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農村工作通訊》雜志創刊之初,我的母親杜茵就是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她是1955年隨我父親郝盛琦從上海調到北京中央農村工作部二處(互助合作處)工作的。母親學的是財會,原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下屬的區辦事處搞過人事,當過副科長。她被抽調到編輯科,剛開始搞財務,管發稿費,熟悉了一段就開始選稿子、看稿子,主要做起了編輯工作。
母親回憶說,《農村工作通訊》創刊初期,歸農村工作部二處編輯科負責編輯,在原農村工作部(現在的復興路61號院)的辦公大樓里有兩間辦公室。科長負責具體的編輯業務,二處的處長對《農村工作通訊》負有領導責任。李友九、霍泛、李林樸、陳平都負責過《農村工作通訊》的編輯工作。大約過了一年多,編輯科升格為《農村工作通訊》編輯室,成為中央農村工作部下屬的一個獨立單位。郝中士擔任編輯室主任。先后和母親一起工作的同事有:柯克明、汪竟華、楊曾咸、張家騏、王隆都、蘇平、孟慶楷、張漪珊、劉顯謙、劉咨周等。當時他們大都住在農村工作部的大院里,是我小時候見面必稱叔叔阿姨的長輩們。他們的子女有的是我兒時的小伙伴兒。我家姐弟五人,我排行老三。弟弟最小,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兒,叔叔阿姨們都認識。我們四姐妹年齡接近,經常讓人分不清。在院里見到這些長輩,最常聽到的問話是:“你是杜茵家的老幾呀?”60年過去了,如今許多人已經不在了,但他們和藹可親的面容仍然留在我的記憶里,無法忘卻。他們中的許多人既是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革命老戰士,又是中國農村雜志社的開拓者、奠基人,有些還成為復刊后的領導成員,繼續為雜志社奉獻了余生。后人應當永遠銘記他們!
母親在《農村工作通訊》編輯室工作了大約近10年。1965年初,編輯室的工作人員分別參加工作隊,奔赴各地搞“四清”,《農村工作通訊》休刊了。一年之后,參加“四清”的同志陸續返京,《農村工作通訊》準備復刊。當時負責這本雜志的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已經開始調任干部。在此期間,母親在農林政治部獨自編輯《政治工作通訊》。但沒出幾期,“文革”開始了,《農村工作通訊》復刊徹底擱淺。父親挨整,母親受到牽連,也跟著挨整,后來被下放,從而離開了《農村工作通訊》。我那時還小,對母親的工作情況幾乎一無所知,只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到她做什么事都認真嚴謹,文字基礎扎實,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直到現在還堅持讀報紙看新聞,時不時地可以從中挑出點兒錯別字。現在回想起來,這與她在《農村工作通訊》近10年編輯工作的經歷不無關系。
20多年后,《農村工作通訊》這份情緣延續到了我的身上。1992年初,我進入《農村工作通訊》編輯部工作。當時的社長是白富才,總編輯是周鴻飛。初進雜志社,一股暖流撲面而來:那時雜志社早已是廳局級單位,但上下級之間或同事之間不稱職務,無論是做什么工作,都是“老X”、“小X”這樣的稱呼,年齡相當的大都不稱姓而直呼其名,讓人倍感親切。復刊重返雜志社的陳平、柯克明、汪竟華、楊曾咸、張家琪和秦宇奇等老同志都已離(退)休,大都仍住在61號院里。只有劉顯謙還在做審讀,為《農村工作通訊》繼續發揮余熱。我去看望或者見到這些過去熟悉的叔叔阿姨,首先回答“是杜茵家老幾”的問話時,一種久違的親近感油然而生。
我在原單位一直做文字編輯,有中級職稱,曾下過鄉、插過隊,對《農村工作通訊》這本雜志的采寫、編輯工作很快就適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由與人合作到獨立成篇,又到帶著年輕同志一同下去采寫稿件;由編輯幾篇文章幾個專欄到統審全本雜志;鋼筆字越寫越少,鍵盤越敲越熟練……編輯采寫水平日漸嫻熟,對農村工作的觀察視角逐步開闊,統籌策劃能力也不斷提升。這些年里,我有多篇文章分別獲得全國農業好新聞獎或首都女記協好新聞獎。專業職稱由中級晉升為副高、正高。我深知,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都離不開《農村工作通訊》15年的培養和鍛煉。
我到《農村工作通訊》編輯部工作后,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研究的父親對這本雜志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一見到我,就要問“通訊辦得怎樣?”、“現在又宣傳什么了?”時不時地向我提起華西村、南街村,叮嚀說《通訊》應當多宣傳這樣的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我是2007年5月退休。之后,經常回父母那兒看看。父親照例是有關《通訊》的話題;母親常常問起過去的老同事,關心他們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一次和他們聊起退休后的工資待遇,我問母親:“1955年,你調到中央農村工作部前就是副科長了,怎么直到退休工資才是副處級?”母親笑了,說:“還不是因為你爸爸。我調北京前的工作單位在基層,工資級別低。農村工作部人事處曾找到你爸爸說要給我調一級。你爸爸當時在二處,跟我也沒商量就說,算了吧,以后再說。后來多少年也沒調。不過,按照國家對離休干部的政策,現在我的醫療待遇可是局級呢!”聽到母親像講故事般得如此淡然,我不由得對父母親肅然起敬!我終于理解不問家事的父親為什么對《通訊》情有獨鐘。個人利益看得淡,而人民利益、國家利益始終裝在心中!如今,父母親年事已高,出行不方便了,但他們還時常關注《農村工作通訊》,關注農村,關注農民,關注農業。這就是老一代共產黨人對農村和農民割舍不斷的情懷!也是我家兩代人對《農村工作通訊》難以磨滅的情緣!
如今,《農村工作通訊》已走過60年風雨路,我們與她的這份情緣還在延續……兩代老職工熱切地期待《農村工作通訊》在新的歷史時期,堅守辦刊宗旨,再接再厲,更好地發揮媒體積極的導向功能,為農村服務,為農民吶喊,為農業歌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系中國農村雜志社退休干部、《農村工作通訊》編輯部原副主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