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積極引導支持農民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張紅宇 字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就合作社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發表了新的論斷,充分肯定了合作社在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為我們做好合作社工作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一、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思想精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合作社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論斷。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村合作社就是新時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適應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深刻揭示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民合作社能夠組織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能夠服務帶動傳統農戶發展規模化生產。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鼓勵承包土地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進一步肯定了合作社在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底,習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強調“在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方面,廣大農民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新形式,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股份合作、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并指出家庭承包、合作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新的實現形式。今年在安徽小崗村習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再次指出:“要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表明,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發展農民合作社是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途徑,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中堅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心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對合作社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獨特功能和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在2013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食品安全關系群眾身體健康,關系中華民族未來,”強調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把住農產品生產安全關,就要控肥、控藥、控添加劑,規范農業生產過程,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而我國千家萬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光靠看是看不住的,要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的經營組織形式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再加上政策引導,把一家一戶的生產納入標準化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對合作社在扶貧脫貧中的功能作用寄予厚望。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推廣良種良法、開發特色產業,需要一定經營規模,也需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引領,不是隨便一家一戶就能干得了的,”進一步強調了合作社在幫助傳統農戶克服困難、彌補不足,更好地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今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又一次指出:“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于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對農民合作社發展做出的新論斷,不僅充分肯定了合作社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還強調了合作社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功能;不僅從認識論層面為我們“怎么看”合作社、為什么發展合作社進行了闡釋,還從方法論層面為合作社發展“怎么干”提出了明確要求。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合作社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斷,涵蓋了合作社的基本定位、主要功能、發展方向等方方面面,立意深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厚,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制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農村實踐相結合的新成果,是新時期合作社事業發展的指南針,也是合作社指導工作的導航儀。我們要全面學習、深刻領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合作社發展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合作社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農民合作社要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當前,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形勢嚴峻。千家萬戶小規模生產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的突出瓶頸,亟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促進農民之間的合作與聯合,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脫貧致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發展農民合作社,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農民合作社在土地的規模化和服務的規模化兩方面都能起到很好作用。2015年,合作社統一經營耕地面積近1.3億畝,約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十分之一;超過一半的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當前,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就是要鼓勵合作社通過吸引農民帶地入社或流轉土地經營權,擴大生產經營面積,在更大規模上統一經營土地;同時,鼓勵合作社積極開展托管、半托管,提供產供銷各環節統一服務,以專業化的服務、標準化的組織管理,帶動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

發展農民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組織千家萬戶積極改善供給數量、結構、質量,推行綠色化、生態化生產,有效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15年底,有7.4萬家合作社注冊了自有商標,有4萬多家合作社通過了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質量認證。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鼓勵合作社在產前,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有效響應,對品種、數量和結構做出調整,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務;在產中,組織分散的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并發揮特有的監督約束機制,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嚴格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開展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產后,發展加工包裝儲藏流通,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構建與消費者緊密聯結的市場流通方式。

發展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脫貧致富。合作社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平臺。2015年,合作社每個成員當年平均增收1597元。當前,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就是要鼓勵合作社發揮優勢,成為發展產業的重要支撐,在種養殖過程和產品組織銷售上,發揮技術示范、服務保障、對外聯系和統一談判作用,提高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生產能力和議價能力;成為本地就業的穩定渠道,大力發展加工流通、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新興業態,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貧困戶工資性收入;成為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有效載體,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組建合作社,增加財產性收入;成為增加轉移性收入的新型平臺,探索把財政資金量化給貧困戶后入股到合作社,讓貧困戶長期受益。

三、積極引導支持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

合作社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規模小實力弱、運行質量不高、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亟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牢固樹立發展新理念,促進規范與引導創新并舉,不斷完善法律政策體系,進一步推動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

規范建社。這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推動各地貫徹落實引導和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指導合作社完善規章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嚴格依法辦社,恪守合作社宗旨原則“底線”。督促指導合作社按時完成年度報告,提高資信能力。開展農民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修改完善研究。組織評定各級示范社,示范引導帶動合作社規范發展。組織各地挖掘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典型,提煉經驗做法,加強宣傳推介。

創新興社。這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動力。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創新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產業業態,增強合作社發展活力。總結各地發展土地股份合作、休閑旅游合作、合作社聯合社、農社對接、依托合作社扶貧脫貧等方面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盆景”變“風景”。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專業化服務,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開展直供直銷,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經營全過程。配合銀監會穩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

政策強社。這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關鍵。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加大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承擔涉農項目力度,擴大財政項目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管護規模。指導各地探索設立發展基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發放信用貸款、開展互助聯保、實施貸款貼息等方面的做法,緩解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深入開展合作社帶頭人、普通成員和輔導員培訓,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等領辦合作社或到合作社工作。加大與稅務、國土等部門協調力度,將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納入稅務登記報表系統,落實設施農業用地、農業用電用水等政策。

法律促社。這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長遠保障。要廣泛深入開展調研,聽取合作社帶頭人和普通成員訴求,積極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修改完善。指導各地加強地方立法工作,形成保障合作社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合作社發展構建良好發展的法治環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