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縣緊鄰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是傳統的玉米種植大縣。面對“農業調結構”的熱浪,賓縣正在奮力探索,乘風破浪,努力開辟東北地區農業大縣轉型發展的新路徑??h委書記鄭永剛帶領一班人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明確了按照“東煙、西菜、南果、北畜”的戰略布局,實施“金葉富民”、“綠蔬富民”、“牧業富民”、“青山富民”、“大豆振興”五大工程的戰略決策。“調結構、促轉型、保增收”,真正把賓縣建成農業強縣。結構調整的強勢推進,使賓縣傳統農業初見轉型,農民的口袋漸漸鼓起。
“花海” 迎來四方游客
8月上旬,正值盛夏,當空驕陽也阻止不了周邊市民奔向賓縣的百畝花海。紫頂龍芽、百日草、扶朗花,還有薰衣草,在千合村朱富屯,紫色、紅色、黃色的花朵大片綻放在黑土地上。這里原本是普通的莊稼地,玉米或馬鈴薯默默生長,如今變身“賓州花海”,吸引了周邊地區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休閑。隨著“賓州花海”的火爆,平靜的村莊迎來生機。
“我們村幾乎都種玉米,全程機械化,省時又省力,掙錢主要靠外出打工。” 滿井鎮千合村黨支部書記韓長才告訴記者,當地種玉米的每畝純收入大約為700元,全村2000余人,共1萬多畝土地,全村每年的農業收入大概為800萬元,家庭收入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
農家院里的“玉米樓”——木制晾曬架,也在訴說這個村莊種植玉米的深厚歷史。“我們這兒農民都不賣潮糧,家家戶戶都是晾曬后,開春賣標準水,多數是角質玉米,品質非常好,價格高一些。”賓縣農業局局長孫文良告訴記者。
國家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對他們有何影響?韓長才介紹說:“不知道國家能補貼多少,希望補完能跟以前變化不大吧,賓縣已經在積極探索謀出路,但是目前大部分人還是種的玉米。”由于可選擇作物有限,換作物又面臨市場風險,當地農民愿意改種其他作物的比較少。
就在農民發愁種啥好的檔口,“賓州花海”的建設為朱富屯的農民提供了一條獲得穩定收益的好出路。據滿井鎮黨委書記張鐵成介紹,千合村黨支部積極響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號召,引進鳳城市鑫隆商貿有限公司在千合村朱富屯建設“賓州花海”,項目于今年2月啟動,一期建成于今年6月。“賓州花海一期占地面積110畝,流轉了36戶農戶土地,流轉費為700元/畝。一期總投資300萬元,計劃總投資2000萬元,利用3年時間,帶動周邊農民種植,將面積發展到800畝。”
6月28日花海開園,游人如織。“門票是每位30元,周末時一天游客量高達1000人次,花期可至9月底,僅門票收入就可以達到200萬元。”賓縣政府副縣長馬哲告訴記者,花海帶來的游客量大增不僅創造了可觀的門票收入,還將帶動當地的鄉村旅游發展。目前,賓縣正在組織當地農民對環境衛生進行綜合整治,為將來擴大園區面積、發展瓜果蔬菜等新的種植品種、帶動周邊居民開辦農家樂、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做準備,幫助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有錢賺。
然而,花海并非僅供觀賞游玩。“賓州花海是按照規劃連片種植藥花藥草,除了觀賞性,還可入藥,目前正在探索發展中藥材產業。”滿井鎮鎮長丁艷旭向記者介紹,“紫頂龍芽俗稱馬鞭花,花呈紫紅色,顏色艷麗,同時還具有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花海項目不僅以每畝700元的流轉費給予農民穩定收入,吸收的務工人員還可獲得每天100元的二次收入。“公司目前流轉農民的土地進行先期試驗,忙時每天用工量大概在幾十人,等種植技術成熟后將帶動周邊更多農民加入種植隊伍。”據孫文良介紹,目前花海項目已解決當地100多位農民的就業,近半年來農民的務工總收入達20多萬元。
蔬菜 綠色安全受青睞
肥沃的黑土地、適宜的氣候,尤其是2600℃的年有效積溫,構成賓縣發展蔬菜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作為哈爾濱東側的明珠,交通便利也讓賓縣蔬菜產業跨入市場的快車道。永和蔬菜作為“糧改菜”工程的龍頭,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為賓縣農民開辟豐產增收調結構的新路徑打開了又一扇門。
