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縱跨京冀晉豫四省市,其中河北省500多里的大山中分布著很多小山村,村里的很多老百姓都認識一位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
35載,或探索于羊腸險徑上,謀劃于亂石荒坡旁,或求真于科研實驗室,務實于果樹林中,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太行山片麻巖山地綜合開發治理技術,富崗蘋果、綠嶺核桃,這些技術或品牌,都凝聚著這位教授辛勞的汗水;他是國內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河北省特等勞動模范……
他有著數不清的榮譽和稱號;“農民教授”“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李瘋子”……他是李保國。
2016年春節后的100多天里,是李保國生命最后的時光,也是他最忙碌的歲月。他驅車穿梭于學校和太行山之間,給學生授課,給果農指導,為企業解惑,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李保國同志35年如一日,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事跡感人至深。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廣大黨員、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2016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李保國事跡作出批示。
聚土截流,開荒治山,百萬畝太行披“綠裝”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從組織,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李保國曾說。
1981年2月,李保國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后并入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同年3月,他響應學校號召走進太行山,來到邢臺縣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體開發項目中。
這里的山地土層薄,不涵水,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初到前南峪,這個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條光棍漢,這一切都是源于貧窮。“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啃干糧”,李保國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坎坎,記錄分析數據,尋求破解之道。他天天精神飽滿,忙得團團轉,村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李瘋子”。
也許就是靠著這股“瘋勁兒”,李保國和課題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當時,條件有限,開溝爆破的炸藥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國主動接下了這個危險的工作,從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實驗,樣樣親自干。一次,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在一片土地安裝了幾十眼實驗炮。隨著“嘭嘭”的悶響,炸點連續起爆,但細心的李保國發現有一眼沒響,怎么回事?李保國不禁起身走出掩體。“危險!”同事們見狀著急地呼喊他回來,他只轉頭揮揮手,繼續走近啞炮,扒開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時,他已汗濕衣背,同事們也驚出一身冷汗。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李保國創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巖區“聚續”生態農業工程技術,使石質山地造林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140萬畝荒山因此披上了綠裝。在創造這一技術的前南裕,過往的8000畝荒山禿嶺變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森林覆蓋率90.7%,植被覆蓋率94.6%,獲得聯合國“全球生態五百佳”提名。
植林種果,科技興農,播綠荒山結碩果
“我是農村長大的,過去家里也很窮,所以我見不得老百姓窮。”李保國說。
讓山區綠起來是第一步,工作中他發現山區老鄉更期待富起來,要讓山區群眾富起來,不如發展經濟林木。
1996年8月,太行山區連降暴雨,山洪暴發。洪水沖毀了內丘縣崗底村200畝的保命田,山上果樹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村民們哭著說:“這日子沒法過了。”彼時,李保國隨河北省科技救災組進村查看災情,山禿、人窮、觀念舊,村民們的現狀令他感到揪心。
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救災組離開前,眉頭緊鎖的李保國將寫在煙盒上的一張字條遞給了他:“需要果樹管理技術,我可以幫忙。李保國。”當時,李保國還與他約定,“你三個月修一條通往村后溝的路,路修好了,我再來。”
李保國沒想到,楊雙牛帶領群眾只用了20天的時間,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國非常高興,他看出這個村的班子是真心為群眾辦事的,對脾氣!然而,楊雙牛也沒有想到,李保國立即把鋪蓋卷搬來了。
“看著大學教授對咱們農民的事這么上心,心里特別感動。一天晚上,我帶了包花生米,提了瓶酒,到李老師的住處。”楊雙牛回憶,二人促膝長談,李保國真誠地向他感嘆,“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們一塊兒干,讓老百姓盡快富起來,我一分錢也不要你的。”
嚴冬里,李保國帶領崗底村民展開重建家園的奮戰。他和普通村民一樣,掄錘、放炮、挖坑、搬石頭。苦干一年,建成100畝高標準水平梯田,種上了綠油油的蘋果苗。
他將課堂設在果園,親自動手教授剪枝。“一會兒就把一棵果樹的枝條,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們心疼得不行,還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楊雙牛說,面對這些質疑,李老師就一句話:“明年果樹如果掙了錢是大家的,如果損失了,算我的。”一次次給村民們立著軍令狀,推廣新技術。第二年初見成效,第三年果園的面貌全變了,蘋果長得細皮嫩肉,酸甜適口,一畝多賣了3000多元,帶來效益900多萬元。村民們對于李保國越來越信任。
