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國展開;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就在于去庫存、提規模、降成本。2016年東北玉米的“庫存危機”和河南、安徽、山東多地新麥“價跌賣難”的困境進一步暴露了我國糧食產業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然而就在糧食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壓力,糧食宏觀調控政策舉步維艱之際,河南省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新田地”)逆勢上行,充分展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合作社,在提規模、降成本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現狀:逆勢上行
“新田地”于2011年成立,位于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高村七組,合作社現有成員203戶,帶動農民12000戶,分布在全市60個村莊。社員種植的糧食品種為強筋小麥和角質化玉米,共計種植面積50000畝,合作社成員小麥平均畝產1200斤,玉米平均畝產1500斤(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1800斤)。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合作社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規模擴大。“新田地”不僅不存在去庫存、去產能、調結構的問題,反而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壯大。從經營土地面積上看,2011年合作社經營土地200畝,2016年就增長為51000畝;從帶動農民種糧情況上看,2011年合作社成員6人,2016年就發展為成員200人、社員12000戶。
賣價提升。在政府憂心今年東北“玉米賣難”與華北“小麥賣難”的時刻,“新田地”不僅擴大了規模,而且產品供不應求。益海嘉里、五得利、中糧等大型糧企爭相入市收購,且收購的玉米和小麥價格要比正常市場價每斤高出0.1元至0.2元。
成本降低。在中國農業面臨成本“地板”、價格“天花板”等多重壓力下,“新田地”的糧食不僅賣上了高價格,還有效降低了每畝地的生產成本。平均來看,“新田地”一畝小麥的平均生產資料成本比普通農戶低110元,一畝玉米的平均生產資料成本比普通農戶低120元。
除此之外,在突破農業存在嚴重金融供給不足,農民面臨信貸約束的傳統農村金融命題中,“新田地”不僅獲得了來自鄭州銀行的“貿易貸”,還得到了廣發銀行的“合同貸”,不僅有來自下游面粉廠的價值鏈融資,還有來自人保財險集團的農業災害保險……
是什么原因使得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發展的諸多困境中依然生產形勢向好,社員參與積極,產品供不應求?相比于政策性的調控,“新田地”逆市上行的“新天地”是如何開創的呢?
經驗:市場主導
與依賴政府政策性托底收購的大部分農戶相比,“新田地”走出了一條市場化創新之路,其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部分。
規模降成本,結構生利潤。新田地合作社成功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增加了產品銷售利潤。滎陽市傳統農戶生產一畝小麥的生產資料成本約為372元,產量約為1000斤,銷售額1030元,而“新田地”的成本為261元,產量1200斤,銷售額1476元。新田地合作社不僅生產成本低于傳統農戶,且在小麥的畝均產量和單位銷售價格上都要高于傳統農戶,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合作社生產一畝小麥的凈利潤比傳統農戶高出557元。那么,“新田地”是如何實現降成本、提收益的呢?
首先,新田地合作社通過提高規模分攤了農業生產成本。具體體現在生產資料方面,“新田地”的規模化生產使其可以與農資生產商直接對接,從而剔除掉中間商、經銷商代理環節的渠道成本,有效降低了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成本。
其次,“新田地”通過改變原有的產業組織結構,以合約的形式直接與上下游企業進行合作,縮短了傳統農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突出體現在產品銷售環節,“新田地”運用了訂單式經營服務模式,合作社與益海嘉里、中儲糧、中糧等30多家面粉企業以及泰國正大、廣安飼料等20多家飼料廠簽訂合作合同。有效規避了“谷賤傷農”及“賣糧難、賣糧賤”的現象,提高了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的價格。
品質是關鍵,誠信為基礎。“新田地”之所以能成功擴大規模并與眾多企業簽訂合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該合作社的產品質量有保障。為了打造“新田地”產品的品牌形象,合作社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優選品種。“新田地”理事長李杰始終堅持“好的品質,才能有好的市場”。2011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杰就率先前往全國小麥技術中心,找到河南農業大學的校長,向眾多專家請教哪些小麥可以作為優質麥。在生產過程中,合作社也非常注重小麥品質的變化,例如,2011年合作社選擇的是玉農416,這是一款強筋小麥,但生產了兩年左右,該小麥品質下降,“新田地”立即切換新麥26,以始終保持產品的高品質。
第二件事,誠信經營。“新田地”51000畝小麥,敢于承諾“新田地的產品,三年之內檢測,都不會有問題”。為了贏得上下游企業的信任,“新田地”始終確保每一車產品都出自合作社的土地,絕不摻假。2016年5月,合作社的晾曬場有挖掘機施工,司機不小心將碎石撒到了即將裝車的麥子上,李杰當即讓所有工作人員將麥子中的碎石揀出來,從而保證品質,以防多年贏得的口碑被毀。另外,今夏小麥收割時雨水多,下雨導致小麥發芽率高,品質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李杰在發走的每一批貨中都會向對方注明該批小麥是“雨前麥”還是“雨后麥”,以備對方查驗。正是這樣誠實細致的工作才使“新田地”獲得了行業內的認可。