青翠欲滴的辣椒,頂花帶刺的黃瓜,嫩綠細長的豆角,鮮紅透亮的西紅柿,紫紅誘人的茄子……永和設施蔬菜基地生機盎然。“今年每斤黃瓜的田間價是0.7元,運到哈爾濱消費者手里是每斤1元,畝產能達到1萬斤,我平時還種點香瓜等水果,比種糧食效益好太多了。”永和鄉農民徐有告訴記者,受到永和蔬菜的帶動,他從2013年開始租用永和蔬菜大棚加入設施蔬菜種植隊伍,30畝大棚的年租金是6萬元,全年農資成本為7萬元,人工成本為5萬元,正常年份的純收益可達35萬元。穩定豐厚的收益讓徐有的臉上寫滿幸福。與此同時,永和蔬菜基地零差價為農戶代購優質種子,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露地蔬菜6000余畝。
2009年哈爾濱永和菜業公司總經理李慶堂在永和鄉流轉了3000畝土地,創建了綠色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和哈爾濱永和菜業公司,成為全縣甚至全省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龍頭。李慶堂告訴記者:“基地建設之初,就建成單體660平方米鋼架塑料大棚1300棟,單體900平方米育苗溫室100棟,購置了防霧滴膜、防雨膜、殺蟲燈、防蟲網等設施,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全部配套,基本實現了設施現代化。”近年,又新建溫室10棟和1000平方米綠色有機蔬菜大棚118棟,打造全程可追溯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蔬菜生產加工、冷藏儲運、市場建設、物流配送鏈條式發展。
李慶堂讓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永和菜農,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成為名副其實、旱澇保收的“雙薪族”。“除了流轉土地獲得收入,當地農民在永和蔬菜基地長期務工的菜農達到280人,每月工資是3000元,明顯高出周邊地區務工工資。除此之外,基地全年有8個月需要零散務工農戶,每月達到500人,每天工資100元。”據永和鄉黨委書記路學偉介紹,永和蔬菜目前的基地面積已達到6580畝,蔬菜年產量突破2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純收入460萬元。據了解,永和蔬菜可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000余戶,每戶年均增收3萬元,最高達到4萬元。同時,帶動100余人從事蔬菜運輸業,年創收800余萬元。
黑土特色和綠色安全讓永和蔬菜在市場全線飄紅。“我們組織了700家合作社在哈爾濱成立了百盟連鎖生鮮超市,再加上直供給生鮮早市和高檔社區的蔬菜,每天的銷量達到4萬斤。”李慶堂介紹說,除此之外,永和蔬菜作為“北菜南運”基地成員,去年有一半的蔬菜運往杭州、義烏等地的批發市場,毛利達到40%。同時,李慶堂探索“互聯網+”線上銷售,建立了中國農副平臺,推廣種子、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今年賓州農產品微商城已在微信上線,運行1個月時間,已接受網上訂購2萬余份。”
“以茄子為例,現在的地頭價是0.5元,經過批發市場、經紀人、零售店三個環節剝利,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價格變為1元,但我們在自己的生鮮超市以批發市場的價格0.8元直接賣給消費者。”李慶堂向記者解釋銷售火爆的原因,他們響應哈爾濱市打造“菜籃子”工程的政策,向市民供應低價優質蔬菜。“目前,確實薄利,以引流為主,先打品牌。”
農家肥全覆蓋成為永和蔬菜綠色優質的秘密武器。“你看我們的茄子,什么形狀都有,長得并不好看。但口感很好,能吃出回頭客。”李慶堂說,永和蔬菜受到消費者熱捧,并不僅僅因為低價,更是因為品質好、口感好。據介紹,永和蔬菜與賓西牛業展開合作,每年自制30萬噸農家肥。“我們給他們提供菜葉根莖做飼料,他們為我們提供牛糞,在3米深的糞池中漚制農家肥,目前已經實現農家肥全覆蓋,另外再補充20%的韓國進口有機肥。”
在永和蔬菜基地,記者看到大片的空地和空棚,與其他棚內的果蔬擁簇形成對比。“從8月末開始,就要養地了。”原來,每年都有300畝耕地通過施用有機肥、深翻野草進行休耕養護,保證了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進而實現蔬菜產業綠色持續發展。
大豆 讓農民找回信心
“去年我們種大豆每畝收入為879.5元,比玉米增收約179.5元,加上國家給大豆每補貼60.5元,算下來每畝比種玉米增收約240元。”在賓縣民和鄉紅光村,創隆谷物合作社負責人李樹奎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今年的收成。
都說種大豆不掙錢,為啥民和鄉種的大豆能賺錢?
