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6年毛澤東提議并題名創刊,到今天,《農村工作通訊》走過了60年一甲子。
從社論《做好合作社的秋收分配工作》到《保持戰略定力,抓好明年糧食生產》,我們始終緊跟中國農業變革和農村改革的宏大進程,深耕“三農”沃土,為改革鼓與呼。“政策性、指導性、權威性”的辦刊宗旨,“觀點為王”的高度,讓我們60年堅守引領“三農”輿論的責任。
從呼吁減輕農民負擔的《農民負擔追蹤記》到《何處安放的童年》,我們肩負媒體人的責任與使命,關注民生民情的細小變化,探尋事實真相,在基層一線的火熱現場始終有我們的身影。對農民深厚的情懷,讓我們60年奔走在為農民服務的道路上。
從《小崗村魂——沈浩先進事跡追憶》到《永遠的吳仁寶》,我們滿懷敬意,聚焦農業風云人物,記錄下榜樣的生命張力,存檔農村改革發展的澎湃脈動。堅持為“三農”發展紀事,讓我們60年筆耕不輟。
60年來,毛澤東同志題寫的“農村工作通訊”刊頭不僅印在刊物上,也印在了我們前行的足跡中。她時刻提醒我們,堅持政治家辦刊,在黨和農民間架起了上情下達與下情上傳的橋梁;她時刻鞭策著我們,做黨的喉舌的責任心,與農民群眾心連心,辦刊期期精心……
60年來,時代的巨變帶給我們新理念、新技術,推動著我們自身的發展,實現了一次次歷史性的跨越。從“鉛與火”到“光和電”,從單一紙質媒體到打造數與網。我社由最初的一本雜志發展成為以《農村工作通訊》為旗艦的八刊一網,擁有移動客戶端APP——“三農頭條”及微信公眾號,隊伍越來越壯大,影響力不斷增強。
60年風雨歷滄桑,一甲子歲月又輪回。60年堅守、幾代人努力,我們見證和展示的,是共和國農業農村成長的足音。
應勢而生
農業合作化時期創刊
難忘1956年5月,全國第一本農口政策性、綜合性刊物——《農村工作通訊》誕生。
“五億農民的汪洋大海,要系統地組織起來走向集體化。”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如是講到。在此背景下,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央農村工作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子恢兼任部長。當時全國農業合作化大潮風起云涌,到1956年,全國參加初級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29.1%,每社平均農戶51.2戶,入高級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62.6%,每社平均農戶245.3戶。但是,當時全國各級干部的思想、組織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遠跟不上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客觀要求,亟待引導、交流和提高。為此,1956年春,中央農工部根據毛主席的提議,決定創辦一份指導全國農村工作的政策性刊物,交流各地辦互助合作社的經驗。鄧子恢部長將辦刊請示呈送毛主席,并懇請題寫刊名。毛主席欣然提筆,并將農工部擬定的《互助合作通訊》的刊名改題為《農村工作通訊》。
1956年5月20日,《農村工作通訊》正式創刊,為16開本、24頁、定價0.12元,面向全國發行。鄧子恢在發刊詞中指出,《農村工作通訊》的任務“就是幫助各級領導同志集中、傳播群眾所創造出來的先進經驗,以便推動合作事業的前進。”開始《農村工作通訊》由農工部互助合作處(處長李友九,后任農業部副部長)負責編輯,1957年秋,農工部成立《通訊》編輯室,成為農工部的一個獨立部門,編輯工作先后由農工部常務副部長廖魯言、副部長陳正人分管。1962年9月,中央農村工作部撤銷,《通訊》轉由國務院農林辦主辦;1964年4月,因編輯人員下農村搞“四清”而休刊。
從創刊到休刊,《農村工作通訊》歷時8年。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記者們用辛勤與汗水記錄下了時代的脈動。
毛主席曾囑咐每期刊物都要送他閱讀。社論《做好合作社的秋收分配工作》、記者采寫的反映河北省遵化縣王國藩辦“窮棒子社”的通訊報道、編發的山東省陽谷縣“一個社要養兩萬頭豬”的稿件,得到了毛主席親筆批示,足見《農村工作通訊》對于農業農村政策導向的影響。
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農村的政策文件、中央領導有關農村工作的講話,諸多是獨家首發于《農村工作通訊》,同時注重約請處于工作一線的省委書記撰寫文章。如:1956年8月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領導和組織建設的指示》,1958年第6期刊發的中共八屆二中全會《關于1956年~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決議》,以及劉少奇、譚震林對《綱要》所作的報告和說明,對各級農村干部都具有極強的政策性和指導性幫助。
“50、60年代信息傳播途徑少,到《農村工作通訊》中聆聽黨中央的聲音,求解工作中的難題,去學習各地先進的工作經驗,成了我們的工作習慣和指南。”回憶起過去,一些老同志至今滿懷深情。
既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村工作指示、部署和全國農村工作焦點話題的深度闡釋,又有在全國農業合作化中涌現出的先進經驗。很快,《農村工作通訊》便成為中央領導重視、全國農村干部離不開的一份指導工作的權威性刊物。
開啟新程
農村改革初期復刊
1966年5、6月,搞“四清”的編輯人員返京著手《農村工作通訊》復刊時,“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揭開,復刊之事已無法進行。