1999年,臨城縣的高勝福滿懷豪情承包了3000畝干旱的丘陵崗地,但當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崗,卻手足無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請來了李保國。實地查看后,李保國肯定地說:“這地方可以治理。”隨后一個多月,他帶著技術團隊從土壤、氣候、水利條件和市場需求等多個方面展開研究,確定出種植核桃的發展方向。
傳統核桃品種雜,品質差,產量低,為了選育出優質核桃新品種,2000年,李保國從國外引進6個核桃品種和11個山核桃品種,從國內其他地方引進13個優良核桃品種,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組培實驗。為了掌握核桃開花授粉的第一手資料,他每天背一個水壺,從上午10點盯到下午4點,中午餓了就在樹底下啃個饅頭。一個多月,天天如此,別人想替換他片刻,他一口回絕:“關鍵時刻我必須盯好,錯過了,要耽誤一年時間。”
經過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國成功培育出國內最優質的品種——綠嶺薄皮核桃。繼而,李保國創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術,實現了壯枝掛果,管理方便,連年豐產,被認定為國內首創。同時創造的樹草牧沼四位一體的生態管理模式,實現了核桃品質的綠色有機。2009年,“太行山優質核桃產業化技術及深加工系列產品開發”項目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原國家林業局在綠嶺舉辦了首屆中國核桃節,把這項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發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國,僅在邢臺市,薄皮核桃年產值就超過20億元。
視農如己,為民所思,民心深處留豐碑
“脫貧為科研出題,科研為脫貧解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國曾說。
“李老師在嗎?俺有點事情想咨詢他一下”“李老師啥時候來俺們村做培訓啊”“走了?他去哪兒了?啥時候回來……”
李保國去世當天,他的電話依舊繁忙。撥通號碼、咨詢請教,村民們沒能再次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家屬哽咽說出的噩耗更是讓他們難以相信,“不久前,李老師還來給我們做了指導啊!”直到李保國離世的消息在電視、廣播、網絡中越傳越廣,村民們撥打的電話才越來越少。
工作中,李保國一身農民打扮,他細心地揣摩農民的心理和語言。他說:“我變不成農民,農民就變不成我,這是教學相長的規律。”他用老百姓聽得進、聽得懂的語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術。贊皇縣寺峪村的上千畝蘋果園,產量一直上不去,請了一位專家講了一天,名詞、術語一大堆,村民聽得暈頭轉向直抓頭皮。慕名請來李保國,他只教給村民兩樣:一種是“結果枝”,一種是“不結果枝”,半個小時講完,鄉親們一拍大腿:“原來這么簡單。”
在科技研究的選題上,李保國選取的,都是能廣泛應用于生產,讓群眾受益的課題,而不是在一般數據或一個點的突破,僅僅成為課堂上的一道考題。將新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卻不是個輕松的過程,尤其李保國的技術,需要千百萬山區農民切實掌握在手中。為此,李保國常年奔波于技術推廣第一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按照李保國研究的128道工序生產出的“富崗”蘋果,果型、著色、個頭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非常受市場歡迎。可當初教村民掌握技術,李保國可是下了很大功夫。
那時候整個河北省還很少見蘋果套袋技術,“套上不爛了嗎?”村民不接受。李保國自掏腰包買來16萬個果袋,在果園里搞實驗:“套袋減了產,賠了是我的,賺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說,賠了干部償還,李保國搖頭拒絕:“你給我上保險沒用,人們懷疑的是我。”秋天,套袋蘋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紅,五六兩的每個賣到10元,八兩以上的能賣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銹斑多的沒套袋的蘋果價值高出幾倍十幾倍。這下子,農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購買果袋160萬個,第三年,1800萬個。
為了把崗底村民變成專家,李保國辦夜校,搞培訓,常年不斷。2009年,他提出借助邢臺農校“送教下鄉”活動,讓100名果農在家里讀中專。這些人畢業后,有62人又考上大專。現在,全村有了5名高級技師、1名農藝師、14名技師,191名果農獲得國家頒發的果樹工證書,成為全國第一個持證下田的村莊。
2014年,周岱燕在南和縣成立了制高點果業科技有限公司,準備發展紅樹莓產業,請李保國幫助。此時,越來越多的科技扶貧基地和幫扶點已經讓李保國每天身心俱疲,但當他了解到紅樹莓對人體大有益處,并且栽培周期短、效益高、易普及,是個很好的農民增收致富項目后,還是接受了邀請并很快組建起技術團隊,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樹莓種苗組培中心。
只要遇到農民的果樹發生問題,李保國都會主動幫助解決。每次培訓,李保國都會留下手機號碼,他撰寫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識的書籍,也都印上電話號碼和電子信箱,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只要農民打電話,他馬上解答,有時,農民電話里說不清楚,他就不辭辛苦直接到現場去查看指導。他手機中的900多個聯系電話,農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個。有一次,李保國在邢臺一個村子路遇堵車,路旁的農戶聽說李老師急著趕回保定,招呼來幾個人,就把自家土坯院墻推倒,讓李保國從院內繞了過去。
辛勤耕耘,心藏大愛,鞠躬盡瘁書華章
“我有三個‘家’,一個是永久的,在保定市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臨時的,在平山葫蘆峪、邢臺前南峪、內丘崗底村、臨城鳳凰嶺等幾個主要幫扶基地;一個是流動的,在那輛越野車上。”李保國說。
李保國與妻子郭素萍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同在河北農大工作;兩人既是生活伴侶,又是工作搭檔,幾十年里幾乎形影不離。李保國經常駐留的,是后面兩個“家”,河北農大家屬院里那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反倒成了一個匆匆而過的驛站。
