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 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扶貧開發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莫廣剛 字號:【

西藏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解決,任務十分艱巨。為此,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表示,要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解決貧困群眾脫貧問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任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造大扶貧格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西藏自治區黨委農工辦牽頭組成5個調研組分赴全區7個地市,組織開展了自治區創新扶貧開發機制調研。按照安排,筆者參與了由自治區發改委、民政廳、統計局、農牧廳相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在拉薩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通過實地查看扶貧項目、走訪貧困戶、與基層干部座談、查閱資料等,感到拉薩市扶貧工作有特色、有亮點,成效顯著,有許多做法和經驗在當前脫貧攻堅戰中可借鑒、可推廣。

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在拉薩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的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推進、方法多樣、措施得力、管理規范、成效顯著,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貧困人口占全市農牧區總人口比例由2010年的29.55%下降為9.69%,年均下降43.67%。

一是扶貧對象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拉薩市把扶貧工作著力點放在拓展收入來源上,促進扶貧對象收入來源多樣化,由以農牧業生產經營為主向勞務收入、運輸業、服務業、采集業、加工業等拓展,最低的月收入也有近千元,高的有上萬元甚至更多。如林周縣邊交林鄉章嘎村貧困戶羅布次仁家的姊妹倆,承包專項扶貧項目設施農業3棟大棚種植蔬菜,實現年純收入近2萬元。

二是貧困地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得到一定改善。拉薩市把扶貧項目重點放在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上,高標準農田、蓄水池、牲畜暖棚圈、鄉村道路等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如尼木縣在2013年利用扶貧項目新建4條水渠、2座水池和2座通組小橋,直接解決了全縣一萬多畝耕地、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的灌溉問題和農牧民出行問題;該縣東嘎村利用扶貧項目將低產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畝均增產100斤以上,年可增產糧食10萬斤以上,對貧困戶增產增收有顯著作用;林周縣卡孜鄉白朗村的水塘扶貧建設項目,既解決了白朗村人畜飲水問題,也解決了該村8000畝耕地、草場灌溉問題。

三是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拉薩市制定出臺了《拉薩市產業扶貧規劃》,“十二五”時期共實施農業產業化扶貧項目42個,其中種養項目20個、農產品加工項目22個。通過各類扶貧項目的實施,拉薩市的第一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凈土健康產業的實施帶動了第一產業快速發展,且種養結構逐步趨于合理;二三產業得到加強,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逐步興起,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也拓寬了貧困人口的就業渠道,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主要特點和做法

“十二五”以來,拉薩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全面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有利時機,以高寒牧區、農牧結合區、地方病區、城郊失地區等“四大區域”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大膽創新,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扶貧開發工作路徑和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工作做法。

一是對扶貧開發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市、區縣、鄉鎮三級政府對扶貧工作認識到位,都成立了由黨委或政府一把手牽頭、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市、區縣都編制了扶貧開發工作規劃或產業扶持發展規劃,指導扶貧工作科學發展。

二是充分發揮和調動貧困對象的主觀能動性。貧困對象是扶貧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他們主動參與扶貧項目的建設與管理,從被動脫貧變為主動脫貧,逐漸增長見識、提升技能,練就自我發展本領,扶貧工作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墨竹工卡縣實施的扶貧項目都由縣扶貧辦會同鄉鎮、村組干部對擬申報項目進行調研,并征求受益貧困戶的意見,得到貧困戶認可并出具自籌資金或投勞承諾書后,才進行申報、立項,確保受益貧困對象成為扶貧項目實施的主人和受益者。

三是探索形成多種行之有效的扶貧方式方法。拉薩市各區縣結合實際,科學劃分致貧類型和脫貧途徑,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扶貧。到戶扶貧,即把扶貧項目精準到貧困戶、扶貧對象,如尼木縣到戶扶貧項目占全縣貧困戶的12.4%;墨竹工卡縣到戶扶貧項目37個,2011-2013年3年內總共投資2200多萬元。定點幫扶,即組織機關事業單位開展一對一幫扶、領導包戶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如林周縣組織實施了單位包扶貧困村、黨員干部包扶貧困戶的“兩包”戰略,進行重點幫扶。產業扶貧,即堅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依托各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進各地特色產業發展。如墨竹工卡縣落實產業扶貧項目涉及加工廠14個、便民超市4個、水磨坊6個、磚廠2個、摩托車維修店1個、洗車場1個,以及苗圃基地200畝。整體推進,即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采取整鄉或整村實施項目,使扶貧項目覆蓋絕大部分扶貧對象。拉薩市面對貧困程度比較高的19個鄉,落實國家扶貧投資6362萬元,實施了112個扶貧項目,項目直接受益群眾達到2350戶18215人。

四是嚴格扶貧項目管理。拉薩市各區縣都制定了扶貧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嚴格規范管理;對扶貧資金實行專賬專戶、專款專用,嚴禁擠占和挪用扶貧資金。在扶貧項目啟動論證時,讓扶貧對象參與項目的研究論證,保證扶貧對象對扶貧項目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扶貧項目實施中,項目涉及的鄉鎮政府與村委會、村委會與扶貧對象層層簽訂協議,增強各方實施好項目的責任感。如墨竹工卡縣在簽訂養殖扶貧項目協議時,規定若貧困戶私自出售或屠宰牲畜,將收回同等扶持資金,并在以后取消所有扶貧項目的扶持。

