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在東中西部競相迸發,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農產品電子商務進入高速增長階段,2015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倍以上,網上銷售農產品的生產者大幅增加,交易種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品種日益豐富。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及民宿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和模式不斷涌現
姑蘇城外,太湖旁邊,伴隨著江南的柔美氣息,9月6日,由阿里巴巴集團主辦的“新農業·新鄉村——農業電子商務論壇”在蘇州舉辦。作為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暨新農人創業創新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匯聚了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和電商企業等力量,就返鄉創業、農產品上行等話題展開研討,共同探索農業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前不久,農業部剛剛印發了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為今后5年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促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進行了重要部署:加快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創新流通方式,打造新業態,培育新經濟,重構農業農村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農業部還將開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電子商務模式。”農業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認為,“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美麗的農業信息化藍圖,農業電子商務無疑是濃墨重彩中的一道亮麗景致。
返鄉電商創業成熱點
隨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人進軍農業領域,大學生回鄉創業逐漸增多,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稱之為“新農民”,他們大都有互聯網思維、懂現代信息技術、能觸網營銷。當新型職業農民進入農業、回到鄉村,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在農業電子商務論壇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電子商務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2015-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者遷出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為:廣州、杭州、上海、深圳、北京、東莞、金華、溫州和蘇州。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游五洋介紹,一方面大城市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給中小城市帶來了更廣闊的創業就業空間,這一推一拉兩種力量成為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直接動力。大城市的年輕人返鄉后,創業方向大多與電子商務相關,他們或者變身網商,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產品;或者成為農村淘寶合伙人,幫助鄉親們網購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或者從事電商服務業,比如承接本地的電商快遞服務等。
生于1986年的叢東日,2011年從香港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后,沒有選擇香港和北上廣深大城市從事與他酒店與旅游管理專業相貼近的工作,放棄了旁人羨慕的海外工作機會,轉而在2012年春節回到老家煙臺種植蘋果,毅然地操起鋤頭做起了一名農民。“在我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不被家里人理解的準備,我一直堅信這份事業是有前景的”叢日東說。
1989年出生的徐子涵本應是時尚的都市白領。可是畢業僅兩年,她就辭掉了北京的公關工作,回到老家安徽蕪湖三山區峨橋鎮,種植家鄉人民聽都沒聽過的熱帶植物秋葵,開始了農村創業之路,她大膽創新,把秋葵跟茶葉組合在一起,開發出一種新產品——秋葵茶葉。
今年4月18日晚,王茜,這個28歲的河南姑娘,作為農村淘寶合伙人到聯合國做分享:“我覺得每天都很充實,村民們對我都非常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人能都不再出去打工,都能留下來有事做,和我一起讓村里發展得更好。”據介紹,此前王茜在浙江金華的義烏從事外貿工作,收入非常高。后來她發現農村是一個有廣闊作為的天地,便決定返回河南老家創業,這樣還可以和家人在一起,生活幸福指數有了很大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專做電商服務的趕街網創始人潘東明,有農村土生土長,為山西陵縣老家賣紅棗、核桃和五谷雜糧的“王小幫”,也有從海外歸來,從互聯網云計算企業的高管跨界成為新農民的阿卡農莊總裁江宇虹。當農業發展的前景被科技之光照亮,農民也越來越成為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進入這個領域。
游五洋表示,未來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國家雙創工作的進一步推廣、地方服務業的逐步健全,這些都將成為電商返鄉創業的主要推動力量。
構建電商生態系統
