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合肥農交會已成為中部傳統農業大省安徽展示農業成就、促進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并正加快推動安徽向現代生態農業強省奮力跨越
金秋時節,疊翠流金。9月9日上午,由農業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在合肥舉行。本屆農交會以“生態·品牌·開放·創新”為主題,共有來自30個省(區、市)和17個國家及港臺地區的3167家企業、合作社、采購商參展參會,創歷史新高。
生態農業成展會最熱詞
為期三天的展會里,什么是生態農業?如何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成為各參展參會方交流和座談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
安徽橫跨江淮兩大流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產品產區。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指導,對安徽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給予充分肯定,指出“安徽提出以生態農業為抓手,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個路子是正確的”。“我們要認真貫徹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舉措,大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空間,著力提升安徽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快促進全省農業轉型升級。”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說。
“安徽區位優越、山川秀美、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成員、‘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開幕式上,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李國英表示,近年來,安徽深入貫徹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四化”同步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為主引擎,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生態農業強省的跨越。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合肥農交會已成為宣傳農業政策、展示農業成就、推廣農業技術、促進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
9日下午,由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和安徽省農業委員會主辦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論壇以“農業產業化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主題,圍繞“生態、循環、融合、高效”主線進行報告和演講,交流和探討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來自中國工程院、各省農業管理部門和龍頭企業代表等350多人參會。陳曉華副部長在論壇上指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各地要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引領作用,積極參與產業融合示范試點工程,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國工程院尹偉倫院士從能量守恒、農業與林業的關系等方面,闡述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思路,并對安徽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出了具體建議。國家發改委農經司農村政策處許正斌處長對近年來國家出臺的,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
為生態農業
注入“金融血液”
作為本屆農交會的主要活動之一,金融支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專題對接會9日上午在合肥市濱湖會展中心舉行。會上,安徽省農委和省擔保集團簽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融資合作協議》,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部分縣市區代表簽訂《“勸耕貸”擔保貸款合作協議》《地方分支機構設立合作協議》等。簽約項目共計57個,簽約金額達56.6億元。
“金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血液。當前,安徽正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總抓手,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更需要發揮金融的支撐作用。在實際中,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缺少有效抵押擔保等原因,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保險弱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安徽省農委主任孫正東說。
今年以來,安徽積極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分工協作、聯動發展,提升政策的組合效應和金融產品的疊加效應,提高金融支農水平。一是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數據庫,搭建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培育農業經營主體的誠信意識,完善信用掛鉤信貸機制,營造農業金融運行的健康環境。二是推動涉農信貸產品創新。開發“新特專”信貸產品,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倉單訂單抵押、保單抵押、品牌商標抵押等新型貸款進一步發展。完善“4321”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創立農業信貸“政銀擔”合作新方式。支持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發展和服務網絡建設,今年追加注冊資金10億元。三是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進一步提高水稻、小麥等大宗農作物保險標準,擴大育肥豬和水產養殖保險試點范圍,推進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業保險發展,探索玉米等目標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試點。四是拓寬農業直接融資渠道。依托省股權交易中心,進一步擴大農業資本市場規模,建立農業企業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綠色通道,支持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在“農業板”掛牌,然后是“新三板”,最后到中小板、主板上市。