五是對扶貧項目進行多種運營方式探索。拉薩市對扶貧項目根據不同扶貧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組織實施,并探索實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在林周縣春堆鄉卡東村建設便民超市,由扶貧對象經營,商店收益覆蓋全村貧困戶;在林周縣城區建設扶貧商品房,面向社會出租招商,出租收益分配給全縣扶貧對象;在拉薩市城關區娘熱鄉建設扶貧洗車場,安排9名扶貧對象就業,洗車場收益分紅給全村43戶貧困戶;用扶貧資金設立扶貧互助基金,實行扶貧資金由政府無償投入、扶貧對象有償使用、到期返還的運作方式,建立了扶貧資金滾動發展的良性機制。

六是注重抓基礎抓根本。實施低產田改造、人畜飲水水塘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貧困地區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開展技能培訓,組織扶貧對象學習汽車駕駛、摩托車修理、中式面點制作等實用技術,使其掌握就業創業技能,這些都是推進貧困地區或扶貧對象脫貧的基礎,是增強貧困對象“造血”功能的舉措,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他們落后的面貌。

七是推進產業大發展促進扶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要靠內生動力,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有了產業,發展才具有持續性,才具有自身“造血”功能。拉薩市依托各區縣資源優勢,利用扶貧項目因地制宜推進各地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貧困對象增收致富。如扶持純牧業縣當雄縣發展牦牛養殖業,推進有民族傳統手工藝之鄉之稱的尼木縣發展藏紙藏香制作,指導距離拉薩市區比較近的林周縣發展設施農業(蔬菜栽培)、墨竹工卡縣發展藏雞養殖業等,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大發展,推進了扶貧開發事業快速進步。

八是通過項目實施推進開發式扶貧。拉薩市各區縣扶貧資金大多以項目為載體,安排在貧困地區或針對扶貧對象進行組織實施,既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也增強了貧困地區或扶貧對象“造血”功能的增強,變傳統“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并將逐步形成開發式扶貧新機制。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村貧困戶巴桑羅布參加了面點加工制作技術培訓后,在鄉政府所在地開設饅頭店,日營業收入600多元,年純收入達到1.5萬元;尼木縣利用扶貧開發項目建設民族手工藝園,其中藏紙廠通過師傅帶徒弟形式,3名貧困對象掌握了造紙技術,年收入達到1.2萬元。

思考和探索

西藏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直接關系到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因此必須站在與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深刻認識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西藏全區各有關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大膽探索,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新機制,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西藏全區農村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

一是要牢牢把握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整鄉或整村推進作為扶貧攻堅的主要措施,在西藏扶貧工作中確實發揮了應有作用,收到了較好效果。但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出現了資金規模小、扶貧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因此要不斷完善整鄉或整村推進機制,把整體推進與精準到戶結合,既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又要突出重點,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整體推進應側重于改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扶持壯大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精準到戶應側重于提高扶貧對象技術技能水平、提升創業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把“輸血”和“造血”有機結合起來。傳統“輸血”式扶貧必不可少,無論是基礎設施條件改善,還是特色產業開發,都需要政府采取“輸血”方式進行強有力的支持,但扶貧開發絕不能把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放到第二位,應充分調動扶貧對象的主動性、能動性,要著力提高他們自我發展的能力和“造血”功能,這是徹底解決貧困的根基。

三是不斷開拓資金籌措渠道。扶貧開發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而是全社會的責任。各級政府應采取多種方式,營造良好環境,廣泛吸引包括資金、技術等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四是要充分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西藏各區縣、鄉鎮、村組要分析自身所處地理位置、所擁有的特色資源,努力挖掘自身潛力,通過發揮自身優勢促進扶貧開發。如松贊干布出生地等旅游資源、尼木縣的“尼木三絕”民族手工藝等歷史文化資源,都是可以進行挖掘和發揮的資源優勢。

五是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模式。隨著扶貧形勢和任務的不斷變化,應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扶貧開發工作新模式。如建立社會扶貧信息網絡平臺,搭建扶貧各方溝通聯系的平臺;探索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扶貧開發的“大扶貧”新模式;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支持和技能培訓等扶貧方式,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探索扶貧項目科學運作方式,促進項目產生更好效益,讓扶貧對象得到更大收益。

六是積極培育和推廣工作品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培育行得通、能管用、效果好的扶貧方式,并逐步打造形成工作品牌予以推廣,以更快更好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如墨竹工卡縣的互助資金協會,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發展資金問題,也增強了貧困戶履約意識、償還貸款能力,實施效果好,應把覆蓋面逐步擴大;尼木縣把“尼木三絕”民族手工藝做強做大,不僅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又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一舉兩得。

七是要注重資金監管。扶貧項目點多、資金量不大,特別是扶貧項目與其他項目整合實施的項目,以及多元化運營的扶貧項目,都有可能形成監管空白地帶,出現監管漏洞。因此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扶貧資金的跟蹤管理。如建立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制度;創新資金合理使用、目標績效監管機制,更加注重項目中后期管理特別是效果的跟蹤評價;建立扶貧資金使用、項目收益分配公示制度,確保扶貧對象真正得到扶貧項目的收益。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農牧廳)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