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李躍文:“讓農民種地省點力氣”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錦華 字號:【

“讓農民種地省點力氣”是李躍文從事農機推廣工作30多年來不變的初心。高中畢業后他做過幾年農民,真正體會到了農活的辛苦。“耕地靠牛拉,收割靠肩挑背扛”的經歷和記憶,讓李躍文下定決心學好農機技術,造福鄉里。從1982年于山西晉東南地區農業機械化學院畢業,到榮獲2015年“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稱號,山西省武鄉縣農機推廣站站長李躍文,這個老鄉眼里有水平的“農機土專家”,用遍布家鄉溝溝坎坎的腳印和30多年的堅守道出自己的質樸信念——“想為農民做點事,給鄉親減輕點勞動負擔”。

跑遍溝坎,為農民發光

深入田間地頭講科普、做宣傳、搞培訓,李躍文一干就是20多年,足跡遍布全縣平川丘陵。從新技術引進、試驗到示范,從新機具安裝調試到維修保養,他總是親手試試,親眼看看。用領導同事的話說,他為武鄉縣、長治市乃至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推廣與普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用妻子的話說,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土人”,整天跟農機打交道,下鄉回來從頭到腳都是土。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從農民中來,一定要回到農民中去。”他始終認為,農機好不好用農民說了算,自己是不是專家也不重要,農民歡迎才行。

1982年9月,李躍文從山西省晉東南地區農業機械化學校農業機械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石門公社擔任團委書記,但他向組織申請希望到農機部門從事農機工作。就這樣,他從別人羨慕的團委書記成為了石北公社的農機管理員,一年后調縣農機局。從此以后,管理站、監理站、大型農機站都留下他扎實的腳印,1992年李躍文擔任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兼農機培訓學校教師)。他覺得,只有實實在在為農民做點事,給農民帶來幫助,才是真正的發光發熱,才讓他覺得踏實。

“一定要了解具體的農業生產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把最適合的農機推薦給農民。”這些年李躍文跑遍了武鄉縣的溝溝坎坎,武鄉的農業生產地圖早已掛在他的心中,而他做這些為的就是了解地形和土壤的差異對農機性能的影響,以便根據農民的不同需要去選擇、改進、推廣農機。

親自動手打開機器看究竟,是李躍文的一個工作習慣。“農機推廣人員要教會農民使用農機,不僅要能教操作能演練,還需要自己懂原理,遇到問題會解釋。”所以,所有的新技術新機械,他都要自己先演練一遍。等到農機手操作時,他就會邊指揮邊跟著跑,隨時準備講解。打開他的辦公桌抽屜,測尺、扳手、螺絲錐、電流表等機械工具一應俱全,他習慣于拆卸機器研究個明白,小到熱水器大到農機具,修改起來總是不在話下。

在李躍文的帶領下,武鄉農機推廣站大力推廣適應本地農業生產的中小型農機具,全縣農機總動力從1992年的4.8萬千瓦發展到2014年的18.6萬千瓦,各類配套農機具從1992年的676臺(件)發展到2014年的5901臺(件)。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他們將節油減排、小麥機收、化肥深施、機械鋪膜、玉米單粒點種、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推向大面積應用。

改進農機,實踐中發熱

山西省武鄉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全國紅色旅游重點縣。作為“小米加步槍”的紅色文化傳承之地,谷子的種植歷來是武鄉縣的重要農業生產。事實上,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種植谷子的經濟效益很好,但2012年長治市武鄉縣的谷子種植面積僅占該縣總耕地面積的1/6。

種植面積為何難以擴大?“影響谷子種植面積不能擴大的原因首先是種植機械化程度低,不能精播。”李躍文介紹說,武鄉縣綿亙于太行、太岳兩山之間,丘陵山地居多,這給武鄉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帶來一些天然的考驗。另外,由于季節的原因,播種期較干旱,農民擔心缺苗,寧愿種稠不愿種稀,導致每畝的間苗用工達到3~5個,勞動強度大。如在間苗時遇到陰雨天或地太荒等情況,往往還沒有間完苗地就荒了,只能重新播種其他作物。“種植面積難擴大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工收獲能力有限。”據李躍文介紹說,農民常常只能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決定種植的面積。

