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在吉林省吉林市舉辦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培訓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示范區作為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肩負著引領現代農業建設的歷史重任,必須要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走在前列、做出樣板,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中發揮先鋒軍作用。
創建示范區的理論依據,源于1955年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于提出的“發展極”理論,他主張經濟落后的國家或部門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建立“發展極”,通過“發展極”帶動相鄰地區共同發展。而建立“發展極”有兩條途徑:一是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自動產生“發展極”,二是由政府通過重點投資主動建成“發展極”。
就我國農業具體情況而言,由于弱質性特征,靠市場機制自發形成“發展極”需要較長時間,通過政府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則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發展極”,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發展,進而引領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開創新局面。而這也與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建設“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一脈相承。
農業部于2009年底啟動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2010年、2012年、2015年分三批共認定了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特別強調,要把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可以說,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我國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樹立現代農業發展新樣板的戰略選擇;是在農業領域先行先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舉;是凝聚現代農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增收致富能力的有效路徑;是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三產融合的有效渠道。
6年時間過去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內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改革創新成效突出,各類具有區域特色的建設模式正在形成,44個示范區已邁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行列。然而,各地在推進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在政策投入上、試驗創新上、考核管理上不斷加大力度,繼續開拓創新。
一要率先突破做出樣板。深化改革沒有經驗可循,需要先行先試,現代農業示范區就像扔進改革大河中的石頭,承載著試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任。必須堅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不動搖,著力打造一批發展先進、創新活躍、富有活力的典型樣板,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形成各級各類示范區互為借鑒、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示范引領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要創新思路推進改革。示范區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要以“穩糧增收轉方式、提質增效可持續”為主線,以構建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為重點,強化理念引領、創新驅動、資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動現代物質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區爭當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典范。
三要苦干實干走在前面。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示范區啟動實施的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水產健康養殖、農業經營體系升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統籌使用等主題示范行動,要一項一項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充分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引領帶動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