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愁與真實鄉村的碰撞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吳國強 字號:【

又到春節,仿佛又聽到游子回鄉的腳步。

當魂牽夢繞的家鄉一旦呈現在眼前,總免不了鄉愁與真實鄉村的沖突與碰撞,多愁善感的游子們會留下無限的哀嘆,真實的家鄉遠沒有記憶中色彩斑斕、動人心弦,大多數讀者應該不會忘記2015年春節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博士回鄉日記》和《副教授回鄉觀感》,2016年春節后想必也會如此。是家鄉變壞了還是游子們的想象脫離了現實?

鄉愁的演繹真相

鄉愁是什么?詩意的解讀五彩繽紛、多種多樣,讓人遐思無限但仍難抓住主旨。與其如此,不如實話實說。

鄉愁其實是游子們過濾了的美好記憶。鄉愁是游子們的專利,真正在鄉的人是無所謂鄉愁的,有的是“愁鄉”——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愁,為未來的生計和發展生愁。游子們既不在鄉,又記掛著鄉、回味著鄉;“鄉愁”這個詞,“愁”是關鍵詞,“鄉”只是用來“愁”的一種媒介和附著物。這種對鄉之愁,既有理想的成分,也有現實的片段和因子。一是鄉愁中的鄉是過去的鄉村。游子們或童年或青年在鄉村生活,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和文化已經是過去時,與現在的鄉村現實已不是一回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來詩人很幸運,只是家鄉的兒童不認識游子,街巷的山水房屋大概沒有變,但在今人無疑是個奢望,日新月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和節奏,游子們離家多年,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鄉村,家鄉已是面目全非了。更多地可能是人不識,山水不識了。家鄉的名可能還是那個名,但鄉已不是那個鄉。二是鄉愁中的鄉已被抽掉了痛苦的元素。心理學研究揭示,對于痛苦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將逐漸減輕,所謂歲月撫平著傷痕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常告誡年輕人不要忘本,其實忘本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因為忘本,人類才能生活在幸福之中。上個世紀50、60、7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基于鄉村生活挨餓受凍、生活無助,才有著極強的動力沖向城市、逃離鄉村,時過境遷,時光逐漸抹平了彼時的痛苦,留下的都是美好。但無論留下的鄉村記憶是多么美好,記憶只是記憶,已經和現實的鄉村越來越遠了。那兩位帶著無限哀怨和傷感寫回鄉日記的博士和副教授,想必是把記憶中的鄉村與彼時實際的鄉村搞擰巴了,更是以過濾掉痛苦僅留美好記憶的鄉村要求現實的鄉村。豈有不哀怨不痛苦之理?

鄉愁是游人現實希望的定向透射。一代文學巨匠錢鐘書發現了人類社會的圍城現象。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生活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們,見慣了冷冰冰的高樓大廈、擁擠的交通,膩歪了飄散著霧霾的大氣,煩惱了繁忙單調的生活,總有一種逃離城市、回到鄉村的沖動,想象著能過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把充滿綠色、空氣清新、寧靜和諧的希望定向投射于鄉村。因工作或生活的羈絆離鄉越久,這種定向投射就愈加強烈,愈加附著有個人的色彩成分。誤以為幻想中的鄉村就該如此,但幻想的現實無助于改變現實,現實的鄉村并不以游子們的幻想而改觀。

鄉愁是部輕喜劇。鄉愁是游子們共同的心結,是連接故鄉與居住地、過去和現在的紐帶。愁中的鄉因各人過去生活的環境、生活狀況和性格特質大相徑庭,來自南國山區的游子絕不會有大漠孤煙直的鄉愁,來自平原的游子也不會有層巒疊嶂山水間的鄉愁。鄉愁是游子編織的夢,越是看不到鄉,往往把夢編織得越美好、越色彩斑斕。夢境一旦觸及現實,五彩的夢立馬萬朵桃花開般地碎了一地。離鄉越久,鄉愁越甚,幻想的成分越多,失望越大。從這方面來講,鄉愁是部輕喜劇,注定以喜劇開頭,以悲劇結束。正所謂終日思鄉不是鄉,真見鄉時淚汪汪。

真實鄉村的邏輯

真實的鄉村循著自己的發展邏輯,不會因鄉愁而改變,不會因哀怨而變得灰暗,也不會因贊頌而變得美好,

鄉村是柴米油鹽生老病死交響曲。鄉村不是伊甸園,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仍留鄉村的人們生活生產繁衍之地。生活要柴米油鹽醬醋茶,要醫院學校,要男婚女嫁。生活中有歡聲笑語,也有悲歡離合。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要生產要參與市場交換,要培植產業尋找市場。在城鎮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打工經商,留在鄉下多是老人和婦孺,鄉村空心化、老弱化,昔日的喧囂已經不再,盡管如此生活仍在繼續,生產仍得進行。

