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項目融資難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農業項目融資渠道不外乎金融機構貸款、證券市場直接融資以及民間借貸三種方式。但截至2015年5月底,滬深兩市上市企業2754家,而農林牧漁板塊企業只有60余家,所占不及3%,表明通過公開發行證券的方式直接為農業產業籌集資金是非常困難的。盡管農業產業資金需求的很大比例是通過金融機構貸款來滿足的,但由于農村缺乏貸款抵押物、自然風險分散機制覆蓋面有限等原因,農業產業也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在正規金融渠道難以滿足資金需求的情況下,農業經營者不得不從民間尋求資金來源,但由于民間借貸的利率較高,游離于法律的監管范圍之外,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會更高,甚至可能影響地區的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給普惠金融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作為互聯網金融分支的回報眾籌正在發展成為農業項目融資的新渠道,對于有效緩解農業項目融資難有重要作用。回報眾籌即眾籌項目發起人通過網絡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并承諾在眾籌成功后的未來某個時間為投資人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回報眾籌項目中的投資人和籌資人也相當于合同中的買方和賣方,只是買賣的標的是在未來提供的產品或服務。
農業項目利用回報眾籌融資的優勢
盡管農業項目在傳統融資中存在很多的困難,但由于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環境正外部性和我國當前農產品流通的多環節性,使得農產品在利用回報眾籌融資時,能夠克服傳統融資和傳統農產品流通的弊端,更好地促進農業融資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回報眾籌融資有利于分散農業融資風險。與銀行貸款相比,回報眾籌融資的資金來自眾多的眾籌投資者,每個投資者對應的是未來的消費者,其行為在本質上是預購,一般是根據自己未來的消費能力進行投資,其投資金額較小,萬一眾籌項目發生違約,不能按時按質按量提供承諾的產品和服務,損失可以由眾多的投資者分擔。而如果該項目資金來自銀行貸款,違約的全部風險將由銀行來承擔。因此,由銀行間接融資轉變為回報眾籌直接融資,有利于調動眾多投資者的積極性,緩解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
回報眾籌融資有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農業生產單位小,又遠離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獲取其生產經營信息的成本很高,因此,信息不對稱是農業產業貸款難的重要原因之一;與之相比較,回報眾籌要求籌資人在眾籌平臺上充分展示其項目以吸引投資者,一旦項目被展示,該項目的創意和項目發起人的誠信度就會接受投資者和其他公眾的監督,這種平臺公示信息披露的監督效力遠勝過商業銀行對于貸款人的監督。
回報眾籌融資有利于解決農產品的“賣難”問題。回報眾籌相當于訂單農業,即眾籌成功的籌資人在生產以前就實現了產品的銷售,這對于解決傳統農業的“賣難”問題有重要意義,對于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也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因為眾籌項目需要接受民意檢驗,如果項目產品或服務缺乏獨特性和吸引力,就難以眾籌成功。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項目眾籌成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產品更加適銷對路,從而避免農業生產力的浪費。
回報眾籌融資有利于降低流通費用。傳統的農產品流通環節很多,大致要經過收購、批發、二次批發、零售等環節,大量的研究表明,農產品的生產者價格很低,但消費者價格卻很高,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很大一部分資金浪費在流通費用上。而回報眾籌使得生產者和投資者(消費者)直接達成交易,省卻了中間大部分的流通費用,從而可以降低消費者價格,讓利于消費者。
回報眾籌融資有利于緩解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由于農業生產的無序性和過長的生產流通鏈條,導致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這導致嚴重的信任危機,制約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回報眾籌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首先,回報眾籌在實現融資的同時實現了銷售,這種銷售是籌資者對投資者的直接銷售,如果發生產品質量問題可以直接追溯,這必然會約束籌資人即生產者的生產行為;其次,不同于傳統農業中的一次性交易,在眾籌平臺上的融資行為是一種長期行為,籌資者和投資者重復博弈的最優解是籌資者選擇守信,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最后,農業眾籌除了農產品的眾籌外還有農場眾籌,投資人在投資后可在農場中獲得相應面積的土地,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生產,回歸田園并享受健康的綠色農產品。
我國農業回報眾籌的發展現狀
2014年是我國農業眾籌平臺的起步之年,因此農業眾籌平臺的運營歷史都很短。起步之初農業眾籌平臺主要有2014年3月上線的“嘗鮮眾籌”,2014年4月上線的“大家種”以及2014年7月份上線的“有機有利”。隨著農業眾籌的興起,相繼推出農業眾籌項目的還有眾籌網,淘寶眾籌以及京東眾籌。但作為新的互聯網平臺,嘗鮮眾籌和有機有利平臺的知名度較低,上線項目較少,目前嘗鮮眾籌已下線,有機有利平臺也正在改版,所以本文主要針對其余四家眾籌平臺的農業項目進行分析。總結這些代表性農業眾籌平臺的運營情況,大致有以下特點。
