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的技術與思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與農業融合,正改變著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領域,催生了農業新形態、新經濟、新模式
在今年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會的展會現場,一塊綠色的電子屏格外引人注意:上海農機分布情況,作業任務完成進度,傳感信息要覽等信息一應俱全。這是上海農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上農信)的展示臺,讓人們深深感受到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改變。
實時監控 采集數據
“在農機上加載‘北斗+GPS’雙模定位設備,實現了農機的遠程調度和管理,防止農機跨省套補;配合深耕監測設備,可以對農機翻耕作業的質量進行監控;油量傳感數據可以將油量報警遠程通知給管理中心,農機服務站及時安排送油到田,保證搶種搶收。”上農信董事長占錦川介紹,這是上海農機的指揮調度演示系統,目前上海已經有幾百家農機加入了該調度平臺。
根據調度平臺設計,運用傳感器等進行信息采集,信息經整合后匯集到后臺系統,形成一個關于農機的大數據監控平臺,實時大范圍精準監控農機作業情況,輔助管理者進行作業調度、作業效率評估,實現全方位管理。
在此基礎上,上農信研制了一批農業信息采集、農業智能控制硬件設備,開發了一批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應用系統,形成了一批農業物聯網在大田種植、設施栽培、畜牧水產養殖方面的解決方案,并在現場進行了展示。
從大田、水產到養殖管理,再到農機調動指揮的應用,這些都成為大數據的基礎。據介紹,目前上農信已經積累了1.3億條數據,其中農業生產類數據6200萬條,加工流量類數據5856萬條,安全追溯1033.9萬條。
分析數據 指導農業
“以前都說農業是靠天吃飯,我們的目標是讓農業靠數據吃飯。”占錦川介紹,用數據指導生產、用數據決策銷售,上農信正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一直是令人頭疼的難題。國家長期通過補貼手段來對維系菜價平衡,使市民與農民實現雙贏。但這個平衡點是多少才合適?上農信打造農業物聯網,建立農業信息采集網絡,試圖用大數據來分析菜價的走勢,同時和相關單位合作,開展綠葉菜價格指數研究。目前在上海主要監測的三個綠葉菜品種是青菜、雞毛菜和卷心菜。占錦川告訴記者,指數分析的數據來源于價格情況(包括田頭價、批發價、零售價)、綠葉菜成本效益情況、生產情況、補貼情況、進出口數據、全國農產品價格以及氣象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輸入、清洗、建模、計算,最終輸出為上海綠葉菜的價格指數。
“希望能用數據來驗證這個平衡點,然后再反向結合時節、氣候等其他因素來推算總產量,進而指導農戶生產。”占錦川說。
“我們的優勢不僅是做農業信息技術服務,經營農產品電商平臺,還提供基于云平臺和農業大數據的現代信息服務。”占錦川介紹,最近兩年,上農信旗下的菜管家電商平臺業務平穩增長。平臺建設將整合菜管家電商平臺近8年的運營管理業務數據,包括近100萬用戶數據,7000多家企業客戶,700多萬單訂單信息,1萬多種商品數據,1000多家供應商數據,以及動態生成的訂單數據、配送信息、客戶反饋信息和系統日志數據等。合計數據量已經達到20TB,涉及客戶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冷鏈配送系統、結算系統等。
占錦川表示,下一步,上農信要做一個跨界型公司,我們會綜合利用這些數據和外部接入的數據,實現四方面應用。一是預測銷量,指導農戶或供應商調整供應量。二是用戶消費行為畫像分析,它能夠為抓住重點客戶、定向精準營銷、完善服務、建立品牌等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三是選址分析,根據消費群體的地理位置、訂購頻次、送達時間要求等信息,為公司分倉、社區服務點、自助服務設備、配送干線終點等設施的選址提供數據支撐。四是倉儲物流作業優化,利用物聯網獲取貨品在冷庫的溫度、濕度,運送中轉時的溫度、時間,通過大數據分析倉儲的效率、車輛的運力、貨物的流向、分段的成本等信息,再結合供銷信息,對物流中心的倉儲空間進行優化、對布局進行合理調整。
多方合作 共建大數據
“物聯網、電子商務等只是一個工具和渠道,最終都要為建立大數據而服務。” 在占錦川看來,大數據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時期內的數據根本看不出效果,目前要先把基礎做好,把每個時間節點的數據記錄下來,為提供數據云打基礎,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而,大數據研究需要復合式團隊制的研究才能完成。占錦川表示,雖然上農信經過10多年的耕耘,培養出了一大批信息技術和農業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僅憑我們一己之力是不夠的,還要引進外腦。我們和農業部信息中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和政府機構、華師大、農科院成立了農業云聯合實驗室,請來了專業團隊開展云計算和農業大數據的研究。也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聯合實驗室,基于歐洲環境大數據模型的研究成果,在國內開展基于云平臺的農業大數據參考模型研究。
“在過去10多年里,我們開發建設了信息平臺,累積了3.8億條數據,數據存儲量約3TB,形成了相關標準27項。雖然這些量還談不上真正的大數據,但我們正在從產業鏈的角度入手,通過標準化的手段,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把系統打通。讓數據可以共建共享、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作協同”,占錦川說。
目前上農信正在籌建上海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聯盟。同時啟動上海“一庫一圖”工程建設,“一庫”即全市統一建設一個農業數據資源中心庫,“一圖”即GIS一張圖。
“一庫一圖工程將匯聚本市2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8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0萬畝菜田等空間數據,關聯農業從業者、經營者、農業設施情況、農業作業情況、農業補貼情況、農業監管執法等業務數據,建立全市行業管理地圖,實現多元數據共享、關聯、統計、檢索,形成可視化的分析模型,利于決策與規劃,為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生產管理、資源配置、農情監測和決策分析等提供快速、實時的數據應用支撐。”占錦川認為,大數據的研究與應用在國內才剛剛起步,隨著大數據與農業的融合發展,以前依靠傳統方法不能解決的諸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很多工作模式將發生根本改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