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啟動新形勢下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探索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2011年以來,中央陸續批復了58個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展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農村金融、城鄉一體化等方面的改革試驗。各農村改革試驗區按照批復的試驗方案,認真組織實施,積極探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改革試驗做法和經驗,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還為中央決策提供了借鑒。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離不開試驗區所在地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身處改革一線,既要認真思考,又要統籌協調,對改革試驗的順利進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本期開始,本刊設立“農村改革書記(市長)談”欄目,刊發他們對農村改革發展的思考和建議,供各方面參考。
廣西玉林有49.05萬貧困人口,3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42個貧困村,是廣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如期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對于玉林市各級黨委政府來說,既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一次執政能力水平的考驗。
玉林農村貧困的現狀如何?致貧原因是什么?群眾有什么想法?脫貧辦法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2015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我和玉林市委辦的同事深入20個貧困村(屯)(13個村,7個自然屯),走訪150多戶群眾,召開9個座談會,了解貧困群眾的生活狀況,與貧困群眾共商精準脫貧對策。
一、“貧”的現狀
玉林市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發展水平、農民富裕程度一直排在全區前列。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全區第2位,農村貧困人口已由2010年的87.2萬減少到49.05萬,貧困發生率已由15.2%下降到8.6%。
但受交通、區位、資源等因素制約,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情況依然嚴峻。這次調研的20個貧困村(屯)都處在條件較差的地方,問題相互交織,困難復雜多樣,既是全市442個貧困村的典型代表,也是玉林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總的來看,20個村(屯)的貧困狀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貧困發生率高。20個村(屯)總人口43701人,其中貧困人口9495人,貧困發生率達21.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1個百分點。其中,興業縣小平山鎮深塘村貧困發生率最高,達70%。
二是貧困程度深。20個村(屯)中,革命老區村6個,庫區移民村8個,水源林保護區9個,交通落后,耕地稀少,危房較多,資源稟賦稀缺,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人口住房難、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突出。
三是人均收入少。2014年,20個村(屯)農民人均純收入2206.7元,僅為全市貧困村平均5400元的40.86%,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1/4。其中,最低的興業縣小平山鎮化壽村,僅有1100元,為全市平均水平的11.81%。
四是地域分布廣。20個村(屯)分布在4個縣(市)、10個鄉(鎮),經濟落后、基礎薄弱、偏僻路遠。最遠的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距離博白城區70多公里,距離玉林市區130多公里。
五是產業基礎薄。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產業薄弱是20個村(屯)的共同特點。人均耕地只有0.3畝,不足全市人均水平0.75畝的一半,遠遠低于0.8畝的國際警戒線。均沒有“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程度只有1.2%,遠低于全市50%的平均水平。
六是文化水平低。常住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數達38352人,占比高達87.7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0.64個百分點。其中,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數比例最高,約98%。
七是信息閉塞。20個村(屯)共有自然屯278個,其中31個未通固定電話,65個未通寬帶網絡,46個3969戶沒有通廣播電視,群眾通信、看電視困難。
八是新生代勞力流失嚴重。許多新生代青壯年離開農村,去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兒童、老年人和部分婦女。20個村(屯)中,外出務工人數為11181人,占總人數25.6%,占勞動力人口總數的55%。如小平山鎮深塘村外出務工人數比重最高, 達到41.9%。
二、“貧”的根源
從20個貧困村(屯)的情況來看,致貧原因多種多樣,主要有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因學、因病、因孩、缺技術、缺勞力等,還有不少是多重原因累加造成。