知名度高的傳統電商平臺上發布的農業眾籌項目更容易成功。除大家種平臺外,其余平臺只列示了成功的項目,但從成功的項目數量可以看出,知名度高的傳統電商平臺發布的農業眾籌項目更容易獲得成功。眾籌網和淘寶眾籌自推出農業項目以來,成功融資的項目數量迅速增加。根據其各自的網站顯示,2015年6月底眾籌網農業眾籌成功數量為201個,而截至2015年12月25日,成功項目已達到503個;同一時間淘寶眾籌平臺上成功融資的農業眾籌項目增加更快,從168個增加到627個。京東眾籌雖然知名度很高,但由于其對參與的供應商要求較高,在該平臺上成功融資的農業眾籌項目數量卻相對較少,截至2015年12月25日,成功項目為95個。以農業眾籌為主的大家種平臺則發展緩慢,在最近半年的時間內發布的農業眾籌項目雖然從47個增加到52個,但其成功的項目數量卻沒有變化,依然是18個。
農業回報眾籌項目募資情況良好。從4家代表性眾籌平臺的融資情況看,農業回報眾籌項目募資情況良好。由于各個平臺都允許超額募集資金,所以4家平臺上幾乎每一個眾籌成功的項目所募集的資金額均超過了目標募資額,大家種、眾籌網農業板塊、淘寶眾籌以及京東眾籌的超募比率分別為174.75%,182.40%,238.67%和255.56%。而且每個平臺的實際融資額都較高,對促進農業融資有很大的幫助。
農業回報眾籌項目參與人數多,人均投資金額相對較低。在單個募資成功的農業回報眾籌項目中,項目投資人數相對較多,其中淘寶眾籌農業板塊平均每個項目支持人數高達1258人,京東眾籌為762人,眾籌網農業板塊為167人,大家種為42人。除眾籌網平均每個項目的目標融資金額相對較高外,另外4家的金額都相對較低,每個項目平均每人投資額也很低,一般在500元以下。
同時,各個平臺上平均每個項目設定的目標融資金額也較低,大家種平臺為1.69萬元,淘寶眾籌最高,為3.78萬元。因此,看到每個項目人均投資額也很低,眾籌網和大家種平臺上每個項目平均每人投資金額分別為360元和450元,淘寶眾籌和京東眾籌的投資金額更低,均在100元以下。
綜上,對代表性眾籌平臺數據的分析可知,通過回報眾籌模式進行農業項目融資成功率較高,人均投資額較低,是緩解農業項目融資難的有效途徑。
農業回報眾籌項目成敗原因分析
農業回報眾籌融資雖然相對容易操作,成功率較高,但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因此,分析農業眾籌項目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于推動農業回報眾籌融資渠道的健康發展是必要的。但由于各眾籌平臺僅公布了眾籌項目是否募資成功的信息,并未對募資后是否履行回報承諾予以跟蹤,因此,本研究只能針對融資成敗進行分析,而不涉及是否成功履行承諾。
農業回報眾籌項目成功的原因分析。根據眾籌回報產品的不同,可以把農業項目眾籌分為農場眾籌、名優特產類眾籌和普通農產品類眾籌。名優特產品主要是指具有良好口碑或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而普通農產品一般指單位價值較低的蔬菜或部分普通糧食作物。將各眾籌平臺公布的募資成功的農業眾籌項目進行分類匯總,可以看出,在募資成功的項目中,名優特產品所占的比重為86.64%,遠遠高于其他兩類眾籌項目,普通農產品和農場眾籌的比例分別是11.75%和1.61%。從占比的情況,可以得知名優特產品的成功率較高,易被人們接受。
4個代表性眾籌平臺中成功的農業項目共有1243個,根據各類型眾籌項目所占比重,使用分層抽樣方法,分別在農場眾籌、名優特產品眾籌和普通農產品眾籌中抽取若干案例進行分析,進而總結農業眾籌項目成功的原因。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項目募資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眾籌項目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經濟實惠且十分便利;二是項目中價格階梯設置合理;三是大部分項目的目標資金額度較低;四是農業眾籌項目的最低投資金額較低,有利于吸引零散資金。
農業眾籌項目失敗的原因分析。4家眾籌平臺中,只有大家種平臺顯示了失敗的項目。截至2015年12月26日,該平臺上有34個眾籌項目以失敗告終。在這34個失敗的項目中,農場眾籌、名優特產品眾籌和普通農產品眾籌分別占比23.5%,38.2%和38.2%。根據各類失敗眾籌項目所占比例,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分別在農場眾籌、名優特產品眾籌和普通農產品眾籌項目中隨機抽取1個、2個和2個項目,對農業項目眾籌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眾籌項目失敗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是產品價格設置高于市場價格,定價缺乏吸引力;二是價格階梯設置較少,導致部分投資人因預期投資金額與要求投資金額不匹配而放棄投資;三是部分產品差異化較弱,產品質量難以有效識別;四是設定的目標融資金額或最低投資額過高;五是物流配送不方便投資者。
農業回報眾籌融資面臨的瓶頸
盡管農業回報眾籌與銀行貸款和直接融資相比具有天然優勢,但囿于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農業眾籌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瓶頸因素的制約。
回報商品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當前眾籌平臺上發布的項目通常僅對項目進行簡單概括,并不詳細描述產品的生產過程和質量控制,這種不完善的項目描述容易引發項目發起人的道德風險問題,主要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
投資者資金面臨較高的信用風險。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不完善,募資期間投資者資金在眾籌平臺上的安全問題值得關注。此外,募資結束后項目發起人的信用問題也值得關注,因為僅根據平臺上公布的有關籌資者的信息,并不能判斷籌資人的信用情況,有可能存在虛假募資的情況。
農業眾籌面臨較高的物流成本。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物流并不發達,很多物流公司在農村缺乏網點,因此,農產品物流存在“最初一公里”的問題。此外,由于部分農產品體積大、價值低,郵遞時需要專門的包裝,因此,在農業眾籌融資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單位產品須承擔較高的物流成本,可能會影響到農業眾籌的競爭力。
籌資人面臨自然災害風險。回報眾籌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業項目融資,但是農業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的產業,也意味著籌資人無法避免自然災害給農業項目帶來的損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就會影響農產品的收成和質量,進而影響籌資人的履約能力,導致投資人的利益受到損害。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