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河南信陽市新農村建設紀實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開欄的話:為了推廣各地“三農”創新實踐,本刊現開設“走進農業大市”欄目。本欄將在全國31個省區市篩選部分農業地級大市作為典型推出,結合當地“三農”工作亮點進行宣傳報道,以期對各地在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及破解“三農”發展難題中有所借鑒與幫助。

 

近年來,信陽市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作為實施可持續脫貧的實踐之路,作為建設美麗信陽、小康信陽的具體行動,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產業融合發展的扶貧之路。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讓農民致富有更多選擇

河南省信陽市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轄8縣2區6個管理區(開發區)179個鄉鎮、3216個村。所轄8個縣中,有6個縣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2個縣為省級貧困縣,是河南省唯一所轄縣均為貧困縣的地級市。

“現在來俺們這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俺們村搞農家樂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現在足不出戶就能發家致富,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年過五旬的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村民老曹一邊給院子里的花澆水,一邊跟記者聊天:“附近城里的游客度周末都會來俺們這兒,一般都要住一晚上,吃吃農家飯,邊欣賞村里的美景邊采摘點兒瓜果,離開時買點俺們種的茶葉帶回去孝敬老人。”

徐徐山風伴著荷花的清香,黛色的柏油小路依山沿河,蜿蜒向前,和黛色的山巒渾然一體。走進郝堂村,屋舍儼然,整潔寧靜。豫南的狗頭門樓、清水墻,用木頭垛起的柴扉,依水的小橋,精心修葺的民房翠竹掩映,溪水環繞,心中不免被周圍美景所陶醉。郝堂村位于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辦事處南部,是典型的豫南山村。2011年,平橋區以建設“河南省可持續發展試驗區”為契機,把郝堂村作為試點,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基層民主、文化和社會建設。經過多年的實踐,一個精致美麗、民居特色突出、民風熱情淳樸的豫南茶鄉雛形逐漸清晰。

郝堂村在建設過程中,摒棄以往“大拆大建”,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打造文明村落,挖掘鄉村價值。如:實施“清潔家園行動”,采取政府免費提供圖紙、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自行籌資的方式,循序推進民居改造工程。另外,圍繞生態下功夫,做強茶產業和有機農業。近年,郝堂村整治原種茶園達3000畝,依托當地龍頭企業研發了“信陽烏龍”等新品;推廣種植有機水稻300畝,發展觀賞性荷花220畝,新鮮蓮蓬按個賣。在做好硬件建設的同時,郝堂村不忘提升軟實力。村兩委通過征求村民意見制定了《郝堂村規民約》,明確了社會治安、村風民俗、婚姻家庭等38項內容,民主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

如今的郝堂與五年前相比,景在變,房在變,村在變,人也在變。村莊變美了,農民增收了,產業發展了。“變”里保留著古樸、天然的鄉村味道與田園氣質,“變”里凝聚著時尚、現代的生態元素。以前,郝堂村外出打工留下的田地無人種植,一座獨院房子也就幾千元,短短數年之后,這里房價大漲,根本無房可賣,村里許多年輕人也陸續回鄉創業。原本在湖南打工的袁德宏,今年回村開辦“湘里鄉味”農家樂,用村民的話來說是“生意紅火得不要不要的”,旺季時8個房間天天爆滿。郝堂村在建設美麗鄉村中,讓群眾在自家門口修路、架橋,技術工每天200元,雜工每天80~100元,掙錢顧家兩不誤。

7月27號,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協會、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組委會主辦的“美麗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論壇”在信陽市舉行。近年來,信陽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美的基礎上建設美創造美,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豫南特色的美麗鄉村,他們文傳古今、形兼南北、品貌各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信陽休閑度假、看山望水、尋覓鄉愁。美麗鄉村讓農業有了更大的希望,讓農村有了更大的價值,讓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美麗經濟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信陽市委副書記劉國棟告訴記者:“文化是村莊得以延續的血脈,郝堂村的實踐與建設主要得益于堅持把文化的涵養和復萌作為最核心的目標和最高層次的追求。”

精準施策

確保脫貧路上“一個不落”

2014年,農業部等13部委批準信陽市為第二批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是任務之一。信陽把脫貧攻堅作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來抓,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實踐了勞務輸出培訓、產業扶貧、整村推進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新方法,扶貧開發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信陽市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累計有64.3萬人穩定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6365元提高到2015年的9844元,人均財政收入由2011年的7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416元。全市有630個貧困村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修建硬化村組入戶道路1570公里,有25個村成為全省整村推進示范村。當前,信陽扶貧開發任務依然繁重。截至2015年底,全市尚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萬,貧困村527個,其中因缺技術、資金致貧占51.8%,因病致貧占22.4%,因缺勞力致貧占8.8%,因災致貧占2.5%,因殘致貧占2.1%,其他原因致貧占12.4%。

