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縣素有“智慧之鄉”的美譽,因“司馬光砸缸”的歷史典故而聞名。光山屬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總人口84.55萬人,現有貧困人口5.78萬人。該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把重點放在發揚革命老區精神,激發干部群眾斗志,堅持幫扶與自強結合,扶智與扶志并舉,資源與產業聯動,走出了一條具有“光山特色”的扶貧之路。
干部飽含深情進村入戶,帶領貧困群眾苦干實干——
“寧愿苦干,絕不苦熬。”機關干部嚴輝海被派到潑陂河鎮李崗村任第一書記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走訪,和村干部一起給貧困戶建檔案。記者隨手翻開一戶貧困檔案,致貧原因、幫扶措施都寫得清清楚楚。嚴輝海說,老區人是不怕吃苦的,貧困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致富之門。他逐個找45歲以下的貧困村民談心,鼓勵他們樹立脫貧信心,積極參加免費技術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另一方面聯系從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推進村里制定的脫貧計劃,僅2015年就幫助60多戶200多人實現了脫貧。
“老區人民有著吃苦耐勞的傳統,自我發展能力都比較強。有了黨和政府對革命老區的政策支持,他們不怕困難,熱情高漲,一定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奔小康。”信陽市委副書記劉國棟告訴記者:“現在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已經相當完善了,關鍵是如何落實。能否使中央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在基層做到接地落實生根、進村入戶到人,對我們的能力和作風都是嚴峻的考驗。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感情,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老區黨員干部的時代責任。”
革命戰爭時期,光山人跟黨走、鬧革命,數萬英雄兒女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了寶貴生命,當年靠的就是共產黨員沖鋒在前,今天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光山縣把干部進村入戶作為重要抓手,先后選派2260名機關干部到106個貧困村,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先鋒官”,和貧困農民面對面、手拉手,調動老區人民創新創業的熱情,激活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老區人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來。
46歲的陳榮梅是涼亭鄉楊河村人,多年前因為給老人看病欠下了債,后來丈夫得病不能下地干活,從此成了村里的一個困難戶,孩子上學的學費都湊不齊。去年在駐村干部的鼓勵與幫助下,陳榮梅到當地生態茶葉科技園打工,每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這讓她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她告訴記者:“在這里打工,離家不遠,還能照顧家里頭的病人。”她說家里經濟狀況的變化,要感謝鄉村干部的真心幫助。
實施“請回來”與“走出
去”戰略,鼓勵創業成功人士帶著資本回鄉創業,培育特色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增加農民就業渠道——
光山縣文殊鄉金合歡林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共產黨員甘平安,早些年到廣州打工掙了點錢,后又開辦服裝加工廠挖到了“第一桶金”。文殊鄉政府到珠三角招商引資,甘平安自然成了“請回來”的重點對象。甘平安回到家鄉創辦了林茶專業合作社,流轉山場6500畝,覆蓋6個村(其中貧困村3個),聘請養殖能手示范帶動村民規模養殖,優先招收貧困農戶入社,免費提供鴨苗,并定期進行免費技術培訓,使67個貧困農戶當年實現脫貧,他創辦的合作社還與125個貧困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據統計,近兩年光山縣通過招商引資請回來129個“老板”,創辦種植、養殖等各類合作社75家。除了把致富能人“請回來”,還實施了“走出去”戰略。涼亭鄉報安村村民匡禎超,早些年在外地做小生意維持生計,后來在鄉黨委包村干部的支持與鼓勵下,經過專門的培訓后,這兩年在武漢做起了專門代理、銷售家鄉茶葉的生意,不但自己發了財致了富,還帶動不少同鄉脫了貧;光明村貧困戶徐開福,經培訓后在家手工制作茶葉,年收入達15萬元,脫貧后自己還主動退了低保;石盤沖村貧困戶黎同良,身殘志堅,經培訓后從事加工銷售茶葉,年收入達8萬元……像這樣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在當地有很多。