直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復刊迎來了新曙光。1979年初,國家農委成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任重兼任主任。2月27日,農委第一副主任張平化召集農口各單位有關負責人座談宣傳工作,曾任《農村工作通訊》編輯室副主任的陳平,在會上匯報了“文革”前《農村工作通訊》的創刊和工作情況,以及廣大農村干部希望復刊的迫切要求。張平化當即表態:為推進中國農村改革,《農村工作通訊》要復刊,并要求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李友九牽頭作籌備工作。同年3月13日,復刊方案經農業部部長霍士廉簽發上報國家農委。3月29日,國家農委批復農業部:“經報華國鋒同志審定,農委批準《農村工作通訊》復刊。請按所提方案,抓緊籌備,加強領導,認真辦好。”
1979年6月,根據復刊方案,農業部《農村工作通訊》編刊室正式成立,并響亮地提出復刊的任務和辦刊方針:“宣傳黨對加快農業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針、政策,介紹有關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交流全國農業生產建設、科學種田、發展社隊企業、經營管理和政治工作的經驗,并組織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要使《農村工作通訊》成為廣大農村干部聯系實際、學習政策、交流經驗、研究工作的活躍園地。”
1979年10月,《農村工作通訊》正式復刊。僅1980年-1981年兩年,《農村工作通訊》就先后發表了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中央書記處書記陳丕顯的文章;刊登了霍士廉、杜潤生、何康、王觀瀾、李友九等11位中央農口領導和許家屯、李爾重、楊汝岱、習仲勛、江渭清、譚啟龍等12位省級領導的文章;編采刊發了10多篇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稿件。對此,有的領導干部風趣地稱《農村工作通訊》是黨在農村的《紅旗》。
繼往開來,生逢其時。伴隨著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突飛猛進,《農村工作通訊》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復刊后的《農村工作通訊》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從第一期發行5萬余份,到1980年6月發行量上升到21.5萬份。同年,在《農村工作通訊》編刊室的基礎上,正式組建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社,為農業部直屬的正局級事業單位。
政策性、指導性、權威性的辦刊宗旨(簡稱“三性”)既是《農村工作通訊》的特色、內涵和功能,又符合廣大讀者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面對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每天都在探索、創造的新形勢,《農村工作通訊》自覺地承擔起為農村經濟改革提供咨詢服務的歷史使命,鮮明地確立了為農村經濟改革服務、為廣大農村干部服務的辦刊思想,努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刊質量。《通訊》也因此成為當時不少農村干部挎包里的常物,下鄉時走到哪里帶到哪里,用刊物上登載的中央文件精神處理和調解現實矛盾與問題,當年的拳頭欄目“政策問答”至今還為許多讀者所稱道。
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刊物提高“問題意識”,不僅在深度報道方面有了新的開掘,還以加強權威性、擴大信息量、增強可讀性為重點,從內容的深化到封面版式的改進,都有了新的進步,得到了讀者的肯定。
1982年1月1日,中央發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農村工作“一號文件”,《農村工作通訊》當年第5期用22個活頁刊發了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的通知》三個中央文件,并用言論、政策問答、解讀等形式進行宣傳。之后,原文刊發和解讀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成了刊物的慣例,有不少農村干部多年來通過這本刊物來向農民群眾宣傳黨的農村政策。
1983年第8期發表社論《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制》,旗幟鮮明地支持農村改革。8月5日,該社論被《人民日報》同年摘發, 《經濟日報》一版全文轉載,有力地促進了全國各地農村改革。
在農村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1987年,《農村工作通訊》出版了《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增刊。許多農村干部來信來電反映,這期增刊對他們深刻了解農村改革的政策與走向有很大幫助,一些地方甚至將其作為培訓基層干部的教材。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刊物就有多少厚重。圍繞“三性”辦刊宗旨,《農村工作通訊》記者深入農村生產建設的第一線調研,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好文章層出不窮。