今年年初,信陽市委召開扶貧開發會議,制定了《信陽市打贏脫貧攻堅戰行動方案》,成立了信陽市脫貧攻堅指揮部,下設7個專項組。“按照中央批復的試驗方案要求,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周期為5年(2015-2019年),目前正處于組織實施階段。”市委副書記劉國棟告訴記者,信陽市在扶貧過程中立足實際,針對不同貧困群體,實施“一戶一策、一人一方”,“轉”、“扶”、“搬”、“保”、“救”五措并舉。

“轉”,就是發揮信陽勞務經濟優勢,通過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推動貧困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向市民轉變,實現就業脫貧致富。“扶”,重點是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農民就地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搬”,就是易地搬遷扶貧。在這方面信陽最大的政策創新點是“實施差異化政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對生產條件確實惡劣、改造困難、無法就地實現脫貧且愿意的農戶,實施異地搬遷安置;對群眾不愿意搬遷、經過完善基礎設施后一方水土可以養一方人的,進行就地改造提升,配套完善相關基礎設施。“保”,就是完善保障、政策兜底。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兜底。“救”,對因病、因學、因災導致的貧困群眾給予臨時救助。對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翔實完備、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兒童福利院、救助保護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殘疾人康復托養機構、社區兒童之家等服務設施和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確保脫貧不落一個人。

完善脫貧機制

解決“誰來扶”問題

“誰來扶”是精準扶貧的保障,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做到結對幫扶全覆蓋。為此,信陽市采取四項措施進一步完善脫貧機制。

實施“四結對”脫貧幫扶。每名干部要與一個貧困戶結對幫扶;每個單位要與一個貧困村結對幫扶;每個企業要與一個貧困村或若干貧困人口結對幫扶;每名鄉賢要與一個或若干貧困戶結對互助幫扶。

實施“四協同”脫貧幫扶。每個職能部門,要在協同推進每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帶動一批貧困人口轉移就業脫貧;每個產業集聚園區,要在協同推進企業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帶動一批貧困人口靠園區企業務工、就業、創業脫貧;各級相關部門,要協同每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抱團”發展過程中,帶動一批貧困人口靠“門口就業”和資產收益脫貧;凡技能培訓平臺,要整合不同渠道資金,在協同各類實體開展訂單式用工培訓服務過程中,帶動一批貧困人口靠技能、就業、創業脫貧。

扶貧與兜底同步展開。堅持脫貧攻堅“兩手抓”,一手抓扶貧開發,一手抓政策兜底,同步進行。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要求對6類需要兜底對象,由民政部門牽頭,財政部門籌資,衛計委、人社局、教育局、殘聯、扶貧辦等部門在9月底前要建立專門的政策兜底貧困對象《兜底檔案》,并對已納入《兜底檔案》的貧困對象落實兜底政策。12月底前該納入兜底范圍的貧困對象全部納入《兜底檔案》,實現貧困線和低保線“兩線并一”,資金缺口由市、縣財政按比例承擔。

開展駐點幫扶。36位市級領導干部聯系貧困村并包保貧困縣脫貧,市直121個單位定點結對幫扶全市121個貧困村。省、市、縣共派出892名干部任駐村第一書記或工作隊員,實現了干部駐村幫扶全覆蓋。

強化扶貧項目

鞏固脫貧成效

為了推進專項扶貧,2015年11月河南省提前下達信陽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21610萬元。4月中旬省下達2016年省級預算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94萬元,已分配到縣,正在編制項目實施方案。2016年信陽要完成1.2萬人的扶貧搬遷任務,目前已依托市發展投資公司組建信陽市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市財政出資6000萬、發展投資公司出資1.4億作為公司啟動資金,封閉式管理,承接金融機構發放的長期扶貧貸款,專項用于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搬遷、產業發展、能力建設和扶貧保險。建立專項扶貧定期督查通報制度,對一些工作不落實、進展緩慢的縣區,進行重點督查,確保當年項目建設任務如期高標準完成。

信陽是國家第二批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點,為了推進改革試驗,信陽市多年來堅持以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有利于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有利于整體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有利于促進貧困人口持續增收脫貧的“三個有利于”原則,在優化扶貧政策、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拓寬產業扶貧方式等方面,以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為統領,加大扶貧力度,提高扶貧效益,從而加快了當地貧困群眾增收脫貧進程。

根據行業扶貧的實際需要,信陽市承擔扶貧開發十項重點工程的市直單位分別制定了行業扶貧規劃。創新涉農資金整合機制,建立市、縣涉農資金整合平臺,突出產業扶貧、旅游扶貧、整村推進等重點,按照“渠道不變、充分授權、精準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則,統籌整合扶貧資金和其他相關涉農資金,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集中解決貧困村的突出問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