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揚“糧頭”之長 補“食尾”之短——訪黑龍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委主任王金會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雪梅 何曉霞 李錦華 字號:【

開欄的話: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建設農業現代化發生深刻變化,已經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各地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從本期起,特開設廳局長訪談欄目,邀請地方涉農廳局長就“農業供給側改革”、“現代農業”等問題,談思路、談做法、談經驗。

 

見到王金會主任,他剛剛從即將上線的“黑龍江大米網”調研回來。說起黑龍江的農業,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3月至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黑龍江的振興發展發表兩次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總書記立足黑龍江農業發展實際,要求黑龍江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提出了一系列方向性舉措。特別是關于‘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論述,形象、深刻、凝練地闡釋了糧食從大地到餐桌、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端頭、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鏈條、全產業發展過程,揭示了食物鏈、產品鏈、產業鏈、產業化的內在關系,是總書記現代農業發展觀的生動體現。關于構建‘三個體系’的論述,清晰、完整地闡明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任務和路徑。”王金會說。

“揚糧頭之長,補食尾之短”。王金會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黑龍江的農業資源特別是獨有的綠色食品資源是有潛力、可持續的大優勢,是龍江農業之“長”。種強銷弱、量大鏈短是薄弱環節、主攻方向,是龍江農業之“短”。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抓好“三個體系”,做好農業加減乘除大文章,是龍江農業“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的必經之路,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成功之路。

鞏固提升現代農業成果,建設量大質優、安全綠色大糧倉,做好糧食綜合產能“加”的文章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能提升是戰術問題。

王金會認為,建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抓好“糧頭”、“農頭”要多在研究戰術上下功夫,將黑龍江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財富優勢。一是穩定糧食生產。落實總書記“要毫不動搖地抓好糧食生產”的指示,把糧食生產擺到農業發展的首要位置緊抓不放,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以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深入開展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試點,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組合應用,調動農民養地用地積極性,實現藏糧于地。加強農作物品種、栽培模式、耕作方法創新,建立長效制度,做到藏糧于技。發揮區域優勢,堅持比較效益原則,推動建立與市場相適應、與資源享賦相匹配更為協調的糧食種植結構。二是壯大特色經濟。落實總書記“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示,引導扶持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拓展增收渠道。抓住國家推進馬鈴薯主食化加工產業契機,在北部地區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種植。著眼建立對俄、日、韓出口蔬菜生產基地,在大中城市周邊和沿邊縣市加快發展蔬菜種植。放大黑龍江省食用菌種植優勢,將種植區域向平原區拓展,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依托豐富林業資源,在山區半山區加快發展刺五加、五味子等優質北藥,藍莓、草莓、設施葡萄等優質漿果,以及大榛子、紅松籽等優質堅果。在糧牧結合區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紫花苜蓿和飼用大豆等飼料飼草作物,實現農牧協調發展。在水資源豐富地區加大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和綠色有機水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特色化、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落實總書記關于“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順應綠色、生態、健康、安全的主流消費趨勢,發揮黑龍江省優良的農業生態條件優勢,深入開展農業“三減”行動,探索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新路徑,鞏固提升綠色食品生產第一大省地位。特別是抓好1169塊互聯網+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建設,使其加快成為全省共同標準,示范帶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擴面提標。

以種得好、銷得更好為目標,建設全國綠色食品現代物流大市場,做好經營農業“減”的文章

抓好“食尾”、“工尾”,加快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建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解決只會種、種不好,產好米、不會賣,以及賣糧靠政府、市場不靈、競爭力弱的問題。

王金會說,一是推動分散生產向規模經營轉變。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帶動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最大限度地激勵激活新型經營組織投資以農業為原料的工業化生產、植入以農業產品為貨源的餐桌市場,促進農業農村農民與工業城鎮市民的有效對接。重中之重抓好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指導合作社建立完善利益分配、經營管理等運行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吸引更多的農民帶地入社,把更多分散農民組織起來,把更多分散土地連片起來,發展合作化生產。今年黑龍江省要再認定一批省級農民合作社規范社,示范帶動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真正把示范社打造成引領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典范。二是推動傳統生產向精準生產轉變。加大科技示范戶、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機操作手等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應用現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能力。發揮現代大農機的載體作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推廣力度,推動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加快實現全面積、全方位、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完善農業科技、農資供應、現代植保、農村金融保險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形式,延伸服務鏈條,豐富服務產品,滿足各類經營主體規模化生產的需求。具備條件的地方要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廣泛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三是推動偏重田間地頭向注重市場端頭轉變。強化各類經營主體市場意識,通過現代營銷方式讓綠色食品生產經營意識在廣大農村干部、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和農民群眾中扎根,用效益引領綠色自覺,提升綠色食品產業價值鏈,實現優質優價增收。加大營銷促銷力度,推進農超對接,探索產銷合作長效機制。在大中城市舉辦各類展銷活動,擴大銷售區域。培育知名品牌,打造公共品牌,形成品牌闖市場的規模優勢。加快黑龍江大米網建設,有效運用和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與電商合作,推進高端定制、眾籌等新型銷售模式發展,提高龍江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建設全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大車間,做好農業產業化“乘”的文章