針對一些地方各部門都向農民伸手,致使農民負擔加重的傾向,1990年的編輯部文章《論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1993年評論員文章《必須保護農業》、1994年通訊《又見齊魯起新潮——山東農業產業化發展紀實》,這些作品均獲全國農業好新聞特別獎;還有《農業仍需打硬仗》、《涌動的“民工潮”》、《逼上“梁山”》、《東臺之路》等由記者采寫的一線報道,不僅被評為全國農業好新聞優秀獎,還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共鳴。
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一篇篇作品和雜志,不僅受到廣大讀者的贊揚,還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1986年8月22日,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社在京舉辦了紀念創刊30周年座談會,時任中宣部部長朱厚澤、原國家農委副主任張平化、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農牧漁業部部長何康等領導到會講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和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陳俊生為大會發來賀信。
去年,德高望重的杜潤生逝世,我們專門追憶了他老人家對《農村工作通訊》的情懷。他不僅是《農村工作通訊》創刊時期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復刊時期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他多次出席雜志社的會議并講話,多次到雜志社看望全社員工并鼓勵大家辦好刊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專門委派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吳象同志指導并參與辦刊。
1993年9月,中國期刊發展成就博覽會在京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和國務委員陳俊生分別為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社題詞。溫家寶的題詞是“辦好農村期刊,為廣大農民服務”;陳俊生的題詞是“農村期刊要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服務,祝農村工作通訊雜志興旺發達”。1996年,在《農村工作通訊》創刊40周年之際,國家領導人溫家寶、姜春云、陳俊生分別題詞。溫家寶的題詞為“宣傳政策、交流經驗、促進工作,加強服務”,姜春云的題詞為“辦好農村工作通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陳俊生的題詞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握時代脈搏辦出期刊特色”。
堅持特色
打造中國“三農”期刊第一品牌
“辦一流的刊物,建一流的隊伍,創一流的服務,樹一流的品牌。”是雜志社全體辦刊人共同的追求。
回眸過去,我們清晰地看到雜志社事業發展的腳印:1984年,在保持主刊《農村工作通訊》的同時,一本面向廣大農民朋友的讀物——《農民文摘》正式創刊出版;1993年,《中國農村》雜志創刊出版;1994年,農村工作通訊雜志社更名為中國農村雜志社;2000年,《農產品市場周刊》創刊;之后,《農村經營管理》、《農村財務會計》歸入我社旗下,還創辦了《美好生活》、《中國村莊》和《農業部公報》等刊物。
特色是刊物的靈魂所在。進入新世紀后,中國農村雜志社在農業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農村工作通訊》的辦刊特色和讀者定位不動搖,堅持思想性、理論性、政策性、權威性和可讀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時代主旋律,立足于服務“三農”,推動“三農”工作,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傳播“三農”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和農業農村工作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多次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農業部的高度贊賞,受到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
獎杯是口碑的見證。《農村工作通訊》先后榮獲兩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后,2001年被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2005年再度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2015年榮獲“全國百強社科期刊”。雜志社2008年獲得首屆中國政府出版獎。
為順應時代發展與讀者需求,在2007年試刊的基礎上,2008年,《農村工作通訊》正式由月刊改為半月刊,在提高出版周期和增加刊載容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半月刊對新聞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村工作通訊》更加注重深度策劃,在編刊上著力做到“期期有亮點”。
作為農村改革與發展的見證者,當我們翻開自2000年以來每一期每一頁文字的時候,我們便會滿懷深情地想起當時策劃、組稿、采訪的一幕幕。