光山縣以勞務輸出為抓手,在宣傳發動、技能培訓、保障服務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每年經培訓后勞務輸出近萬人。“以前,俺們這里農民出去打工都是去工地,去餐廳,當保安,現在不一樣了。在對外勞務輸出中,送出去的人主要以賣茶葉、賣羽絨服等土特產品為主,大大提高了收入。”涼亭鄉黨委書記汪鋒普告訴記者。
依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青山生財,讓綠水富民——
一個地方傳統產業的形成,一定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產業扶貧的思路是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如何將傳統產業與現代經濟相結合,將傳統資源優勢轉化為具體財富,進而促進農民脫貧增收?近年來,光山在茶產業扶貧中,堅持實施“改造一批舊茶園,打造一批新茶園”的政策,不斷提升茶葉品質,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方洼村是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聯系村,目前已成為光山脫貧示范村。該村地處文殊鄉東南四公里,屬淺山丘陵地區,耕地分散,村子里水塘多,早些年大部分都沒有利用。該村通過實施“房前屋后一畝茶,一塘肥魚一群鴨”脫貧計劃,培養、鼓勵貧困農戶發展油茶種植以及雞、鴨、魚養殖業,如今,每個貧困戶都掌握了一門技術,形成可靠和穩定的收入來源。2015年,該村通過整理、新建3個村集體林場和閑置的荒山坡地,新增650畝種植面積,先后解決了35個貧困戶脫貧問題。
“地在山上掛,田在兩山夾。一場大雨下,地露骨頭田滿沙。”這是涼亭鄉過去的自然寫照。現如今的涼亭鄉數萬畝茶園,一派郁郁蔥蔥。在龍頭茶企的帶動下,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茶葉品質逐年提高,農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信陽東方盛世茶葉有限公司在該鄉畢店村,新建的2800多畝幼苗茶園基地通過流轉農戶土地,支付土地租賃費達360萬元,先后投入480萬元作為農戶的勞務用工支出,使16戶貧困戶工資收入達5000元以上,解決了39人脫貧。
據統計,光山縣有16萬人從事羽絨行業,是名副其實的羽絨大縣,怎么讓傳統的羽絨產業惠及千家萬戶?光山縣借助傳統羽絨產業,將生產作坊辦進村,讓更多貧困農民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寒羽尚服飾有限公司,年生產羽絨服可達100萬件,是信陽市重點培育型企業。“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鼓勵寒羽尚服飾有限公司這樣傳統羽絨行業的龍頭企業,將分廠辦到鄉下,辦進村里,分批建立作坊式生產線,實施訂單生產,企業成本也會降一點。每個點大約需要5~10個工人,我們在村里選擇貧困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讓農民在家門口當上產業工人,實現脫貧致富。”光山縣羽絨產業辦副主任李定法對記者說。
依托“互聯網+特色農產品”,打造村級電子商務平臺,創新電商扶貧模式——
光山縣是首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該縣抓住這一機遇,發展電子商務,推進傳統經濟模式升級轉型,通過對渠道建設、產品開發、物流體系、電商企業、電商服務業、電商平臺、電商培訓聚合為一體,打造農村電子商務平臺。
7月28日下午兩點多鐘,光山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內,“電子微商”培訓班正在進行,50多名學員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認真聽臺上老師講座。位于最后一排的幾個坐在輪椅上的學員引起了記者注意。王耀金是城關鎮上官村人,2008年因患病致殘失去勞動能力,只能依靠領取特困補助和傷殘保險度日。如今王耀金聽說縣里辦了電商培訓班,通過殘聯報了名,做起了電商致富夢:“以前,聽說別人都通過做電商發了財,俺也想學學,以后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掙點錢,讓家庭富裕起來。”光山縣已舉辦各類電商培訓班61期,培訓人員12000多名,其中專門針對殘疾人、貧困人口舉辦了6期,培訓貧困人口600多人,許多學員畢業時已經成功開設了網店。為了吸引電商人才,光山縣專門打造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目前已入駐32 家企業,并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當地物流中心。
有了完整的電子商務產業鏈條,賣什么很關鍵。光山是農業大縣,農副產品種類繁多。近年來,該縣從特色農產品中評選出光山“十寶”,即磚橋月餅、雞公潭糍粑、黑豬臘肉、咸麻鴨蛋、青蝦、茶油、油掛面、甜米酒、紅薯粉條和“觀五玫”鮮桃,成為當今光山電商銷售的主打產品。為了有效促進“光山十寶”的網上銷售,光山縣還專門開發了相關APP軟件。
光山縣在電商扶貧過程中,農村淘寶(簡稱“村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8月,阿里巴巴在光山縣招募村淘合伙人和淘幫手,當地年輕人熱情高漲,僅線上報名就有3000多人。經過層層考試和審查,阿里巴巴在238個村建立電商服務站。“昔日窮得買不起電腦,如今靠電腦營銷脫貧,變化真是大啊。”有人曾這樣感嘆光山貧困農民電商創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