9月10日,農交會還舉行了農業板企業掛牌儀式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路演活動,安徽省內24家優質農業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登陸區域性股權市場。路演活動上,天禾股份、聯河米業、桂和農業、新安源和詹氏食品等5家省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安元基金、農墾基金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農業板是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根據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金融需求特色,量身為農業企業打造的專屬服務板塊。去年9月12日農業板開板后,受到了省內農業企業的熱烈歡迎。開板一年掛牌企業已達247家,行業遍及農、林、牧、副、漁,并且實現了省內全覆蓋。開板以來股交中心已先后組織6批、53家掛牌農業企業參加投融資對接或路演活動,幫助涉農掛牌企業實現融資1.2億元。”安徽省農委副主任陳衛東介紹說。
“互聯網+”為現代生態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本屆農交會專門設立1400平方米的‘互聯網+’現代農業展廳,前來參展的企業主要從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進村入戶等。”安徽省農委市場信息處處長趙霞告訴記者,“互聯網+”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三農”領域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村互聯網發展,在對接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民日常生活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展會上,“互聯網+”現代生態農業受到追捧,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參展參會企業、合作社和采購商競相觀摩。記者在“互聯網+”現代農業展廳里看到,安徽龍亢農場的農業物聯網監測平臺里,遠程視頻監控、農機作業監管、莊稼醫院等功能一應俱全。打開電腦,就可看到高清攝像機傳來的畫面,并同步掌握農田土壤溫度等數據;當農田遭遇病蟲害,拍一張照片,就可以進行聯網診斷;到了收割季節,還可在電腦上準確地監控管理農機的作業軌跡和效率……“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不斷普及,使得“智慧農業”漸成現實。
“請看,我只要打開這個‘輕松管’系統,就能知道每個農民會員的一整套農業信息。”安徽天之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升剛在大屏幕前向參觀者介紹說,這里有會員的承包面積、種植農作物的名稱、購買農資的時間次數和金額等信息。目前該系統已有全省6個地市的1.2萬多名會員,主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線上線下互動是這家公司對接農業生產的特色。“公司與省內院校建立戰略合作聯盟,還與全省120多家鄉鎮級門店合作。”李升剛說,該公司為會員在產前提供咨詢指導,拌種、旋耕等服務;產中提供農技、農機服務;產后提供糧食收儲服務等,做“互聯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踐行者。
來到農業電商平臺——郵樂農品網展臺,記者看到,前來參觀、咨詢的人絡繹不絕。“這兩天很多市民來參觀平臺銷售的各類產品,還有不少人來咨詢入駐平臺銷售事宜,包括亳州、淮北、淮南等地的一些養豬大戶、種麥大戶和種梨大戶。”郵樂農品網負責同志說,該農業電商平臺自2013年成立以來,對商家采取零成本入駐的優惠政策,免費為入駐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及人員培訓,目前平臺共有入駐企業1400家,其中安徽企業986家。
如今,安徽省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享受到互聯網帶來效益的農戶越來越多。據監測,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已有109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上半年實現交易額86.98億元,同比增長72.2%。不僅在“互聯網+”現代農業展廳,記者走訪安徽省多個地市展館看到,關于“互聯網+”的宣傳不時可見,部分參展企業表達了“觸網”帶來的積極變化。
“綠色”成為靚麗名片
本屆農交會展示展銷成效顯著,共設置展位3200多個,展示的產品18000多種,比上屆增加2000多種。交易會現場銷售額達4100萬元,比去年增加500萬元;簽訂貿易訂單6037份,金額121.3億元,比上屆增加12.01億元。招商引資方面,在“農業招商項目推介暨簽約儀式”上,共簽約229個重大項目,簽約金額510.5億元。截至9月10日,共簽訂投資項目602個,較上屆增加50多個;投資金額986.3億元,同比增長5%。
“農交會落下了帷幕,盤點成果之際,我們欣然看到,無論是參展者、參會者和采購商,凡來者皆有收獲。”安徽省農委副主任王華說,為期三天的農交會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啟示:一是“綠色”成為農產品靚麗名片。在展示展銷區,支持人們踴躍相購的第一消費心態就是“安全”,質量安全讓人們對綠色農產品更加垂青,交易會上展示展銷的農產品都是綠色、有機和無公害食品。這就要各級各部門今后應大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突出抓生態環境保護,抓標準化生產,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安全。二是“品牌”正成為農產品競爭之本。各地推出的特色產業專業村,一個村因一個品牌富甲一方,特色品牌的含金量令人刮目相看,農產品“品牌時代”已然到來。這就要各地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實施品牌培育計劃,讓“皖字號”農產品騰飛于市場,讓農民分享品牌增值的收益。三是科技主導農業未來。農交會展示的航天育種、超級稻、彩色蠶繭、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均代表著未來農業科技應用的方向。這就要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進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試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