真實的鄉村是曲艱難發展的歌 。城市在發展,農村也要發展。城市的區位、政策和集群優勢源源不斷地對農村資本、資源、人才和人力資本產生著虹吸效應,使本已貧瘠的農村發展更加困難。近幾年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國家戰略,使鄉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發展就不可能保持原樣,不可能將游子記憶中鄉村原樣封存。發展就必須有破有立,新的產業、文化甚至居住環境在立,舊的在破。保護鄉土建筑、保護鄉村文化一直呼聲甚高。但哪些該保,哪些該破,就各說各異,游子們要保護的鄉愁中的記憶,鄉村的人們衡量保護的標準則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有利于生活生產和掙錢的就該保護,不利的就該廢除。

真實的鄉村是沖突和矛盾的統一體。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沖突、有矛盾。大批農村精英流入城市,留下的是老人和婦孺,人多地少、收入低下的傳統矛盾雖得到了部分緩解,但空心化、婦孺化帶來的留守兒童、家庭養老及學校醫院住宅的重新規劃等新矛盾又不斷出現。傳統的宗族治理結構、農村傳統文化在逐漸瓦解,新型的治理結構尚未形成,結構性矛盾更趨明顯。一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乘勢建立了新型農村治理結構,公共服務在農村的比重提升,農村逐漸社區化。但也有個別鄉村,趁精英缺失的時機,黑惡勢力開始滲透基層政權,農村社會治理環境趨于惡化。

鄉愁與真實鄉村的碰撞

鄉愁與現實是從同一起點出發的兩條線,相交又不會完全重合。既如此,沖突與碰撞是必然。

在游子的鄉愁中無數次播放著鄉村的畫面:青山綠水、小橋流水;農家院落、家庭和睦、寧靜和諧、鄰里相助??涩F實卻可能是,環境已遭污染,寧靜不再;農家院落已被高樓代替,鄰里相幫已被金錢買賣所代替。對此,游子們可能很憤慨,但當地村民們卻未必贊成。村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豐衣足食,收入增加;問一問鄉間的老人們,大多的回答是,比起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現在好多了,滿意度和幸福感還是挺高的。對于游子們贊賞有加的,當地村民未必買賬。有則小段子挺有現實意義。有位游子對云南某處的原始森林大加贊賞,對當地的村主任說,你們一定要保護天然的原始森林不遭破壞。村主任說,我們要都還是猴子住在樹上,你們就更高興了。瞧瞧,村主任的話多耐人尋味。同樣一件事,游子們感受到的是美麗風光,要保護;當地的村主任卻想的是現實的經濟收入,村民衣食住行的經濟來源。當落后地區的群眾尚且為解決溫飽和基本生活必需品而發愁的時候,要他們餓著肚子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是多么不合時宜。

鄉愁中的哀怨大都來自于游子的主觀感受,把自己的感受當成了村民的感受。其實,經濟地位、所處環境不同,游子與村民的主觀感受早已大相徑庭。

轉化鄉愁

是人就會有鄉愁,鄉愁既是一種個人良心,也是一種社會美德。但鄉愁不該只有哀怨,只有指責和抱怨。怨婦般的指責和抱怨也許引來同情,但卻于事無補,無助于現實的改變。何妨把哀怨的鄉愁轉化為支持建設和發展的鄉愿。

平視鄉村。鄉村不缺文明,鄉村自古就是文明的發端。鄉村文明的衰落只是出現在近代,當城鎮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相對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大放異彩,農村文明和農業文明逐漸式微了。平視鄉村,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點鄉村,才能發現鄉村發展的癥結,把鄉愁轉化為建設的力量。

支持鄉村?,F在的鄉村已不是封閉的鄉村,互聯網的無形高速公路與現實四通八達的路網水網早已把鄉村和外部世界連在了一起。鄉村不僅需要金錢的支持,還需要文化信息的支持,每個游子只要有心,總能找到支持家鄉的支點。

回到鄉村。青年闖社會,老年報鄉梓。封建社會的外出做官和宦游之人,年老致仕多愿回到鄉村,既是修身養老,也以積蓄的金錢和人脈回報家鄉,鄉紳和鄉賢階層均在此基礎上得以形成。現代社會,人們講求四海為家,但何妨也落葉歸根,把積蓄和才智貢獻給鄉村建設。與其待在城市無所事事,何如回到鄉村大有作為。

正能量的鄉愁遠比哀怨的鄉愁強得多。

(作者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