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張建兵 脫掉“黑棉襖” 穿上“綠新衣”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今年45歲的張建兵,曾經是位家財萬貫的煤老板,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河南省濟源市北辰綠色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濟源市克井鎮太行山腳下的山坡上,張建兵建成了占地2000多畝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種植了核桃、冬凌草、葡萄等作物,一片片綠色格外惹眼。

賣掉煤礦 承包荒山

“不要看眼下這里還是荒山,將來有可能變成‘金山銀山’”。10年前,張建兵蹲下身子,拍了拍太行山下的荒坡地,滿懷信心地告訴自己。那時的他還是不愁吃喝的煤老板。在20世紀90年代,煤炭行業的高額利潤,在濟源市“工業重鎮”克井催生了許多煤老板,張建兵便是其中之一。

張建兵家住克井鎮磨莊村,晉煤外運的大通道濟陽公路從他家門前穿過。從20世紀90年代起,這一帶的人們沿路開起了“十里煤場”,張建兵跟他們一樣靠“倒煤”發了財。

可是,看著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差,張建兵坐不住了。“過去吃不飽,不得不吃灰;現在有飯吃,堅決不吃灰。”張建兵跟妻子合計,為了錢污染環境得不償失,咱得多種樹、多造林。

2006年,張建兵賣掉煤礦,承包500畝山地種起了核桃和冬凌草。脫掉“黑棉襖”,穿上“綠新衣”,這樣的選擇讓很多人以為他“瘋了”。而張建兵卻告訴他們,克井的煤炭行業確實讓一部分人富了起來,但犧牲了環境。自己做了近20年的煤炭生意,錢是有了,但總感覺缺點啥。套用文化人的話來說,就是“農民情結”在作怪。

張建兵算了一筆賬:核桃種植4年就能掛果,每畝產量達300公斤;林間套種冬凌草,每畝也能收獲200公斤左右。這樣一來,荒山不就成了“金山”嗎?

“我本來就是農民,做農民做的事很正常。”張建兵打心眼里認為,發展綠色種植、帶動林業發展,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將財富回饋社會,創造出的意義比將金錢積累在個人名下更讓他覺得有價值。張建兵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0年,“多種樹多造林”被張建兵寫進了家庭“十二五”規劃。2011年,張建兵承包的山地面積擴大到千余畝,核桃、冬凌草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又流轉了2000畝耕地種糧食。并組織成立了北辰綠色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到現在已帶動克井村、勛掌新村、棗廟村的200名群眾一起致富。曾經巖石裸露的荒坡地,如今栽上了一株株核桃苗。

發展遇瓶頸 創新求重生

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別看如今張建兵的“土地事業”蒸蒸日上,但想當初他承受的壓力比誰都大。

2011年,張建兵和另外5人共同出資,成立了北辰綠色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在本地流轉2000畝土地,開始以種植普通的小麥和玉米為主,可是兩年下來,畝均收益不高。遇上天氣狀況不正常,不僅不賺錢還賠錢。合作社的社員要收益,這可怎么辦?拿什么向那些人交代?張建兵告訴自己,無論遇到啥困難,都要努力堅持下去。

2013年,張建兵參加了濟源市農業局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作為班長,他克服工作事務繁雜的困難,堅持每天聽課,做好筆記,并充分利用職業農民培育這個平臺,與多名專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他的北辰農業合作社也被濟源市農廣校定為農民田間學校。通過培訓,他明確了發展目標,理清了發展思路,建立了技術平臺。經過多方聯系考察,張建兵先后與多家種子生產企業、育種單位結合,開始代繁小麥種子;除改良品種外,他還充分利用冬凌草是當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優勢,積極發展冬凌草種植及深加工項目。為提升合作社成員的種植技術,張建兵還主導設立了科普宣傳欄,從書店買回《小麥高產栽培》《農業立體栽培》《現代農業經營》等多種農業書籍,建立了閱覽交流室。他還鼓勵大家參加農業、林業部門的技術培訓,提高成員的科技素質。

功夫不負有心人。眼下,張建兵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合作,聯合種植培育優質小麥“濟選1號”和“博農6號”,每畝比大田普通農作物增收200多元,年增加收入25萬余元。隨著產業鏈條的拉長,每畝冬凌草收益都在3000元以上。

張建兵還把現代農業生產理念充分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籌建了8000多平方米的曬場和大型倉儲等基礎設施。依靠現代農業機械,合作社在保證現有3800畝土地正常耕作的同時,多方聯合,積極開展跨區農機作業服務,托管流轉土地8000畝,實行農業生產一條龍服務,合作社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荒坡披錦繡

土石變“金山”

看到合作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勢頭,附近的村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對于未來,張建兵心里想得很清楚:敞開大門,歡迎他們的加入。不光要自己富,還要幫助鄉親們一起富。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新吸收社員200多戶,土地流轉面積近4000畝。

在經營管理方面,合作社按照“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市場銷售”的模式,不僅為社員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也為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保障農戶利益,合作社采取了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對農戶進行補貼。一是按照每畝400斤面粉的標準,對農戶進行補助,保證正常生活之需;二是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利潤收入的10%標準提出分紅資金,對社員按照入股份額進行分紅。根據近幾年來的實踐,每年度分到社員手中的補助及紅利,要遠遠大于單純土地流轉帶給農戶的補助額度,土地入股及分紅機制,深受合作社社員的歡迎。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不斷拓寬種植領域,通過示范帶動、廣泛合作,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集糧食種植、林果開發和農機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2013年,張建兵帶領合作社開始薄皮核桃種植。經過精細管理、精心操作,聘請外地專家教授來檢查和指導,2000畝薄皮核桃長勢良好,已經進入掛果期,薄皮核桃產業成為合作社發展的一個有力支撐。2014年,張建兵又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果樹研究所合作,在西北部山區開展優質葡萄種植,投資300余萬元,采用新型鋼架結構,建立了300畝高標準示范基地。按照綠色農業的生產規程,以農家肥和生物技術防治為主,利用全新的生態管理模式,打造無污染綠色農產品品牌。當初的荒山真的變成了如今的“金山、銀山”。

從煤老板到農場主,張建兵用了整整10年時間。過去,他每天要查看一筆接一筆的對賬單、一車又一車的煤;現在,他每天看的是一畝畝山地。過去,他每天要到各地“跑客戶”;現在,他在田間地頭等客戶上門。 曾經巖石裸露的荒坡地,如今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對于未來的計劃,張建兵心里早已繪就了一幅藍圖:打造太行山腳下的綠色花果山,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綠色莊園。讓山更美麗,讓人更幸福。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