為了突破谷子的機械化種植難題,減少農民的勞動強度,李躍文歷經3年時間潛心研究谷子的機械化免間苗播種技術。“我觀察以后發現,加大行距、縮小種距,或許可以實現精量播種,免去間苗的勞動。”李躍文拉著機器跑到田間,帶著農民一起做試驗。“我自己開機器,村民掌握不好節奏,行距記錄、機器調試就會不精確。”他讓村民開著機器,自己跟著看播種的行距、排種的寬窄和深度,然后在本子上記錄下播種機轉一圈播下多少粒種子。晚上,回到家,李躍文又根據這些數據畫出圖紙,拿木板和紙箱子趕制出農機模具。

經過這樣的反復研究、實驗,通過改變播種速比改制機械,他終于琢磨出谷子的機械化免間苗播種技術。他所提倡的新式播種方法是結合農機與農藝,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從而實現機械化種植。“把種距控制在間苗后的寬度范圍內,這樣可以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實現免間苗。”

大行距小株距的新式種植模式,使谷子產量比傳統種植增產5%~10%,得到了專家和鄉親們高度評價。更重要的是,機械化免間苗播種的成功實踐將每畝間苗用工從3~4個減少到1個以下,還減少了種子損耗,畝平均節約種子0.3Kg,打破了傳統種植人工間苗制約谷子種植規模擴大的瓶頸,極大地調動了谷農種谷子的積極性。

“再好的技術和機器也得讓農民會用才行。”李躍文耐心地將技術原理告訴鄉親們,并且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機器。從一個村到整個縣域,谷子機械化免間苗播種技術慢慢為村民所熟知和接受,目前已經達到1000多畝,而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潛心思索,創新中提升

愛思考,善創新,是李躍文作為一個“土專家”更為鮮明的特點。辦公桌上堆著厚厚的 《現代農機與裝備》、《農業科學技術》等雜志和一副老花鏡,讓他看起來像一位學者。30多年來,他改進農業機械20多臺(件),編寫各類科普宣傳材料30余種,在谷子、馬鈴薯等作物機械化生產中提出了許多新理論,獲得過全國農機科普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對于谷子顆粒小,單粒播種難度較大的情況,他撰寫專業論文談解決思路:“要把谷子的顆粒加大,措施是在谷子的外面包衣,用保水劑、種肥、農藥、黏土等作為種子的包衣材料,包衣后種子的直徑應達到5mm以上。”鑒于丘陵山區地塊小、道路窄的情況,他還建議谷子播種機應設計為4~5行(小四輪配套)和3~4行(手扶配套),“開發小型聯合收獲機,自行開道,一次完成撥禾、切割、輸送、脫粒、清選、秸稈處理(粉碎拋撒、粉碎收集)等工序。”對于普通收獲機帶來的弊端,他建議:“研制類似場上碾壓的脫粒裝置,減輕力度多次反復碾壓,使脫粒后的谷子不帶短頸,減少脫粒中將谷直接碾成米的概率。”

針對大型農用機械開不進山地,小型農機企業又不愿生產的情況,李躍文始終不放棄改進農機使其適用于當地。正是李躍文的用心及成果,大大方便了鄉親們,播種機、旋耕機、收割機等一大批農業機械經過他的改造為村民所接受:對330型機械翻轉犁進行改進,使入鉤、翻轉更順暢,避免了空耕現象發生,作業效率提高20%;對馬鈴薯播種機進行了多項改造,避免了一穴多株現象發生;對東風4LZ1.5-1548收獲機撥禾輪進行改進,降低了收獲損失……

自2012年10月“全國谷子機械化生產研討會”在山西省武鄉縣召開后,李躍文便更加關注谷子的機械化種植,他的思考和觀點也在會上得到專家的肯定。去年12月,他與天津某機械廠合作設計的“小顆粒自走式谷子播種機”申請了專利。“不能放松啊,農活一年一年干,農民等著用啊!”記者問他,取得“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的榮譽后是不是可以歇一歇了?李躍文搖搖頭說,“農民不容易,好用的農機早一天開進田,農民就能早一天從苦累中解脫”。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