專注做一產,創新搞服務。除了品質和誠信,“新田地”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一心一意做一產,全心全意搞服務。不同于其他合作社或企業,“新田地”的理念是一定把農業生產環節做到高精尖,而不追求一條龍、全產業鏈的發展。李杰曾說:“新田地這個牌子,未來只要還存在,就一定是只做一產,只種小麥和玉米,且最大規模100萬畝左右。”在李杰看來,只有品質最高的一產,加上技術最優的二產,加上價格最優的三產才是農業領域真正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單一企業要在全產業鏈做到高精尖十分困難,為此李杰選擇了把農業生產環節做到品質最優,然后通過合作對接二產和三產中的品牌企業,共同打造精品農業產業鏈。
在專業做一產方面,“新田地”采取的策略是高標準種植玉米和小麥。這里的高標準體現為投入品的高標準和生產管理的高標準。首先,投入品的標準方面,“新田地”要求所有與生產資料有關的供應商都必須是上市公司中的一線品牌企業,能夠提供高標準的產品、技術指導和服務;所有合作的上游企業都必須要簽訂合同,合同中要注明該企業需要提供的技術服務、配套資金。例如,“新田地”采購的農藥來自紅太陽集團,它是深交所上市企業;“新田地”的化肥供應商也是洋豐、史丹利等國內上市企業中的一線品牌。其次,生產管理的高標準上,“新田地”開創了農業生產要素車間的管理模式。在“新田地”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合作社的人員管理、組織架構、農作物飛防、植保等問題陸續出現。受工業企業管理方式的啟發,李杰嘗試把農業進行單元化管理。“新田地”把1000畝作為一個管理單位,1000畝以內的叫農業生產要素車間,1000畝以上的叫農業生產要素工廠,然后每個車間配備車間主任,每個工廠配備廠長。凡是跟生產要素有關的投入都在車間處理完畢。正是通過標準化生產,“新田地”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又一重保障。以2016年6月的麥收為例,“新田地”的雨后芽麥質量依然能夠達到中糧、益海嘉里等企業的質量要求,價格維持在每斤1.05元至1.34元之間,但是同期其他農民的小麥每斤0.75元都無人問津。
在創新搞服務方面,“新田地”依托“農業生產要素車間”的管理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合作社基本形成了集“生產資料采購、農業技術推廣、農作物植保、農業機械服務、糧食收儲及銷售”為一體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一綜合的服務體系包括統一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配置到各生產要素車間,既可以保證一流的品質,又可以降低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除此之外,“新田地”還致力于建設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服務平臺、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產品檢驗檢測、動物疫病防控等一批易監管可量化的服務項目;未來,合作社還著力承擔生產要素車間基本單位的生活日用消費品的配送工作,將“新田地”打造成集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農民生活消費品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
合作聚人心,規范保長遠。“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另一大特點是合作社的運轉非常規范。目前,該合作社成員203戶,統一在工商局備案,有特定的成員賬戶,有權利參與合作社決策和分紅;另外,合作社還發展社員12000戶,為社員統一提供生產資料、生產服務和銷售服務,以最優的價格收購社員產品,保證了社員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正是秉著合作共贏的態度和規范發展的理念,“新田地”從2011年至今實現了巨大發展,今后5年合作社種植的耕地面積準備從5萬畝繼續發展至10萬畝。
未來:面臨難題
影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人、地、錢、技術創新和制度供給。“新田地”在“人”“技術”和“合作經營”方面探索出諸多經驗,取得了眾多成績,但其發展仍面臨資金和土地的難題。
首先,合作社亟待建設烘干能力500~600噸的烘干塔一處,但當前合作社還缺少相應的資金實力,需要融資方面的支持。其次,合作社需要建設5000-10000噸的糧倉,但當前合作社難以獲得建設用地指標,農業附屬設施難以開工建設,需要建設用地方面的支持。
思考和啟示
“新田地”模式的本質是市場化主體應對當前糧食體制弊端的成功之道。但如果當前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不調整,糧食收儲體制不改變,“新田地”的模式也只能是個例,難以普遍推廣。為此,我國應著力改革當前的糧食體制,積極培育和發展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堅持市場主體地位,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市場以價格機制為信號,在調節供給與需求時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突出市場的主體地位,恢復市場價格的調節作用。特別是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應著力改革玉米、小麥等糧食托市政策,創建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堅持政府服務定位,創建和維護良好經營環境。以“新田地”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需要很多成長條件,除市場的調節作用外,還需要政府通過法律、政策,或者政府購買的方式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務,創建和維護良好的經營環境。結合“新田地”發展中的困境,政府還需要在金融服務、土地制度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而“新田地”作為糧食生產合作社的成功案例,其經驗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