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赴海南調查組深入瓊海市走訪、座談,切實感受到該市緊緊圍繞“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的發展思路,通過農業公園建設融合產業發展,推動特色城鎮化,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
發揮農業公園的示范帶動作用。該市把建設龍壽洋萬畝田園公園、博鰲濱海農業公園、萬泉河農業公園等三大農業公園,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展示平臺,將其打造成具有現代農業產業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閑功能和運動功能的綜合載體,示范帶動全市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目前,三大農業公園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培育起糧食、瓜菜、水果、熱作、畜牧、水產等六大農業支柱產業。
通過農業公園建設推動結構調整。龍壽洋農業公園總面積3萬畝,當地政府堅持“不占田、不砍樹、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原則,將自然村莊、傳統農田改造升級轉型。園區內家家喝上自來水、生活垃圾統一清運、污水生態化處理、村道路全部硬化和通路燈;彩色稻、大棚瓜菜、蓮花等基地,全面推廣良種良法,應用綠色栽培技術;農家樂綠樹成蔭,游客絡繹不絕。園區采取政府主導和管理,企業和合作社經營為主,農民以土地等資產入股的休閑農業運營模式,已經解決當地農民就業600多人,帶動3000多名勞動力打工,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3萬元。
通過農業公園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在龍壽洋核心區1000畝面積范圍建設轉方式綜合示范區,綜合實施農田整治和地力提升、化肥和農藥減施、新品種和先進技術示范、生態循環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等六大工程,高標準打造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綜合示范區。
瓊海市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橡膠等傳統種植業調整的難度大。橡膠在當地種植面積很大,近幾年種植收益下滑,很多農民都已不愿割膠。但根據林業部門規定,橡膠樹要樹齡20年以上的才能申請砍伐,在結構調整方面還面臨一些政策上的瓶頸。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強。瓊海市新型經營主體整體規模不大,自我發展能力、示范帶動能力不足,農業龍頭企業屈指可數,良好運轉的農民合作社不多,分散家庭經營仍是主流。在調查組走訪的幾個村,甚至連一個合作社都沒有,農民還是單打獨干,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較弱。三是品牌打造相對滯后。真正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不多,品牌推廣營銷不夠,同時,原有品牌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
(赴海南調查組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