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東招遠 “三項機制”助力生態文明鄉村建設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長亮 閆明 宋紹志 字號:【

山東省招遠市按照“全域化規劃引領、一體化示范建設、產業化經濟支撐、長效化機制保障”的思路,創新完善建設機制、發展機制和推進機制三項機制,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特色生態文明鄉村發展之路。

健全“全域規劃、分類實施”的建設機制。按照“全域行動、整體規劃、示范帶動、分類實施”的建設原則,招遠市聘請高層次的專家團隊編制了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確保到2017年實現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全域覆蓋、全優達標。一是建設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制定出臺了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古村落旅游區總體規劃,確立了羅山、濱海、城區和鄉村“三區多點”的總體發展布局。根據各鎮鄉村旅游的不同特色,結合重點旅游資源和骨干產品,計劃用2年時間努力打造3條鄉村旅游線路,有效整合旅游資源,更好地凸顯優勢特色,把分散的鄉村旅游點和主要旅游景區串成線、連成片,實現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市場互動、客源互送,促進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共同發展,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2016年集中打造好大秦家街道城郊生態休閑游、金嶺鎮生態旅游觀光長廊兩條旅游線路。目前金嶺鎮旅游觀光長廊規劃設計工作全部完成,主要突出了“城郊外的青山綠水、舌尖上的黃金白銀”的形象定位和“生態長廊、多彩畫卷”的主題定位,將山里陳家民宿旅游、綠之源園藝、粉絲文化博物館、紅葉谷、大戶莊園等旅游景點串聯成線,以金嶺鎮的黃金小米和龍口粉絲作為特色品牌進行宣傳推介,打造集民宿體驗、特色餐飲、觀光休閑、采摘垂釣、拓展訓練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線路。二是繼續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篩選確定100個村莊,聘請規劃設計公司按照六項基本建設標準進行規劃,打造生態文明村,著力建成一批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服務便捷、各具特色的宜居村莊。目前,100個村的規劃設計工作全部完成,各項工程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鞏固“產業為先、民生為本”的發展機制。堅持把惠民富民作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八大生態文明示范區功能分類,探索以生態為導向的發展方式,著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打造覆蓋不同產業類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發展層次的六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發展果業、蔬菜、畜牧、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年內,培育發展10個重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10處農業產業化基地,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煙臺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累計達到100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著力構建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就業養老、農技推廣、商貿流通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年內加快推進14個為農服務中心建設,打造“3公里為農服務圈”,新建農村文化大院示范點100個,建成2處老年公寓、10處農村幸福院,因地制宜抓好36個貧困村專項扶貧項目。

完善“財政引導、全民參與”的推進機制。探索完善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保駕護航。一是完善組織保障機制。招遠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引導各級各有關部門全面落實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的工作責任制,并結合開展“第一書記”幫扶、機關干部駐村蹲點、村企共建等活動,發動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構建起黨政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完善資金投入監管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市財政今年安排4000余萬元獎補資金用于生態文明鄉村和鄉村旅游線路建設。進一步利用好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資金整合監管平臺,將涉農項目、資金納入監管平臺,形成“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投入機制。三是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將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納入全市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列為市委、市政府重點督查項目,考核結果與評先樹優掛鉤,與獎補資金掛鉤。對生態文明村建設專項獎補資金實行“保證金”制度,市財政暫留10%的保證金,視村莊后續的管理、完善等情況分兩年付清,確保建設項目建得標準、管得到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