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草帽,肩挎背包,腳蹬自行車,馱著種子袋,“叮零零”、“叮零零”……這就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湯儉民。他中專畢業,但是榮獲了省勞模、國務院表彰的先進工作者和國務院津貼專家等重量級榮譽。他培育的品種和推廣的技術在湖北省累計應用1800余萬畝,為農民增收20多億元,他35年如一日“把農民當父母,把種子當兒撫,把自己當農夫”。走近這個瘦弱、執拗的農技推廣員,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感動。
把農民當父母,取得信任
1980年,22歲的湯儉民從孝感地區農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城南郊的孝感縣農業局三軍臺農科所。在農村醫院當醫生的父親叮囑他:“干了這一行,就要拿出‘定盤心’,農業總得要人干,要干就干好。”父親的話,猶如一粒種子,埋進了湯儉民的心田。不論日后有多少轉行的機會,甚至出國學習的機會,都被他一一拒絕。后來,調入農技推廣中心糧油作物技術站后,湯儉民更是明白,做農技推廣工作一定要取得農民的信任,為農民負責。
“剛開始推廣良種時,有農民以為我是騙子。”湯儉民曾經馱著一袋雜交稻種子免費送給白沙鎮金港村農民。半個月后,當他再到金港村詢問長勢時,一位村口的老人告訴他:“喂雞了。”原來,村里人曾經被賣種子的騙過幾回,這次把他也當成了賣假種的騙子。后來,湯儉民索性把種芽催好播到農民的田里。收獲時,村干部高興地告訴湯儉民:“一畝田多打了一擔谷!”這還真應了“種子換一換,谷子多一擔”的農諺,從此雜交稻在這個村順利推開了。“用事實說話,讓農民說服農民”,這是湯儉民通過實踐總結出的工作原則。
為打消農民“嘗試新技術怕失敗”的顧慮,湯儉民向農民提供絕對可靠的增產增收技術。對農民負責,是他心中35年來不敢放松的一根繩。他說:“取得農民信任比什么都珍貴!”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呢?他心中有一桿秤,那就是所推的新東西,能給自己的父母用,就能給每一位農民用,也就是說把農民當父母。
為取得農民的信任,他與2000多位農民長期交朋友,把他們培養成科技示范戶。“凡是想與他見面、要求幫忙的農民,只要事先來電話約定了時間,他都見面交談,幫助解決問題;凡是走進他辦公室的農民,湯儉民都無償送少量種子、種苗給他們試種,成功后再發展。”湯儉民的同事們看到他這樣的工作風格,無不默默豎起大拇指。湯儉民每年無償贈送的種子就達3000多斤。
多年來,湯儉民義務承擔了農廣校、陽光工程、市區黨校的兼職教師和省級農技110咨詢專家等工作,累計開展農業技術培訓300余場次,培訓農民6萬余人次。
把種子當兒撫,悉心培育
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讓湯儉民了解到農民對良種的渴望,也認識到良種對農業生產能產生巨大的作用。由于他在三軍臺農科所曾跟隨前輩學習雜交稻培育,這讓湯儉民有興趣、有膽量嘗試著去從事育種事業。“中專文憑還想當袁隆平!”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通過加倍的努力,默默前行。農民的一點點肯定,就是對他莫大的支撐。
20年前,糧食市場發生逆轉出現了“賣難”。經過調查,他發現原因:“大家不缺糧吃了,開始選好吃的米了!”于是,他朝著“育出好吃的米”的方向前行。八次下廣西,十次渡海南,為了育種工作,曾經將婚期一拖再拖,至今還惹得妻子埋怨不斷。