20世紀80年代,夫妻倆在邢臺縣前南峪搞科研,為了不耽誤工作,李保國和妻子、兒子曾在透風漏雨的石板房里一住就是4年。有一次,學校領導來看望他們,走的時候,兒子爬上了車,哭著喊著說:“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兒園。”可郭素萍還是狠著心,把孩子從車上硬拽了下來。
“保定那個家里的水電費,一直是家屬院中最少的。”郭素萍說:“有時候山里下大雨,別人都往山下跑回家,他偏往山上跑。給他買的再好的旅游鞋、登山鞋,只要他進山兩次,管保看不出什么牌子了,對他來說,穿什么鞋子都一樣。”
固定的家卻聚少離多,那輛越野車,居然成了夫妻二人交流最多的地方。平日里,李保國開車往返奔波,郭素萍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替他接電話、打電話,到基地把藥準備好,看著他吃下去。“他開車,我坐在旁邊,替他接打電話,安排工作,聯系事情。有時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藥、中午休息,都是在車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備箱塞得滿滿的。”回憶過去種種,郭素萍悲痛萬分。
“李保國教授除了在山區基地忙碌外,還承擔了4門博士研究生和4門碩士研究生課程以及3門本科生課程,全年達416學時。盡管工作這么忙,他卻從沒調過一次課。”河北農大林學院黨委書記陸振啟介紹,李保國先后帶過67名研究生。每名研究生一入學,就會收到他給的3年學習任務清單:第一學期完成課程學習和開題報告;第二第三學期完成實驗并寫出研究報告,每一項都有詳細要求和明確的時間表。
“李教授在平時教學工作中對年輕教師很照顧,并不時加以鼓勵。很多次評先進,他都主動放棄機會讓給年輕人。在教學工作中,特別認真,有時候為了給學生改論文,他都加班到凌晨四五點鐘。”林學院老師閆愛華告訴記者。2016年元月的一天,河北農大在讀博士生孫萌在傍晚五六點鐘時把一篇論文發給李保國教授。第二天看郵箱,李老師已將修改后的論文傳回給了她,時間是當日凌晨4點36分。后來得知他那一晚看了3個學生的論文。
也許是因為工作過于忙碌,李保國把對家人的愛深藏在心底,平時不善于表達。據了解,妻子郭素萍曾兩次住院手術,李保國在外地做研究離不開,都是委托同事在手術通知單上簽的字。
2015年在崗底村工作時,恰逢郭素萍生日,村里朋友買來了蛋糕和蠟燭。那天晚上,李保國異常高興地向大家回憶起他們戀愛時浪漫美好的大學時光,說到興奮處,他學著年輕人的樣子,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臉上。閃閃燭光中,他的眼窩嘴角都是笑,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窩嘴角也都是笑……只是,這樣的時光太少太少了。今年3月7日,李保國與家人在平山縣參加省婦聯舉辦的一個活動,主持人要求他對家人說句真心話,他竟好半天默默無語。在別人一再催促下,李保國終于說出了心底話——幾十年來也只能埋在心底的話:“老婆,兒子,我愛你們,但我顧不上你們,對不起!”
“這還是我第一次從他嘴里聽到這樣的話。”郭素萍說。也許只有在那一刻,這個平時寡言強硬的男人,真情難抑,終于道出了深藏心底的愛與愧疚。
也許是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才更拼命,怕時間不夠留下遺憾。早在1998年,因為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規律,身體底子不錯的李保國被查出患上糖尿病;2007年,又被確診患上疲勞性冠心病。心臟造影顯示他75%的血管狹窄,連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橋,但醫生說做搭橋后,需要休養,干不了事,他堅決不做,寧肯采取保守治療。
李保國去世后,親友們第一時間整理了他的遺物,十幾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載著他奔波忙碌的行程。僅從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時間就達62天,行程達7860公里,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保定、邢臺,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馬不停蹄,風風火火。李保國生命的最后48小時,是他一生無數個48小時的縮影。”有人曾感嘆說。
……
漫山的蘋果紅了。
成片的核桃綠了。
而他,卻走了。
李保國去世后,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悼。在河北省臨城、內丘、平山、唐縣等地,農民自發在村里為他搭起靈堂;在網絡上,上百萬人發起懷念祭奠活動,29萬多網友在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老鄉取走,撒在他生前為之奮斗的土地上。村民們說,秋天碩果結滿枝頭,他會含笑看到。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對黨忠誠,心系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廣農業科技事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貢獻。”2016年4月10日,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作出批示。
作為一名林業科學工作者,李保國把黨和人民的需要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徹底改變山區“旱、薄、蝕、窮、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30多年來,李保國不懈地努力著,直接幫扶村莊40多個,間接帶動百余村莊發展,技術示范推廣總面積上千萬畝,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項,推廣36項實用技術,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
“黨把我培養成一個教授,就是讓咱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干點事,我是一名黨員,理應帶頭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國說。
李保國用畢生的實踐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他信念堅定,滿腔赤誠,時刻以黨的召喚為行動方向,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體現到服務發展、造福百姓的生動實踐中。李保國已經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與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一樣,李保國精神必將激勵廣大黨員、知識分子心系群眾、扎實苦干,交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歷史答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