去年他家的經營收入達到30萬元。

生態造林

閑置荒山變資產入社

茍壩村上萬畝荒山的火災隱患是村主任汪敏先的一大心病。在歷次的縣大會情況通報中,茍壩村都“榜上有名”。

“荒山主要是我們的村民閑置的山地,山上有野生的中藥材像前胡、白芍、銀杏,村民們上山采完為了來年長得好就放火燒。”汪主任無奈地告訴記者,盡管每次開會都強調,村民們火燒荒山的行為仍屢禁不止。

情況在2013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茍壩村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紅楓圣源林業專業種植合作社。

合作社執行理事張德兵是茍壩村返鄉創業隊伍中的一員,返鄉后他很快在村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在廣東經營中藥材生意10多年的費元開是2009年返鄉的,返鄉后一直在從事中藥材的加工銷售,在他的提議下,合作社決定把主要產業鎖定為中藥材。“最開始是18個人出資成立,決定從種植中草藥入手。”

合作社成立之后就瞄準了村里閑置的荒山。“一方面是當時林業局政策上鼓勵生態造林,合作社平臺能很好地把農民手里閑置的土地整合起來,統一管理產生效益;另一方面種植銀杏、黃槐、白芍本身就是中藥材,也符合我們的發展需求。”就這樣,張德兵開始帶領理事會成員動員村民流轉荒山。

但是動員村民的困難遠遠超出了張德兵的想象,合作社想與村民組和農戶簽訂30年荒山流轉合同卻被誤解為要求他們放棄土地,后來在村委會干部幫助做思想工作后才簽下流轉合同。

事實上,30年的荒山流轉金后來成了很多農戶的啟動資金,先后有236戶村民以荒山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合作社。

“以荒山租金折價入股,共享合作社收益和參與年終分紅”是紅楓圣源合作社所大力倡導的,既解決合作社資金周轉問題,又能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而且紅楓圣源合作社給予農戶非常大的自主空間,即便最早簽訂了30年流轉合同,也隨時能將未支付的土地流轉金變為股金入股合作社。

2013年合作社生態造林1314畝,2014年造林3677畝并獲得省級造林示范區,并計劃到2016年底完成退耕還林4000畝,總體打造萬畝生態林。當初年年被通報火情的荒山如今變成了嚴格按照標準栽種的生態林,萬畝荒山變成生態資源,土地租金變成入社股金,茍壩村民們在紅楓圣源合作社的帶領下成為貴州“三變”的實踐者。

股金升值

共同致富留住鄉愁

說起鄉愁,張德兵告訴記者自己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在寧波打工10多年,從一個農民工干到公司的副總,一年保底收入有二三十萬。可是父母在這里,兩個孩子在這里,妻子前些年為了照顧家也回來了。”面對國家鼓勵返鄉創業的政策,張德兵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但是鄉愁讓他最終作出了返鄉的決定。

和張德兵一樣被鄉愁牽絆的還有播州區財政所的吳祥煉,茍壩村的青山綠水養育了他,建設家鄉他覺得自己義不容辭。

作為合作社的理事成員,吳祥煉在闡述合作社產業發展時與眾不同。“我們2016年除了中藥材以外,還有500畝辣椒、145畝無公害‘水稻+鴨’、82畝紅心蜜柚、68畝大棗、130畝石榴和柿花。”吳祥煉非常精確地羅列出合作社的產業結構,并繼續向記者解釋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每一個項目是分開核算的,不管當年的盈虧情況都留10萬作為下一年啟動資金,當然某一個項目出現不合理的虧損狀況也是我們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參考。”

作為一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吳祥煉在起初加入合作社時也曾有顧慮,但楓香鎮和茍壩村干部的支持讓他下定了決心。“他本身就是茍壩村民,又是合作社發展需要的人才,我們都支持。”楊成波副鎮長告訴記者。

有了吳祥煉的精準核算,紅楓圣源合作社也就有了創新運營模式的依據。“老百姓顧慮很多,如果以土地租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一年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年終分紅到底合理不合理?他們都會擔心。”不僅如此,吳祥煉還給村民們算了一筆收益賬,如果土地自己種,在不計算自己的人工成本的情況下,要比出租土地到基地賺取勞務費平均每畝地少1000塊收入。

“現在我們整個村人均收入10070元,這個數字是從2008年的6000元增長起來的。”村主任汪敏先告訴記者。

除了“合作社+基地+農戶”,今年村委會也加入了合作社的隊伍,“我們和村委會達成了種植100畝精品水果的合作,在除去土地、農資、人工等成本后,獲得的純收益按照7:3與村委會分享利潤。”這也是茍壩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探索。

經過三年的發展,紅楓圣源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漸壯大,出資股東也從最初的18人增長到43人,“按照我們的核算,如果今年入股就要出資7.47萬,相當于之前的4萬的出資額。”張德兵告訴記者,這意味著合作社原始股的價值已經有了至少80%的增長。

在張德兵看來,發展合作社的目的就是為了共同致富,一兩個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合作社的成功。青山綠水、鄉村小徑、古樸村落、田園風光正是茍壩村人在共同致富路上留住的鄉愁。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