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進口量也在同步增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的問題日益顯現。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做強農業的突破口,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加務農種糧收入、從而穩定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我們必須始終關注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把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搞上去了,有效破解價格“天花板”、成本“地板”以及資源環境硬約束,形成農業競爭優勢,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注入新動力。
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促進節本增效。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大力氣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調優、調高、調精,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是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調整生豬、牛羊、漁業生產布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當前,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行,節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從技術、裝備、設施、服務、加工和流通等方面著手,推動節水、節肥、節藥、節電、節油,全面促進節本增效。
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要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產品,實施農業品牌戰略。近年來,農業品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大批農產品品牌耳熟能詳。很多地方逐漸形成了品牌農業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直接帶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十三五”時期,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在抓好農業生產、發展高效優質農產品的同時,著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一要培育品牌主體。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的主體培育,發展壯大農業品牌建設的優秀人才隊伍。二要積極指導營銷。重視農業市場研究與開發,深入分析市場結構、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費者群的需求,為合作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市場咨詢與服務,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發展,創新農產品營銷渠道。三要強化服務監管。健全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和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品牌紅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機制,為優質品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要大力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發展農業分享經濟。要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
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 要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通過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和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有效提升,加快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之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灘涂等保護力度,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水平。總之,要努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我國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