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王立華:“讓農民多打糧是我的信念”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麗娜 字號:【

田間地頭、鄉村小路,為啥有那么多人圍著他?為啥種糧大戶為他點贊?

32年間,行走在項城市田間的王立華分別6次推動小麥品種、4次推動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使項城糧食單產實現了從250公斤到500公斤的大跨越,為項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個充其量只是股級的農技員,是2015年農業部首屆十佳農技推廣標兵之一,是河南人民的驕傲。

執著于糧食高產目標

2015年6月5日,項城市秣陵鎮國福農機合作社麥田里,響起陣陣掌聲。由王立華建立的小麥百畝高產攻關田經省市專家實打驗收畝產達744公斤,比全市小麥平均單產506公斤增產238公斤,增產47%,再次改寫了項城小麥單產記錄。

“每次糧食產量提升,都讓我有一種成就感,農民的糧食增產也讓我感到欣慰。”談到今年的糧食豐收,32年來一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河南省項城市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王立華說。

1983年7月,剛從農校畢業的王立華,來到范集鄉農技站。沒多久,充滿干勁兒的王立華就在鄉農場建起了他農技推廣的第一塊試驗田。次年,試驗田放了顆衛星,小麥畝產高達452公斤。那時小麥平均單產只有320公斤,試驗田比大田高出132公斤,在周口這個產糧大區勇奪小麥單產第一名。這只是開始,王立華激情不減。

20世紀90年代,小麥產量低而不穩。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王立華主動申請到王明口鎮搞萬畝小麥高產技術承包,并向項城農業局立下軍令狀,產量達不到比區外增產20%的目標,就不回局里。在技術承包田,他大力推廣新品種,配方施肥、底追并重、化控防倒、病蟲綜合防控等技術。經過兩年艱苦努力,他承包的萬畝小麥高產田平均單產432公斤,比全縣平均單產348公斤增產84公斤,增產24%。

為實現糧食持續高產,保證糧食安全,王立華不斷探索糧食高產新途徑。他先后建立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方20多個。以規范落實小麥、玉米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為核心,積極尋找糧食穩定發展新的增長點。總結了“統一整地播種、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種植方式、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植保防治、統一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的“六統一”模式,推廣“小麥精播、半精播,測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與病蟲害綜合防治”、“玉米一增四改”等新技術。示范方糧食單產較區外提高100公斤以上,累計增收糧食1億多公斤,直接經濟效益2億多元,帶動項城市糧食穩產高產,實現了項城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十二連豐。

除此之外,王立華還主持承擔了國家農業部、河南省農業廳下達的多項高產攻關和豐收計劃等項目。作為項城市首席專家,他精心制訂每一個項目方案,科學確立技術路線,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集成技術研究,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他經常帶領一批技術人員工作在田間地頭,抓培訓、抓實施、抓檢查,身影遍布全市487個行政村的每塊土地,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移動的農技服務站

“心中對農民裝有多少真情,腳上就會沾有多少泥土。”這是經常掛在王立華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平凡,但卻充分說明他對腳下黃土地的無限眷戀和對農民群眾的摯愛。

1983年從河南省百泉農專畢業的王立華,響應黨組織“到基層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選擇到范集鄉農技站。從第一天起,騎著自行車下鄉進村就成為王立華的日常工作,身上的軍用挎包里,裝滿了厚厚的書本和花花綠綠的宣傳資料。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他走遍了范集鄉28個行政村的溝溝坎坎,對全鄉田塊取土樣1000多個,并一一進行了化驗。

王立華一直在琢磨如何通過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來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他苦思冥想,覺得改變種植模式實行間作套作是一個有效方法。

想到就做,1989年他在三店鄉鮑莊開展百畝“麥瓜套”示范研究和推廣,一住就是四個多月,他培訓指導小麥、西瓜種植技術,逐戶開展指導,當年 “麥瓜套”就獲得了大豐收,小麥單產達250公斤、套種的西瓜每畝2500至3000公斤,畝產值2000元左右,是大田單一種植小麥的4~5倍。群眾敲鑼打鼓到農業局給他送錦旗和感謝信,表揚他說:“王站長帶我們走上了致富路。”

為了提高農民素質,王立華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田間地頭推廣農業技術,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多年來,王立華總是隨身帶著農技服務聯系卡,將自己的手機號作為技術熱線,走到哪兒發到哪兒。許多農民都熟記他的手機號,有問題直接打電話向他求助。每年他接受電話咨詢1000多個,一天最多時有十多個。“一個電話打過去,王站長很快就能來田間指導。當天能來的,他決不會拖到第二天。”項城市季豐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東升說。

常年在農村“跑”,王立華結交了不少農民朋友。孫店鎮農民董新亮10畝小麥發黃,鄭郭農民種松嶺的大豆有黃苗死苗,官會農民王樹民玉米發很多頭……一個電話打來,王立華立即去田間進行指導。“俺碰到這樣沒有架子的專家,就喜歡跟他談談心,拉他到自家地里看看,讓他給俺出出點子,他就是俺農民的貼心人。”種糧大戶付大搶說。

近年來王立華在項城電視臺開辦的農業技術專欄中,每年舉辦電視技術講座20多期,根據農時季節,有針對性講解播種、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技術。每年在全市開展培訓班20多場次,受訓人員2萬多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30多萬份。

無悔的田間泥腿子

32年如一日,王立華從沒有離開過農技推廣事業半步,且熱情不減,激情不退,追求不變。

作為縣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的王立華,長年累月為農技推廣事業默默奉獻和無私操勞。這也為他換來了諸多榮譽。他先后榮獲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河南省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市勞動模范、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榮譽的背后,不僅浸透著他的智慧和汗水,更透視出他對農技推廣事業一顆滾燙的心和執著的愛。他先后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7項,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次,產生經濟效益20多億元。累計直接培訓技術人員2萬多人次,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引進、示范、推廣小麥新品種37個、玉米新品種29個,曾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地廳級成果獎5項。在國家級、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2部。

然而,王立華從級別上講,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個股級。但他也不是沒有過好機會。早在20世紀90年代,王立華的高產試驗田大豐收時,王立華在整個項城市就成了名人。不久他便收到縣城內多個局委拋出的“橄欖枝”。“我是搞農業的,每天都是在農田里給老百姓指導農業生產。能讓老百姓多打糧,就是我的信念。”王立華多次婉拒邀請,放棄了到更好單位工作的機會。

當年與他一起畢業的校友有人抱怨:“工作十年,終于有職務了——副股級,連晉升副科的機會都沒有。”于是,有人耐不住寂寞,換了工作,不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而王立華,一如既往,在農業戰線上默默無聞地奉獻,成為項城市首席農業專家。

“農技人員就是要兩腳沾滿泥,全身帶有泥土味兒。”王立華笑著說,“通過推廣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往小處說就是讓老百姓一年下來能有個好收成,增加經濟收入。從大處講就是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我們河南人乃至中國人的飯碗。”普普通通的話語,道出了一個農技推廣人員的情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