一是交通不便出行難。這20個村(屯)主要分布在邊遠山區,其中有89個自然屯未通硬化路。如北流市大里鎮高垌村離北流城區50多公里,離鎮政府約10公里,所轄的生桂沖屯至今未通公路,村民外出要步行半個小時到村委才能騎車,物資進出還靠“肩挑背扛”,遇到雨天根本無法通行。
二是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20個村(屯)中有9個位于水源林保護區,必須實施嚴格的保護政策。如高垌村地處北流市大容山的深山中,全村99戶在大容山水庫邊上傍水而居,而這個水庫是玉林城區80多萬市民的主要水源地。這些在水源林保護區內的村莊,雖然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但是村民生產致富的門道很少,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僅靠稀少的田地種植一點水稻維持生活,是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的村莊典型。
三是有資源沒產業。20個村(屯)雖然人均耕地少,但在其他資源方面卻各有特色。有的林地豐富,有的水面寬闊,有的竹林如海,但這些資源都沒能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既缺乏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缺乏主導產業。如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是水庫移民村,緊靠合浦水庫,水面資源豐富,面積達28600畝,具備規模養魚的條件,但許多群眾還是依靠傳統的捕魚為生,守著“金山”不會“開采”。
四是因病致貧。一人得病,全家貧困,是這些村(屯)致貧的突出問題之一。在調研村(屯)的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占35%,比全市高5個百分點。白坭村矢塘屯貧困戶寧春榮家,有6口人。寧春榮現年63歲,已中風6年,妻子有精神病,4個孩子中有2個是智障患者,1個正在上小學二年級,全家只靠大女兒在外打工支撐。
五是因孩致貧。受“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影響,村民雖然窮,但對傳宗接代非常看重,他們想方設法超生,有些甚至有五六個孩子。20個村(屯)中,3孩以上的家庭有2161戶,占總戶數的22.4%。許多超生的村民原本就是貧困,再加上幾個孩子的生活,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多子不多福”的惡性循環。
六是因懶致貧。20個貧困村(屯)特別是水庫移民貧困村中,聽天由命、消極懶惰的大概占到5%左右。他們自我發展積極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以“吃低保、靠救濟”為榮,缺少“真致富”的志氣,許多新生代的年輕農民不會種地、不想種地、不愿種地。
七是兒不養老。在這20個村(屯)中,有兒子已分戶獨立生活的老人戶數有1771戶,共3595人。這些年邁的老人大多居住在破舊的房子里,生活過得非常艱辛。在四聯村我們看到,一對老夫妻已經跟兩個兒子分家,兩個兒子都住著2層樓房,年邁的父母卻住在有幾十年歷史的“小黑屋”,廚房用木頭搭建而成。
三、治“貧”之招
20個村(屯)的貧困狀況,是玉林442個貧困村的現狀和縮影。確保玉林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如期脫貧,必須把“精準”作為靈魂和準則,以超常規的思路和措施強力推進。
首要任務:完善基礎設施。“路、房、水、電”等的落后,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全市還有8022個自然屯未通硬化路,因此要把村屯道路硬化作為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通過提高財政獎補額度、整合扶貧資金、發動群眾集資投勞等辦法,多管齊下。“住有所居”是脫貧的重要指標。目前全市有4萬戶農村危房需要改造,要按年度、有計劃地推進,對條件好的村莊要加大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的力度,搞好村屯綠化美化,改善人居環境。飲水安全直接關系廣大群眾身體健康。全市飲水困難和不安全人口50.9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5.58萬,要優先安排貧困村修建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渠道配套改造工程,劃定村級飲用水源保護區,構建到戶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電力穩定關系村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要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建設,著力解決貧困村電網薄弱問題。
主攻方向:發展產業。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3個產業發展的“故事”。一是博白縣浪平鎮引進麻竹種植,帶動2000多戶并發展到2.5萬畝,每畝年收入3000-5000元。二是博白縣西北部的鄉鎮大量種植單竹,受當地竹編轉型芒編的影響,竹子銷量大減、價格大跌。三是浦北縣開發以單竹為原料的“丹竹液”飲料,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竹農收入。3個村同是發展竹子產業,卻得失各異。3個村的實踐告訴我們, 產業發展關鍵是要符合市場需求、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由此管窺玉林農村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宜商則商”,培育壯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優化布局水稻、荔枝、龍眼、中藥材等現代農業十大產業基地和100個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應把貧困村納入其中。組織全市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與貧困村結對子,帶動貧困村戶發展產業。同時,加快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支持電商發展農村網點,培育一批“互聯網+特色農業”品牌和一批 “淘寶村”。
