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縱橫,沃土千萬;塞上江南,豐農新篇。
寧夏6.64萬平方千米疆域呈“十字形”輪廓,最北的石嘴山到最南的固原不過4小時車程,就全國而言這是一個面積小人口少的行政省份;“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素有“塞上江南”“西部糧倉”美譽的寧夏又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超千萬畝的省區之一、全國十大傳統牧區和13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寧夏全區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截至2015年底,特色產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86%,占農民收入比重43%。進入“十三五”時期,寧夏回族自治區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繼續探索“以特強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金秋時節,田野里,水稻扶穗,蟹脂膏黃;果園里,葡串層疊,甜沁心脾;示范區,人頭攢動,貨運忙碌……記者走進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親身感受寧夏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調結構,改變過去“多而散”從抓13個特色優勢產業入手。“十三五”時期寧夏將集中力量聚焦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產業,突出重點,精準施策
產業規模總體偏小、集中度不高、商品化程度低是寧夏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的突出制約因素。要想在小地域中做出現代農業的大文章,需要打破思維定式,變劣勢為優勢。寧夏地貌形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特殊地貌為特色農業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是新世紀以來寧夏一以貫之的農業發展思路。2002年出臺《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2003-2007年)》,確立了“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柑橘、蘋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產品”11種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2008年頒布《寧夏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將11種優勢農產品調整為“枸杞、牛羊肉、奶、馬鈴薯、優質糧、淡水魚、葡萄、紅棗、瓜菜、優質牧草、農作物制種、蘋果、中藥材”13個優勢產業進行布局;2016年寧夏出臺的《關于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進一步優化思路,聚焦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
在經歷一輪“抓大放小”的調整后,寧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推動5大特色產業的新一輪轉型。
地處賀蘭縣銀川平原的廣銀米業是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經過10年發展已經從單純的水稻種植企業發展為擁有5100畝種植規模的稻蟹生態種養示范園區,集種植、深加工、銷售為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稻+蟹”“稻+魚”“稻+泥鰍”“稻+鴨”“稻+田螺”等多種立體種養模式結合,目前達到年產大米3萬噸、產值8500多萬元,成為寧夏規模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之一。
規模化經營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目前,全區人均鮮奶占有量278公斤,居全國第2位;人均牛羊肉有量43.2公斤,居全國第3位;人均蔬菜占有量793公斤,遠高于全國523公斤平均水平;枸杞種植面積90萬畝,干果產量8.8萬噸,分別占全國的45%、55%;葡萄種植面積61萬畝,其中釀酒葡萄面積53萬畝,產量20萬噸,建成投產葡萄酒莊85家,生產葡萄酒1億瓶以上。
農業投資作為農業生產的運行資本,對農業產值的增長有直接推動作用。為此寧夏出臺《關于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實施意見》,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帶動下,寧夏每年整合中央及自治區各類涉農資金近15億元,其中農業產業資金13.8億元左右,以直接補貼為主,堅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
“1+4”特色產業的發展經驗迅速輻射到其他經濟作物的產業發展,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態勢。
近年來,銀川市興慶區結合自身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在完成“優糧、精菜”的產業布局后又加入了“興花”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西北花都”。目前已建成塔橋、洼路等花卉示范園區6個,花卉示范村8個,花卉市場7個,帶動農戶2000多戶,種植總面積8000畝,年產值達1.5億元。天地緣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興慶區重點引入的花卉企業之一,2015年建成后成為集種苗繁育、品種展示、倉儲運輸與線上線下交易于一體的示范企業。
轉方式,走“一特三高”(特色、高質、高端、高效)的發展路子。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強化科技支撐,持續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翻閱寧夏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堅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并重,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鹽堿地改良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3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5萬畝,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命題下,寧夏的政府部門齊心“搭臺”,讓農業從業者在臺上盡興“唱戲”。
2015年以來,吳忠市同心縣紅寺堡區通過與本地企業壹加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公司的肉牛產業科技園,與農戶實施分期養殖,公司統一提供牛犢、統一提供技術、統一進行回購,初步探索出了公司帶農戶的現代肉牛養殖新模式,輻射帶動農戶300余戶,養殖肉牛1萬頭,年人均增收3260元。
寧夏西南的龍王壩村曾是西吉縣重點貧困村之一,近年來,在發展“一區一地一灣”(一區為鄉村休閑中心區,一地為生態養殖基地,一灣為現代農業休閑采摘基地龍泉灣)的思路下,走出了一條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產業融合發展的脫貧致富路。2015年龍王壩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738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 881元,177戶737口人脫貧,脫貧率達86.81%,實現了貧困村脫貧銷號。
“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是推進供給側改革,在這一過程中,要把產業融合、科技研發、服務體系、基礎設施等作為關鍵,用現代生產要素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單位面積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崔波年初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抓手有實效。
在賀蘭縣藍灣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上,一座座經過溫棚改造的養殖池錯落有致,棚內配套了完善的進水、排水、水質凈化設施和水質監測、疾病防控、節能減排等設施裝備。棚內40度高溫下,專門聘請的技術人員正在為農戶講解技術要領,指導使用微生態制劑調控水質。
完善基礎設施還只是寧夏現代農業“轉方式”的“硬件”改造,全自治區干部在農業園區的“走、學、問”則是“軟件”升級。
從2003年起,寧夏每年組織一次縣域經濟觀摩交流會,其中農業產業發展是內容之一,由自治區黨政一把手帶隊,率領相關廳局負責人及所有縣(市、區)的書記和縣長,全區22個縣(市、區)挨個過;今年9月,寧夏農委啟動第一次全區農辦主任觀摩會,5個市27個縣區40多名農辦干部參與交流學習,每到一地都要求參觀的干部觀察新變化,現場談觀點看法。
創牌子,造就獨特的“寧”字號農業品牌。寧夏的現代農業正大放異彩,但“好酒也怕巷子深”,寧夏的特色優質農產品繼續打出特色化、差異化的品牌發展戰略牌
高品質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高知名度是實現經濟效益的保障。“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馬鈴薯之鄉”“長棗之鄉”、優質牛奶生產基地、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這些標簽正是寧夏發展現代農業的成效。
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的原則指導下,寧夏不斷推進品牌整合和塑造。“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鹽池灘羊、六盤山馬鈴薯等一批區域品牌,百瑞源、澇河橋、塞北雪等一批企業品牌,‘三品一標’認證居全國中上游水平,有機食品認證數量居西北首位。”今年6月,第五屆品牌農商發展大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曾一春親自為寧夏優質農產品背書。
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初期,寧夏也曾遇到階段性賣難的瓶頸,產與銷的矛盾讓一些干部開始爭辯多與少的問題。
寧夏政府迅速轉變思維,一方面下力氣抓好農產品市場流通環節,積極推進電商與實體流通相結合,加快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推動各種形式的農產品直銷,逐步將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融入了全國大市場;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布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向種養優勢產區集中。
正是在像這樣的新舊觀念碰撞中寧夏現代農業不斷向前。今年先后在廈門、泉州、福州等地舉辦了寧夏特色優質農產品推介展銷系列活動,在上海舉辦了寧夏枸杞專題推介會;在北京、廈門、大連等城市設立了寧夏優質農產品直營店;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合作,建成了一批村級電商服務站。優質出優價,在粵港澳市場上“寧夏菜心”賣出比同類產品價格至少高30%的價格。
“到202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563億元,年均增長4%,農業增加值290億元,年均增長4%,農民人均收入14900元,年均增長10%。農產品加工總值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長14%……”寧夏在《農業“十三五”發展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初步意見》中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對于未來的挑戰,寧夏野心勃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