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南陽市王鋒火海救人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受到普遍關注,南陽市委還授予他“雷鋒式好青年”的榮譽稱號并發出“向王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社會關注英雄壯舉,并為救治王鋒解囊相助,短短一周就募捐二百余萬元。就在此時,他的妻子卻向社會發出了“拜托別捐了”的請求。(6月6日《南陽晚報》)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青年,南陽人王鋒用他那一行“帶血的足印”書寫了英雄的壯舉,同時也給“中國好人榜”又添加了一個醒目的注腳。但就在全社會都高度關注英雄的治療,并為之發出募捐之時,英雄的妻子卻“見好就收”,主動發出了“止捐”的呼聲,甚至“止捐”信息發出后,連一份50元的捐款也沒有收下,這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英雄之家的大愛情懷。
一直以來,很多人眼中的慈善,便是幫助別人、給別人好處,而接受捐贈的人,也往往是“來者不拒”。同時,由于慈善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慈善本身飽受質疑。更有甚者,一些詐捐、騙捐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汽車站經常看到偽裝成聾啞人的人向過往乘客要錢;城市里經常看到打著“身世凄慘”、“家人病危”等口號騙捐的人;網絡上經常會收到無法辨別真假的求助消息……所有這些,都給慈善事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阻礙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英雄的妻子及時公開收到的錢財,并“主動止捐”,這其實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善行,也是一種對慈善事業的呵護。
因而,對于英雄妻子的 “主動止捐”,我們不能止于感動――感動于人性的光輝;亦須有所行動――以此為參照去完善慈善互動理念。慈善募捐是慈善之舉,“主動止捐”也是慈善之舉。在慈善事業中,不僅需要行善的人行善,也需要慈善本身的公開透明,更需要受助人的良性互動。唯有形成這樣一種公開、透明、健康的慈善機制,才能集納社會多方的慈善力量,讓我們的慈善事業在全社會呵護之下日益完善,不斷接力,這也是“主動止捐”帶給我們應有的啟示。
(河南省內鄉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