最初,他只能在別人的試驗田里“搭廂邊”、“開窗口”,悄悄搞人工授粉雜交試驗。30多年來,他每年的春夏都在孝感試驗,秋天下廣西“加代”,冬季轉海南繁殖,就這樣追著太陽,幾乎一年四季在酷暑中度過。“從海南、廣西帶回的試驗材料,需要先一粒粒剝掉谷殼,才能在孝感播種。”湯儉民說,每年僅從海南帶回的試驗“材料”,就有1000多份,每份都要用手剝出100粒,還不能剝碎。他的右手大拇指不知被谷種磨損得破了多少次皮,流了多少次血。
他像照顧兒子一樣悉心照料種子。家里,辦公室里,地上擺的、墻上掛的、柜子里藏的,都是牛皮紙包的種子袋;就連辦公室樓頂,也被他當作了“試驗田”。但他對兒子的無暇顧及讓妻子滿腹怨言。在兒子中考、高考這兩個關鍵時期,他都一心撲在育種上,沒有悉心教導,如今兒子未能考上理想學校,讓湯儉民萬分內疚。
春華秋實,種子沒有讓他失望。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湯儉民育出了13個水稻新品種(其中11個屬香稻),均通過了省級以上審定,其中6個獲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證書,5個獲武漢市科技成果證書。特別是他選育的“廣兩優香66”通過了國家審定,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水稻品種最高榮譽),連續三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中稻主推品種(其中2014年和2013年均排名第一,2012年排名第二)。“鄂晚17”的育成,填補了湖北省沒有自主培育的一級香型粳米品種的空白。這些成績讓湯儉民更加堅定了“把老百姓碗里的飯搞香”的決心。
但歸根結底,最能帶給他安慰的仍然要數農民的增產增收。2012年毛陳鎮大橋村農民周尚文種了260畝他選育的香稻品種,比上年增收4萬多元。湯儉民非常高興還做了打油詩:無邊壟畝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兒。稻兒豐碩表現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把自己當農夫,泡在田地
為育種,他二十多年冬渡海南,不能和家人過春節;為育種,他把全部業余時間搭了進去,戒煙、戒酒、戒棋、戒閑談;為育種,他多次感染血吸蟲,弄得一身毛病,體重不足47公斤。進入社會后,他的工作崗位變換了4次,職務變動了4次,但腳步一直在農田,頭上始終戴“農”帽。即使已經取得諸多成績,升任孝南區農業局副局長,但他仍然說,“要把自己當農夫。”
當副局長十多年,他很少坐小車下鄉。在農民朋友的印象中,他經常就是一輛自行車,嗖嗖地來,又嗖嗖地走了。“他經常直奔田里,別人還沒反應過來,就甩了鞋子,呼啦跳進田了。”農民說,這樣的局長多一些該多好!
孝感的夏天,炎熱難耐,水稻中午開花,湯儉民就在40度的高溫下授粉。一個中午做100個雜交組合,200個來回之后,已到下午兩三點。10多天的太陽曬、水汽蒸、稻葉扎,手臂上全是血痕。這都不算什么。在廣西南寧育種時,螞蟥成災,鞋口翻進去會狠狠地叮著腿,一扯血一噴,至今湯儉民的小腿上還到處是傷疤。
一年四季300多天在農村跑,在水田里泡,比一個農民干的活、沾的泥巴還要多。同事毛慧明心疼地說:“他有嚴重的結腸炎不能吃肉,身體又不好,這么拼命地干工作,我們真的很擔心。”但湯儉民卻心甘情愿,還曾作詩自勉:“春暖花開好時光,我卻年年無心賞。日也忙,時也忙。忙來忙去為哪樁?百姓若滿意,我心才舒暢!”
“做領導了,就少去下面跑吧,身體要緊。”面對親友的勸說,湯儉民回答:“不管農疾,不問農桑,那算什么農業局副局長?”不論是育出多驕傲的香稻種子,不論多少人羨慕他上了《新聞聯播》,湯儉民始終告誡自己:職務變高了,一定要警惕!千萬不能讓自己走出群眾的行列。如今的湯儉民依舊置身泥土,守望壟畝,忙碌在稻禾叢中。他會永遠恪守自己的誓言:不惜汗水灑禾土,但求稻菽遍地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