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決策部署,農業部于2016年9月5-7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大會上指出,當前“互聯網+”現代農業,是繼家庭承包經營、農業開放入世、農民工大量進城之后,又一輪指導農業發展的方式方法和規則模式的改變與創新。隨著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國農業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互聯網+”將助推農業實現第四次華麗轉身。本期聚焦和您一起分享這場農業互聯網盛會上的新思維與好經驗。
為“三農”發展提供新動能
——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綜述
本刊記者 周學勤
瓜果飄香,魚肥蟹黃,農人正忙。這是入秋后江蘇省蘇州市東山鎮的鄉村景象。9月5日,在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召開的前一天,記者走進東山鎮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發現這里比田野上更忙碌。在電商運營中心,成群的年輕人穿梭其中;在創客中心的會議室里,創客們圍坐在一起商議營銷策略;在商品展示區,新農人們忙于布置包裝精美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已經入駐72家電商企業,吸引了創客150多人,電商們把東山鎮農產品賣往全國乃至全世界,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2億元。
互聯網正在加速融入東山鎮農民的生產生活,重塑這個江南魚米之鄉的新面貌。與此同時,數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新農人代表趕赴蘇州,同國家相關部委、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涉農企業以及各路互聯網大咖共赴于9月6日至7日召開的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用創新、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思維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的跨越發展。在這場“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盛會上,“互聯網+”現代農業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展覽展示、信息大集、“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和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推介、合作簽約活動、現場考察、“互聯網+”現代農業暨新農民創業創新論壇等7項活動精彩紛呈。創新的形式、豐富的信息化元素讓參會者感受信息化浪潮撲面而來。
驅動農業“跨越發展”
在大會的創業創新展覽展示和信息大集上,人們能真切感受到信息技術、現代裝備等科技成果正在對傳統農業進行徹底的改造,真切感受到農業發展方式和規則的改變與創新。在大數據的精準“計算”下,農業的各項資源要素被優化配置,曾經繁重的農事活動、盲目的市場經營,被鼠標的輕輕點擊替代。
在大北農集團農信互聯有限公司的展臺前,參觀者紛紛駐足觀看電子屏幕顯示的生豬流動地圖。直觀形象的流動地圖背后,是龐大的“豬數據”作為支撐。農信互聯研究院院長于瑩介紹,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案例,截至2015年底“豬聯網”服務的能繁母豬數量達到150萬頭,對應生豬約3000萬頭。憑借對海量的養殖和交易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并據此提出有效的信息產品和服務,“豬聯網”將千千萬萬的養殖場戶聯系在一起,共同抵御市場風險,享受大數據帶給現代農業的智慧和便捷。信息化和生豬產業的深度融合,正在驅動這個傳統行業實現跨越發展。
在信息大集上,農用無人機企業同樣賺足了眼球。洛克希德(武漢)無人機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展示的無人機植保大數據產業平臺讓大家看到農業生產裝備也能玩轉高大上。他們研發的無人機植保大數據產業平臺是利用無人機植保作業,實時收集、自動傳輸作業相關數據,建立植保及農業大數據庫,集信息采集、傳輸、處理、服務、應用于一體,從而顛覆傳統植保服務利益模式,重構新型的農藥生產、銷售、植保作業服務生態鏈和利益鏈。公司負責人介紹,平臺運行以來,在多個省份建立了60余支、700余人的無人機植保服務示范隊伍,開展了大田作物和果綜合防治的試驗示范工作。2016年,平臺無人機植保防治面積達到90萬畝次。從前期運行情況來看,效果顯著。
展覽展示區和信息大集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創業創新案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在“互聯網+”現代農業暨新農民創業創新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的官員、研究單位的專家學者、從事農業信息化的運營商和企業家以及一大批走在創新創新道路上的新農人,他們的思想分享則顯得更加理性和冷靜。此次大會上,展示與論壇的互動,彰顯了熱度與理性的交融、實踐與理論的對接。
在信息化的推動下,未來的農業會通過網絡平臺和數據支撐達到種養業的場景化、智能化,形成全產業鏈的高效無縫對接。這是對未來農業的美好暢想,然而今天的中國農業離這個美好的愿景還有多遠的差距?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論壇上客觀地指出,今天的中國農業基礎依然不夠。沒有基礎的話,物聯網加不上,信息化也加不上。信息化的發展水平是和現代化發展程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不容懷疑的正相關。所以如果沒有高水平的農業基礎,我們可以創新,但是水平不夠高、效果不夠好,所以一定要重視基礎。
沒有基礎,再好的典型也只是盆景;沒有數據,再精確的計算也挖掘不出價值。農業部門近年來在推動農業信息化過程中高度重視基礎建設,建立起了強大的數據收集和共享平臺,目前僅農業部就有21套調查制度、300張報表、5萬余個指標,內容涵蓋生產、市場價格、農村經營管理、農產品成本收益、農墾、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和農村能源環境等方面,經過數十年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源。通過“金農”工程建成運行的系統有36個,平均每天信息更新量達30多萬條,現有數據倉庫存量信息近9億條。數據共享已經具備一定條件,農業部建立的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基本實現了各行業調查數據的統一存儲。
筑牢基礎,成為信息化驅動農業跨越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在大會發言時指出,農業部通過抓好信息進村入戶和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兩大基礎性工程來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推進大數據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目前,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已擴大到26個省份116個縣,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時,創建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在全國開展大宗農產品的全產業鏈監測試點,創新發布中國大宗農產品月度供需平衡表。
助力農民“彎道超車”
新農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采訪一些參加大會的新農人代表,基本上就能描述出他們的群體特征:創新的思維跟得上時代,吃苦的精神拼得過前輩。當這樣一群具備互聯網思維、懂得現代信息技術、深諳觸網營銷的新農人進入農業,回到鄉村,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無疑會迎刃而解。
記者在會場上偶遇一位去年采訪過的新農人武祝琴。這個山西姑娘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種了3000畝蘋果樹,以私人訂制和微商的形式在網上賣的熱火朝天。武祝琴沒有成功入選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但是她還是決定來看看。