建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充分釋放一產“接二連三”功能,加強內外聯動,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加速推動“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頭尾銜接、頭尾一體、整體升級,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把農業轉型升級為新型的“六次產業”,促進黑龍江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產業化升級。

王金會說,一是打造龍頭企業。開展農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單位、主食加工示范企業創建和農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聚轉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團和名牌產品集群,用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構建健全的貿工農、產加銷相聯結的產業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農業“量大鏈短”問題。二是創新利益聯結。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行之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引導合同訂單向規范化、穩定化方向發展,提高合同履約率。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農企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營銷的增值收益,實現農企雙贏。三是推動三產融合。搶抓國家支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利契機,采取政策激勵、示范帶動、服務指導等措施,鼓勵扶持農民創業,打破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的創業格局,重點向營銷流通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鄉村休閑旅游餐飲業等服務業領域拓展,推動農民由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發展各類產業經營服務增收,引導更多的農民變產業工人、變經理人,最終成為市民。加快發展生物質與休閑觀光農業,重點培育哈爾濱周邊產業示范群和牡丹江牡海長產業示范帶,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回歸自然、休閑娛樂和體驗農耕文化的需求,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通過推動三產融合,真正走出一條做全做深做精產業鏈、發展全產業鏈經濟的路子。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農業創新試驗示范大省,做好農業供給側改革“除”的文章

實踐證明,加速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新型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科技示范園區,種出標準、種出產量、種出效益,是最為有效的方式方法。要堅持把抓典型、推模式、可復制作為基本方法,把科技示范園區做成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示范引領區,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加快農民觀念現代化,示范引領農民自覺轉變生產方式,真正種出標準、種出產量、種出效益。

王金會強調要重點推進四個方面創新:一是體制創新,機制靈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保障糧食數量、質量、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根本。要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統領,以合作化生產為方向,加快培育和創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業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拓展改革廣度與深度,圍繞構建“三大體系”, 創新農業經營、產業化鏈接、市場流通、社會化服務、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釋放農村生產力發展潛能。二是科技創新,典型示范。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在各積溫帶、各區域分別抓出一批各作物種植以及產業化的典型,特別是打造農業高標準示范園區群體,實現育種、種植、管理、收獲全程科技武裝,種植、加工、營銷全方位典型示范,做到全程標準化、全產業科技化,綜合效益最大化,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表及里、表里如一,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打造出各具特色和亮點的典型群體。三是結構創新,縱深發展。按照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深化種植結構調整,促進糧經飼比例協調,實現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加工量、比例合理化、最大化。不斷豐富調整產業內部各分工環節的建設內容,加快培育集結構調整、標準生產、品牌培育、市場營銷、新型主體培育、農民創業、招商引資、產業融合、觀光農業、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典型,使各級各類結構調整的典型成為代表龍江現代農業水準和引領發展方向的示范園區,成為全省農業系統干部創新實踐和農民觀摩學習的先進平臺,成為廣大農民創新創業的示范基地。四是方式創新,形式多樣。堅持建設主體多元,不拘一格,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多元建設主體參與。堅持投資形式多元,統籌推進創新農村金融保險、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產品目標價格形成機制等綜合配套改革。充分發揮財政項目資金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廣泛吸引金融、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入,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合力推動的局面。堅持產權實現形式多元,加快土地確權,落實好“三權分置”,探索“三塊地”改革的有效途徑。

“落實好總書記現代農業發展觀,是新形勢下黑龍江農業走出振興發展新路的指南針。我們一定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用黑龍江省委十一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統一思想,深入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做好農業‘長’‘短’轉化、‘加減乘除’、‘頭尾一體’的文章,突出抓好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多側發力,打組合拳,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王金會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