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而農業則是百姓餐桌上食品安全的源頭。“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有營養、吃得更健康。為食者造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履行好保障農產品安全這份神圣的政治責任,農業部門責無旁貸。
近年來,農業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各項工作穩中有進。2015年全年,農業部按季度組織開展了4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共監測全國31個省(區、市)152個大中城市5大類產品117個品種94項指標,抽檢樣品43998個,總體合格率 為97.1%。2015年全國蔬菜、畜禽和水產品監測合格率為96.1%、99.4%和95.5%,分別比“十一五”末提高3.0、0.3和4.2個百分點。五年間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問題不容忽視。保障農產品安全仍面臨艱巨任務,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十三五”農業發展的一場硬仗,要毫不懈怠,持續攻堅。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農業標準化,構建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的任務要求,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明了方向。各級農業部門要以此為指導,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堅持人民利益至上,要力爭“十三五”末主要農產品的合格率達到97%以上,基本實現農產品產出安全,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全面提升源頭控制能力,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加快發展生態質量效益型農業,要緊盯“田間地頭”,綜合治理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土壤重金屬污染、非法添加等問題,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力爭5年內基本實現生產檔案記錄和休藥期制度在規模生產主體全覆蓋,保證“產出”的安全。
二是全面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加快標準制修訂和轉化應用步伐,抓好“三園兩場”和“三品一標”建設,力爭5年內使全國“菜籃子”大縣規模經營主體和規模生產基地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是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加大風險監測、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力度,強化執法監管和專項治理,力爭3~5年基本解決突出問題隱患,嚴防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四是全面提升質量追溯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體系,要嚴格實施全程監管,推進重點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確保無縫銜接、不留死角。
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農產品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出臺追溯管理辦法及標準,開展全國性的追溯試點,力爭5年內大部分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主要獲證農產品、農資產品實現可追溯。
五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督促有關地區加強監管,跟進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單位。2016年將繼續以違規濫用獸用抗生素、非法屠宰病死畜禽等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保持高壓嚴打態勢,推進檢打聯動,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深入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抓緊健全機構隊伍,強化手段條件,確保“有機構履職、有人員負責、有能力干事”。同時,要完善監管制度和工作機制,推動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農藥、畜禽屠宰等配套法規,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強化協調配合、社會監督和責任追究,推進社會共治。
農產品從田間“走到”餐桌,是一段并不輕松的距離, 各級農業部門要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四個最嚴”要求,瞄準“舌尖上的中國”,織就嚴密的“防護網” ,讓安全、健康的農產品燴制成舌尖美味,香飄祖國大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