“現在正是蘋果銷售旺季,每天要處理幾千條訂單,我已經兩天沒睡覺了,”武祝琴告訴記者,“但是能來這里還是很開心。看到這么多同樣在路上的朋友,看到了差距,開闊了眼界,也找到了歸宿感。”
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和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推介是此次大會的一項重要活動。農業部在活動現場向社會推介發布了“一二三產融合打造智慧美麗鄉村”等107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和“農產品電商成就農村創業之夢”等103個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土生土長的山西陵縣農民王小幫在淘寶網上把紅棗、核桃和五谷雜糧賣成“爆品”;留學歸來的江宇虹從互聯網云計算企業的高管跨界成為阿卡農莊總裁;大學生魯曼放棄城市優越生活條件,帶領村民一起培育火雞產業。這些案例和成果是從千千萬萬個武祝琴這樣的農業創業者和新農人中間遴選的優秀典型。新農人們借助“互聯網+”的風口,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華麗轉變,也成就了個人事業的彎道超車。
今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鄉當個新農人。在農業電子商務論壇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電子商務有效釋放了“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從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城市返回家鄉,新農人通過電商交易平臺將本地特色商品與全國甚至全球市場聯結了起來,在互聯網聯通全球的特質下,實現著自身價值和農村面貌的雙重改變。
不僅是新農人,越來越多的農民也開始上網“觸電”。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為農民培育互聯網思維,學習運動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奠定了基礎。2015年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農村網民數量達1.9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32.3%。各大電商平臺迎合這一趨勢發力農村市場。阿里巴巴為農村地區的創業就業提供了農民網商和農村淘寶合伙人兩種主要途徑。京東迎合國際國內品牌、融資廠商為農民合作社以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和品牌化的農產品、營銷等綜合服務,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創業創新。
借助信息化手段,農民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的生產者向生產經營主體的轉變,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正在壯大。這樣的轉變,也意味著“農民”這個詞匯的含義真正從身份向職業的徹底轉變。
“互聯網+”描繪鄉村靚麗風景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在發表論壇主旨演講時,“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加“三農”,包括農業、農村、農民,而不僅僅是加農業生產、加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不僅僅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和經營革命,當涉及村莊治理的村務信息在線化,村民的公共服務需求數據化時,“互聯網+”將會描繪更加和諧、繁榮的鄉村風景線。
“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是本次入選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案例之一。在展示現場記者點擊觸摸屏進入綜合服務平臺,涵蓋產業、運營、服務、管理和創業等5個子平臺多項應用呈現眼前。“平臺的設計理念就是鎮村互聯、精準服務。”平臺設計負責人徐珍玉點開農村政務板塊,在農村扶貧應用下,全鎮扶貧戶的家庭、生產信息一覽無余,“村級信息員負責采集相關信息后上傳至鎮級平臺,貧困戶家里要在網上賣什么農產品,家里的農家樂能提供多少客房都能通過電商連接,這樣精準扶貧就有了針對性。”據介紹,互聯網農業小鎮是海南省以信息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次探索,包括石山鎮在內的10個互聯網小鎮都建立起了四級協同的信息服務站點和專職信息員隊伍,55個村級信息服務中心形成了涵蓋旅游、電商、生活信息和金融服務多個板塊的信息服務體系。
在蘇州市東山鎮潦里村益農信息社,記者看到信息進村入戶給當地村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潦里村益農信息社匯聚了農業、氣象、科技、有線電視、金融、郵政等部門的信息資源,依托吳中益農信息服務、全媒體數字電視信息服務、水產科技服務等三大平臺為村民提供綜合信息服務。村民陳榮告訴記者,今年七月份蘇州連續下暴雨,他養殖的螃蟹突然大批死亡。陳榮立即通過手機客戶端給“水產科技服務平臺”發去咨詢信息。反饋意見很快傳回:“可能是連續陰雨導致水中缺氧。建議考慮添置增氧設備。”這條建議讓陳榮的螃蟹藥到病除。益農信息社不光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也極大便利了農民的日常生活。
2014年,農業部開始試點村級信息服務站,截至今年5月底,建成益農信息社19316個,提供公益服務273.5萬人次、便民服務8945.2萬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1.5億元。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內,益農信息社將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按標準選聘信息員,將把全國的益農信息社聯成一張大網打下基礎。這個重大基礎性工程將修通農村的信息高速公路,打通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讓每一個農民都像城市人一樣分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指出,要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綜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務,縮小城鄉數據鴻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強農業農村經濟大數據建設,完善村、縣相關數據的采集、傳輸、共享基礎設施,建立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運算、應用、服務體系,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增強鄉村社會治理能力。這些目標,在信息進村入戶的深入布局下,正在逐步實現。
9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了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并講話,他強調,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有效途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有關精神,把信息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制高點,緊緊圍繞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推廣應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快速健康發展。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的召開,為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凝聚了共識、指明了路徑、鼓足了干勁。一場以互聯網為主要動力的農業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廣袤田野上蓬勃興起,必將成為農業現代化征程上的新引擎,為“三農”發展提供新動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