目前,我國各地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熱情非常高漲,但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農業電子商務尤其是農產品上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項涉及人才培養、產品標準化、服務體系、政策環境的系統工程。對農業電子商務的復雜性認識不足,是許多地方農產品上行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9月5日,記者前往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內進行調研。園區內設有線下體驗店、物流區、創客區等。據介紹,東山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立于2016年,是東山鎮政府出資成立的,融合了電商培訓、設計、包裝、產品上架、物流、倉儲、配送、金融、休閑、線下體驗等一體化服務。也是東山鎮發展互聯網農業,打通農民增收“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這里有大閘蟹電商區、碧螺春電商區等,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造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目前入駐商戶70多戶。”工作人員介紹,園區分為綜合展示館、創客中心、電商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區,幾乎囊括了電商產業鏈的全要素,能為全鎮572家電商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的葉靜,是園區內的一名創客,研究生畢業之后她選擇了回鄉創業,她告訴記者,家鄉的農業資源很多,但很多優質農產品賣不出去,知名度不高,當地農民享受不到與付出相對應的回報。她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出一份力,把東山的產品推向全國,讓更多的人知道。
“我的電商平臺才剛剛起步,自己也在學習中。”葉靜告訴記者,作為是最新進來的一批創客,產業園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學習的平臺。在這里可以享受到包括專業培訓課程、優惠物流、銀行服務等在內的一體化服務,大大節約了創業成本。
東山鎮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是全國各地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一個縮影。
在電商生態系統里面,最關鍵的環節和痛點依舊是物流。一般而言,如果農村電商做得好,那一定是物流相對比較發達的地方。菜鳥網絡農村物流業務拓展總監王錁看來,要打通整個生態系統,所有的機會來自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物流就是基礎設施里面最基礎的一環,也是最難的一環。
王錁在農業電子商務論壇上分享了如何破解農業電商的最大瓶頸之一——鄉村物流。王錁表示,菜鳥網絡最新推出的“縣域智慧物流+”,主要依托菜鳥網絡數據優勢,與政府一道搭建集約化公共物流基礎設施,在區域內協同多樣化的運力結構,建立標準化、數據化的物流服務標準,為本地商貿、農貿、電商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和數據化供應鏈服務。截至2016年8月底,菜鳥網絡已經在全國28個省市區,覆蓋了430個縣、1.9萬個行政村,為打通鄉村物流作出了重要探索。
創新電商模式
除了阿里、京東等綜合類電商平臺之外,還有一些特色電商平臺,又被稱為“小而美”電商。美菜網作為B2B生鮮電商的代表,在本次論壇上分享了農產品移動電商的經驗,并提出新型產業鏈模式。
展區內,美菜網通過電子屏展示其商業模式和科技互動平臺,現場還可以體驗一站式采購,感受下單的便捷性。另外,其自主品牌瓜瓜正源、美尖尖等也在本次展會中首次亮相。
“美菜網成立于2014年,作為中國農產品移動電商平臺,致力于幫助全國近千萬家餐廳做采購。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商戶供應鏈成本,減少供應鏈人力,全流程精細化管控菜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處細節。同時提高農民收入,減少壓貨風險,降低農民損失,促進資源合理分配。”美菜網創始人劉傳軍表示,美菜網成立的初衷就是想改變農村落后的現狀,走農產品上行的路線,通過面向餐廳累計農產品,真正幫助到源頭的農民。
傳統的農產品流通鏈條經過了冗長的階次與批發環節,導致消費者很難買到新鮮低價的農產品。劉傳軍介紹,美菜網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扁平化,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以銷定采、以采定產,將田間地頭和城市緊密地聯系起來。從食材“瓜熟蒂落”的那一刻起就進行科學管理,取消了中間環節,自建物流一站式達到城市。這不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菜品的新鮮度,還能夠加快流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損耗。
劉傳軍強調,美菜網每天在城市里跑的車輛接近4千輛,面向幾十萬家餐廳提供物流服務,每天這些車輛在城市穿行的路徑加一起接近繞地球20-30周,遍布中國的幾十個城市。
“生鮮電商的生存之道可以歸納為快便捷、高品質、低成本、高效益,當然線下與線上融合是發展趨勢。需要注意的是,農業的變革和互聯網的融合非常依賴流通的現代化,沒有流通的現代化很難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劉傳軍看來,做農產品電商需要注意五個問題。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二是網上與網下和諧融合發展,生鮮農產品基地與網站的無縫對接十分重要;三是生鮮農產品貨源是電商進軍生鮮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沒有穩定的貨源,生鮮電商根本無法長期維系;四是恒溫倉儲是關鍵;五是全程無縫冷鏈運輸模式,不僅保障農產品的新鮮度,也可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劉傳軍在論壇上分享了老汪的故事,家在汶川的農民老汪,沒有知識和資源,只能承包四畝地,基本靠天吃飯,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生活愈發舉步維艱。當老汪成為美菜網直供合作基地后,生活似乎有了很大起色,老汪承包的田地越來越多,如今已有上百畝,也不用再騎三輪車,開上了卡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美菜打破了傳統模式,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讓農民能夠不再為農產品銷路發愁。以前,農民需要自己買化肥、種子等,而且無法保證質量。現在,美菜能夠為農民提出化肥、農藥、種子購買及種植的建設性意見,給出科學規劃,為農民提供全套服務。未來還將開拓為農民提供貸款的金融服務等,讓農民的生活更加有盼頭。
劉傳軍一直希望,美菜網能夠真正將互聯網注入農業、注入農村,注入土地,為中國傳統農業轉型而助力。他也堅信,美菜模式,可改變農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