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鬢斑白、面色黝黑的王貴滿,樸實得像一個鄉間老農。但在吉林省梨樹縣,這位55歲的縣農技站站長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無論是老莊稼把式還是青年農民,提到他都會豎起大拇指。
執著奉獻黑土情
1983年,王貴滿捧著延邊農學院農學系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來到了梨樹縣農業局農業科任技術員。
事業心極強的王貴滿每天下鄉到田間地頭觀察、積累、探索。在實踐中他發現了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當時全縣水稻育苗全部采用水床育苗法。這種方法育苗費時費力,而且產量低。為改變這種現狀,他大膽試驗了旱床育苗法。此法試驗成功后,立即在全縣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1986年,吉林省科委實施的“豐收計劃”全面啟動,縣里指定由王貴滿帶領攻關小組具體實施。為把相關的技術及時推廣出去,王貴滿和課題組的同志采取辦班講課、播放錄像、印發資料、現場咨詢等辦法,把實用有效的技術送到農戶家中,送到田間地頭。功夫不負有心人,由王貴滿主持完成的這項科研課題,當年獲得農業部豐收獎一等獎,推廣面積2.1萬公頃,僅這一項就為農民增收752萬元。
王貴滿在副站長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1996年8月被任命為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這一干又是19年。變的是職務,沒變的是對事業永遠的執著與追求。
創四級農技網絡
梨樹縣現有耕地面積418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八成,如何破解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增產緩慢的“瓶頸”,考驗著像王貴滿一樣的農業工作者。
王貴滿意識到,要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就必須大力應用農業新技術,搭建農技推廣平臺是當務之急。他率先提出并構建了“示范基地網絡-村級服務站點-科技示范戶”三位一體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即“21231”工程,在全縣建立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建立10個專業性試驗示范基地,建立20個鄉級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建立300個覆蓋全縣的村級示范推廣基地,建立10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形成功能各有側重、層次鮮明的國家、縣、鄉、村四級試驗示范基地網絡,使其成為農業新技術的培訓基地和教學基地,使先進技術得到集成應用,真正把先進技術運用到生產田中,實現梨樹縣糧食總產的新突破。
四級農技網絡的“無縫對接”,鋪就了推廣應用的“高速路”。王貴滿多次召開農技系統協調會,采取各種方式宣傳推廣農業科技。開辦了《農技直通車》農業科普電視欄目,通過典型農民現身說法、專家手把手講技術,引導農民靠科技創效益;開設了中國移動農技短信平臺,組建覆蓋4500名科技示范戶的集團用戶群,及時快捷地向農戶提供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技術信息。組建開通了梨樹農技推廣網站,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進入數字信息階段,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技術服務,網站日點擊量已達100多人次。還常年舉辦科技培訓班、專家一對一解答等科普活動,大力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水平。通過利用農技推廣平臺,大力推廣新技術,讓梨樹農民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
合作推廣破難題
梨樹縣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十年九春旱”。不僅如此,由于鏵式犁的長期使用,頻繁翻耕土壤以及施肥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導致土壤偏離了自然狀態,土地生產力逐年下降,這一直是制約當地糧食生產的癥結所在。
早在2003年,王貴滿就組織梨樹農民開始大力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寬窄行栽培、秸稈全覆蓋、壟側栽培為主要內容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配套體系,土壤結構開始改善,土壤保水蓄肥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目前全縣保護性耕作示范面積已達5萬公頃。
2010年3月,王貴滿牽頭承辦了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辦的“北方玉米帶秸稈覆蓋免耕技術攻關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揭牌儀式”,來自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5家科研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4家農技開發單位的管理技術人員共70余人參加。2014年12月在王貴滿和中科院專家張旭東等共同倡議下,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機構共14個理事單位參加的“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創新與應用聯盟”成立,開展聯合攻關。
“靠天吃飯不如靠技術要產量。”在王貴滿和眾多農技員的努力下,這一思想已根植于梨樹農民的心中。當地的糧食產量2014年已達到42.35億斤,科技增產功不可沒。
內外兼修塑團隊
2000年以來,王貴滿帶領他的同事們一直與各科研院所保持合作,引進農業新技術,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梨樹指導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與梨樹建立合作關系,先后有20多位教授、農業頂尖人才深入梨樹開展科研。
在他的努力下,2010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梨樹縣政府在梨樹鎮泉眼溝村共建具有東北特色、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和技術示范推廣基地――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同時在重點鄉鎮建立了3個工作站。國內農業生產各個專業領域、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專家來到梨樹縣開展科研和推廣工作,為梨樹縣乃至全省的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常年在梨樹工作的知名專家學者有10人,在梨樹實施的國家863、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行業專項等國家級重點科研攻關課題有16項,國家級的學術性會議也多次在梨樹召開,并在梨樹縣建立了6個“測土配方施肥重點村”、5個“專家大院”。中農大教授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國土資源部農用土地質量與監控及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科研工作站相繼落戶梨樹。
王貴滿時常與班子成員研究農技推廣工作,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利用國內外農業經驗交流會等機會帶領農技人員走出去,開闊眼界。多年來已累計培養15名同志走上農業系統領導崗位,10人被選拔到外單位委以重任。一個務實肯干、和諧向上的農技推廣團隊支撐著王貴滿一步步走來。
2011年王貴滿被國家選派參加了中朝合作羅先市高效農業試驗園區玉米試驗示范區項目。他深感使命光榮和責任重大,在朝鮮的每個日夜,他都絲毫不敢懈怠。每個技術環節他都格外仔細、格外認真,對身邊的農技人員提出嚴格要求,務必保證項目順利進行,探索出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最佳農業技術體系。援外不能馬虎,梨樹的糧食生產也不能放松,王貴滿在援外的一年間不辭勞苦往返梨樹與羅先數十次,最終獲得了國內國外雙豐收的成績,位于朝鮮的玉米示范區更是比當地平均玉米產量高出1.5倍。
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個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首屆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成員、吉林省“九五”期間農業科技特殊貢獻獎、第二批省管優秀專家……如今的王貴滿諸多殊榮集于一身,卻從未停歇前行的腳步,甘做農民“貼心人”。在農技推廣領域奮戰了30多年的王貴滿,仍然忘情耕耘在他摯愛的那片黑土地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