富民之本:就業創業。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貧困村群眾就業有著“三多三少”的特點:從事低收入產業多、高收入產業少,自發就業多、組織就業少,流動打工多、穩定就業少。因此,要抓緊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利用兩年時間,對全市貧困戶勞動力進行大輪訓,免費開展訂單、訂崗、定向、菜單式培訓。很多80、90后青年群體都有“創業夢”,但由于缺乏資金,即使有好的項目也難以實施。要推進金融扶貧,落實財政資金貼息政策,把“信用村”、“信用戶”的評級授信工作拓展到貧困村和貧困戶,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推動小額信用貸款向貧困戶傾斜。
治本之策:扶智強志。扶貧必扶智。破解“上學難”,讓貧困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要加快道路硬化,讓孩子方便上學;支持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寄宿學校,讓孩子安心上學;發展農村校車,讓孩子安全上學;抓緊推進玉林職業教育園建設,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精神貧困是導致貧窮的痼疾。調研發現,一些群眾“窮自在”,“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把扶貧與扶志相結合,讓貧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看到希望。
關鍵之舉:移民搬遷。玉林市很多貧困村屯都面臨著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兩難選擇,只有通過生態移民的辦法幫助村民致富。玉林的移民搬遷主要有兩種:一是水庫移民,二是生態移民。做好移民搬遷,要抓緊制定移民搬遷計劃,科學選擇安置點,精心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配置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落實社會保障政策;要加強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工作,讓群眾搬出去、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實行生態移民后,處在水源林保護區內的村(屯),可考慮留一部分農民轉為護林員,從事森林管護撫育。
長期任務:政策兜底。保證困難群眾“一個都不掉隊”,必須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編密織牢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托底安全網。玉林人口基數大,列入政策兜底人數約占貧困人口的20%,兜底的任務重。要在財力許可的前提下,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逐步把低保線提高到扶貧線標準,實現兩線合一。建立農村臨時救助基金,對特殊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給予臨時救助。逐年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強化新農合和養老保險制度宣傳引導,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確保符合政策的村民都納入社會保障救助范圍。
動力源泉:改革紅利。農民的財產主要是土地和房屋。要通過改革,激活這些“沉睡”的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一是確權。農戶的土地房屋都確了權、頒了證,群眾才能吃下“定心丸”。2015年底,全市土地確權頒證完成45%,預計2016年基本完成。二是市場。要充分用好廣西首家地級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這個平臺,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在目前農村產權抵押貸款11個億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突破。三是流轉。全市目前土地流轉率已達到54%,要將工作重點從流轉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四是融資。要著力解決產權定價難、抵押難、融資難等問題,探索研究出臺指導意見,確保政銀企三方共贏。
組織保證:鄉村善治。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是村級脫貧攻堅的“主心骨”、“領頭雁”,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高度關注農村發展中的3個新組織和3支新隊伍。3個新組織即經濟合作社、村務商議團、屯級村民理事會。經濟合作社是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要按照村村有合作組織的要求,全市442個貧困村都成立經濟合作社,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村務商議團是連接“兩委”與群眾之間的橋梁,是村級民主的具體體現,要讓群眾利用村務商議這個平臺圍繞脫貧攻堅議事、評事、定事、辦事,以“商議”的“小支點”支撐脫貧攻堅的“大舞臺”。屯級村民理事會要吸引農民黨員、致富能手等屯中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參與到理事會中去,由理事會管理屯級“事務”。3支新隊伍即屯長、鄉賢、經濟能人。要在村里推選群眾口碑好的“屯長”,把他們納入村級干部教育培訓計劃,給予適當的報酬,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要在回鄉的退休干部、學者、商人中推選“鄉賢”,充分發揮他們有文化、見識廣、情況熟的優勢,引導這些“精英”群體為農村發展出謀劃策,反哺家鄉,延續鄉情。經濟能人敢闖、敢干、能干,且干出了成績,有寶貴的實踐經驗,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要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培育他們的奉獻精神,帶領村民致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