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三訪山東瑣憶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李煒 字號:【

60年見證我國“三農”發展,《農村工作通訊》之所以長青不老,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辦刊人的默默付出和執著追求。

望著書櫥里一套套年份清晰的合訂本,無需打開便能準確地說出某年某月自己的所編所寫,反映的是每一位編輯記者的職業情愫。

從1987年至今,我與《農村工作通訊》相依、相伴、相守近30年,從新兵到老兵,職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年輕時候的“三訪山東”,為上世紀90年代初期山東農村改革大潮采擷了幾朵浪花,也成為我“三農”新聞作品中十分珍視的“老三篇”。

上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農村工作通訊》編刊工作是“三室一體”,即總編室、一編室、二編室,我是在工作一年后的1988年進入總編室的,與當時的主任孫鴻志、副主任張德修、美編劉曉東同室共事,作為小編,我的日常工作忙碌而充實。那個時候老、中、青三代高度融合,《農村工作通訊》佳作力作層出不窮,每當我細嚼同事們的大作時,總是期盼自己能早一日寫出像他們一樣的新聞作品。

也許領導早已看出我躍躍欲試的心理,下鄉采訪重大題材的機緣隨即而至。1991年2月,由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村經濟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山東舉行,山東經驗一時成為“三農”輿論的焦點。特色“地方戲”、部門“大合唱”、“龍頭”帶產業……為深度探尋“山東老大哥”的改革亮點,這年春天,我隨張德修主任踏上了山東這片熱土。

這是我第一次赴山東“取經”,我們把采訪的鏡頭聚焦在濰坊市下轄的諸城市。1988年,諸城市就曾以“商品經濟大合唱”走紅全國。當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冷熱不定時,諸城市的糧食總產以每年1億公斤的速度遞增;當豐收后不少地方為“賣難”而愁眉不展時,諸城市戶均近5噸農副產品賣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好價錢;當不少地方為剩余勞力無出路而絞盡腦汁之際,諸城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就地吸納10多萬人。諸城的秘訣何在?很簡單,跳出小農業,走貿工農一體化之路。

對于貿工農產業鏈一體化,人們喜歡形象地稱之為“龍”。采訪中,我們注意到,諸城是恐龍的故鄉,1967年,改天換地的鐵鎬在這里掘出了距今1億年之久的世界最大恐龍化石。也許正因為這種靈性,諸城才會重塑“龍”的脊梁,使800多條貿工農一體化之“龍”翩然起飛。

如何把800多條“龍”寫得活靈活現?我們看企業、跑部門,走鄉村、訪領導,將密密麻麻一大本的采訪素材反復梳理,圍繞“龍”字做文章,寫成《“蛟龍”八百起諸城》的長篇通訊,每個小標題都與“龍”字息息相關:外貿公司放飛第一條“龍”;農業部門昂起“龍頭”擺活“龍尾”;鄉村“龍卷風”;龍門陣前“舞龍人”。該篇報道刊發于1991年第6期頭條位置,同期配發了評論《縣鄉也要生產流通一起抓》。一石激起千層浪,以此為開端,“公司﹢農戶”、“龍頭”帶“龍尾”的說法成為各地農村工作的高頻詞匯。

1992年,各地農村一方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一方面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在奔小康路上,山區落后地區怎樣迎頭趕上?亟需典型引路?!掇r村工作通訊》把眼光再次投向了山東,頂著七月的驕陽,我踏上了二赴山東“取經”的旅程。

棗莊市山亭區坐落于沂蒙山區西南麓,原本是一個長期靠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42萬父老鄉親蟄居于5000多座大小山頭之間,2/3的山民處于赤貧狀態。誰能料想,這個落后的山區竟然創造了奇跡,僅用三五年的時間就擺脫貧困,實現了“跳躍式發展”。

梯度發展本身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走進山亭,讓我首先感到的是沂蒙山區與膠東平原自然與經濟的巨大落差。“本來貧困落后,缺資金、少技術,你還要高起點起跳,豈非‘坐著飛機吹喇叭’,好高騖遠?”然而,我的疑問在十多天的深入采訪后,問號最終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驚嘆號。讓我驚嘆不已的是,山亭人善于借助撐桿、調高目標,所以跳得更高。在這篇名為《山區之光》的紀實報道中,我用了3個加號,將山亭區的“撐桿跳”作了形象而生動的注解:起跳板是“班子﹢精神”;撐桿是“科技﹢開放”;后勁是“規模﹢市場”。同期撰寫了評論文章《山亭:告訴人們什么?》,給山區落后地區的超常規發展啟迪了思路(《農村工作通訊》1992年第9期)。

第三次赴山東“取經”是1994年2月。農村改革進入第16個年頭,山東把發展農業產業化寫進了1994年的1號文件,提出了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的目標與構想。莫非這是“山東經驗”一次理論與實踐上的新跨越?我和同事楊春華兵分兩路,循著“農業產業化”的這股清新之風,在齊魯大地感受這股涌動的新潮。

我與副總編沈鎮昭在淄博采訪時,偶遇下鄉調研的山東省副省長王建功,他開門見山地指出:“農業和農民走向市場的主要障礙在于城鄉條塊分割、產供銷脫節,搞產業化就是要在這個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為。”他把尊重農民群眾的發明創造形象地比喻為“摘桃子”,山東農業產業化這個“桃”,最早含苞孕果于諸城,緊接著在濰坊市“墻內開花”,1993年5月在濰坊市有了“正式戶口”。

從諸城、壽光到龍口、萊陽,從海陽、平度到桓臺、定陶,我們所到之處,一個最大的感受便是以“龍型產業”為特征的農業產業化呈星火燎原之勢:像抓工業一樣抓農業,農工商科貿共鑄“連心鎖”,“龍頭”領著農戶走,市場領著“龍頭”走,田頭連碼頭,國標進農戶,誰有本事誰牽頭,誰當“龍頭”支持誰……新理念、新舉措帶來了山東農業的新飛躍。1994年第3期,《農村工作通訊》全面深刻地報道了山東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探索,成為中央媒體第一家深度報道農業產業化的重頭新聞?!队忠婟R魯起新潮——山東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紀實》一文榮獲1993-1994年全國農業好新聞特別獎。

三訪山東,不僅鍛煉了我作為一位年輕編輯記者的采訪與寫作能力,也讓我對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村工作有了切身的認知。較長時期跟蹤一個地區,多次采訪調研,不失為辦刊的一個好法子。多年后,當我在擔任《農村工作通訊》主編期間,我分階段地策劃和組織了“三訪福建”、“三訪浙江”活動,許多年輕的編輯記者得到了我當年一樣的歷練。

追憶過去是為了昭示未來。農村改革永無停步之時,火熱的“三農”實踐,是每一位《農村工作通訊》編輯記者生生不息的大課堂,只有把每一篇報道的根須插進廣袤的沃野,才會從一行行文字中體味到泥土的芬芳。

(作者系本社總編室主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