力透紙背的評論,始終站在引領“三農”輿論導向的前沿。2000年的《新階段、新戰略、新方法》、2003年的《直補直說》、2008年的《農村宅基地之“困”》、2011年的《創建糧食經濟學》、2012年的《再推一個“三化同步”》、2015年的《保持戰略定力,抓好明年糧食生產》等獨家評論文章,把脈農業時勢,解讀熱點問題,觀點深刻、文風犀利。
重要領導、重要機構的重頭文章,形成了每期刊物的思想精髓。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來,堅持在第一時間刊發中央領導同志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文章和言論,及時刊發農業主管部門領導及“三農”領域著名專家的言論和文章。2015年刊發的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和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關于怎樣做好農村調查的文章,堪稱調查話題的精品力作;2015年、2016年邀請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起草人員對一號文件進行獨家系列解讀,贏得讀者普遍好評;2014年編輯部開設“三農記憶”欄目,段應碧口述——“我所親歷的農村變革”成為年度新聞亮點,段老娓娓道來,以情節重現事件發生時的情景,受到讀者稱贊。
基層典型人物報道,彰顯了榜樣的力量。從“最美基層干部”到“尋找最美農技員”,再到“走近十佳農民”,我們不斷創新人物報道的手法,記者用眼、用心去捕捉細節,讓人物有血有肉,鮮活可讀。
追尋“三農”熱點難點,講述精彩故事。2010年,聚焦“戶改新政”,為推動“戶改”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2011年,我們的記者第一次體面地佩戴兩會記者證采訪全國兩會,給讀者奉上了豐盛的“三農”熱點話題大餐;2013年3月份,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去世,記者第一時間趕赴華西村,通過立體式的報道,讓人們記住了“永遠的吳仁寶”;2015年,刊物主動拓展報道視野,聚焦農企登陸新三板、“互聯網+現代農業”等,為農業農村工作提供了更多參考維度。
每一篇報道沉淀的是編輯記者的心血,每一期雜志凝聚的是一個編刊團隊的智慧。矢志不渝的追求,與時俱進的品格,《農村工作通訊》正如期刊界的一棵“常青樹”,從形式到內容定位準確、風格獨特,成為我國“三農”領域的精品期刊、權威期刊。
繼往開來
植根沃土再寫華章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60年如一日,繼往開來,《農村工作通訊》堅持“解讀政策、交流經驗、探討問題、推進工作”的辦刊理念,堅持為中心工作服務,堅持“三貼近”原則,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提高刊物核心競爭力,融權威性、新聞性、思想性、實用性于一體,在如林期刊中獨樹一幟,被廣大農村干部稱為“三農領域的黨刊”,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歷史在我們的筆端書寫,歲月在我們的腳下延伸。
篳路藍縷,披肝瀝膽,我們不會忘記,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農村雜志社的辦刊人,他們奮斗的足跡那樣遙遠又這樣親近。撫今追昔,不斷傳遞的接力棒,彰顯的是執著的堅守和不懈的探索與追求。
真切關懷,悉心指導,回首新世紀以來的崢嶸歷程,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對我們寄予厚望和鼓勵的上級領導。2002年2月,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到我社考察指導工作并慰問全體員工;2011年1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到我社調研指導辦刊工作,他希望刊物保持優良傳統,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在“三農”宣傳戰線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危朝安、余欣榮等領導也在不同的時間親臨我社,大力支持雜志社的事業發展。
熱切期盼,真心相伴,我們不會忘懷廣大讀者的支持與厚愛。許多讀者朋友在來信中親切地稱《農村工作通訊》為農村干部的“好參謀”、“好助手”,我們每每逐字逐句捧讀這些來信時,心情總是激動不已。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原廳長張明沛說:“《農村工作通訊》是我立志為農的啟蒙之書,是農村工作的智慧之源。”讀者的真誠和期望,深深地感染、鼓舞著我們,使我們深感《農村工作通訊》肩負的神圣職責與使命。讀者朋友的信任,是我們辦好刊物的力量源泉。
從1956年5月創刊號至今,《農村工作通訊》已出刊678期,經過幾代辦刊人的精心培育和中國農村改革的風雨洗禮,我社已成長為名副其實的“三農”期刊“國家隊”。目前擁有8本期刊資源,在新媒體建設上,還成功實現了中國農村網改版上線、“微觀三農”微信公眾號和“三農頭條”APP的運行,實現了網刊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相輝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見證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60年,那一篇篇譜寫在大地上的文字會成為歷史的記憶。帶著一路走來的自信與豪邁,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我們將秉承光榮歷史,用自己的雙手去描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