原來民和鄉身后有高人。賓縣積極推進院縣共建合作模式,2015年,縣政府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在民和鄉建立大豆種子試點繁育基地,采用了測土配方施肥、噴施2次頁面肥、小壟稀植等先進種植技術,種植了61畝實驗品種“東農42C”。在省著名大豆專家劉中堂、劉寶輝、李文賓、吳忠璞、陳慶山等人的指導下,試驗田畝保苗8000株,該大豆品相粒大、圓潤、色澤好,蛋白含量43.5%以上(普通大豆為38%),油脂含量為21%以上(普通大豆為19%)。秋后田間測產,不含田間損失機收測定為每畝498斤,比普通農戶傳統種植方法增產100斤左右。在大豆試驗基地的示范引領下,農民看到希望,紛紛表示希望加入合作社。
在打響大豆試驗的第一炮后,2016年4月21日,賓縣乘勝前行,與東北農業大學正式簽訂院縣共建協議,商定東北農業大學在賓縣建立3個基地,分別是教學與種子加工基地、實驗基地和種子繁殖基地。根據協議,將在賓州、民和兩鄉鎮建立5000畝大豆繁殖基地。計劃到2018年,賓縣繁育基地將有望發展到8至10萬畝,年產大豆4000至5000萬斤,為全省可提供良種1000萬斤。”孫文良告訴記者。
賓縣是“五山半水四分半田”,80%的面積是丘陵漫崗地,推進農業機械化難,再加上90%的地區和農民有種植玉米的傳統習慣,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地域空間有限,農業結構調整壓力非常大。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激發農民積極性至關重要,而廣大農民所關注的就是政策的傾向和支持的力度。
借著緊鄰省會的區位優勢,賓縣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力度,將其上升到戰略層面,集中力量,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村屯生態環境建設、老舊住房改造等。“今年7月,賓縣縣委、縣政府把哈同公路、英杰風景區兩條美麗鄉村景觀線中的15個屯作為示范點重點進行打造。”馬哲說。
友聯村英杰風景區風光旖旎,地熱資源豐富,通過打造景區景點,引爆賓縣鄉村休閑旅游,帶動了農民增收。友聯村是省新農村建設五星級村、首批國家級美麗鄉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00元。“英杰風景區打通寒地溫泉井2300米,建設溫泉酒店2處,共5.4萬平方米,建設哈爾濱英杰歡樂水世界5.3萬平方米,建成5公里猞猁河觀光水系等,旺季時每日吸引游客達到1.2萬人。” 哈爾濱英杰游覽景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喜賓告訴記者。
友聯村在建設過程中,把農民增收擺上了突出位置。孫文良介紹道:“旅游接待中心和溫泉假日酒店,可吸納700青壯勞動力就業;建筑工程施工,可吸納300青壯勞動力就業;本村的蔬菜基地、綠色水稻生產基地、采摘園和果園等農業產業又吸納100余人就業。村民不離家不離土就成為產業工人,人均月收入可達3000元。”特色森林雞廠、嶺上生態觀光園、嶺下采摘園等特色產業項目,既讓游客體驗了農耕收獲的喜悅,又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翻過“埋頭苦干,看天吃飯”的農業黃歷,調結構的東風讓賓縣人打開創新發展的思路,邁開探索轉型的步子。“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尊重各地生產條件和農民生產習慣,因地制宜,因戶制宜,不能搞一刀切。”馬哲在認真梳理賓縣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農民的心理后,對賓縣的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深刻感悟。“調結構終歸還是要調動農民積極性,要想調得動,調得好,就要讓農民得實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