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通訊》走到今天這樣一個時間節點:這是與您見面的678期,是這份雜志迎來60華誕的時刻,也是毛澤東同志提議并題寫“農村工作通訊”刊名60周年紀念的日子。
1956年5月,經毛澤東提議,由當時的中央農村工作部創辦了《農村工作通訊》,用以指導全國農村工作,毛澤東親自題寫了刊名。
六十年一甲子,風雷激蕩一紙書。從那時出發,我們一路走來,風雨兼程,砥礪前行,記錄、見證并推動了中國農村的發展與變遷、當代農民的跨越與創富、共和國農業的成長與壯大。
回首60年,我們始終堅持為農村改革與發展服務,為廣大農村干部服務的辦刊宗旨,積極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突出政策性、指導性、權威性,為“三農”發展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撐,為推動農村改革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厚愛。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新的輿論格局中,我們與時俱進、勇立潮頭,履行“三農”媒體“國家隊”的職責,由最初的一本雜志發展成為八刊一網,傳播形態從紙介媒體到擁有移動客戶端APP——“三農頭條”及微信公眾號,陣容越來越壯大,影響力不斷增強。
回望60年,我們有不變的光榮與夢想、情懷與奉獻、責任與擔當。我們始終緊跟中國“三農”工作的進程,深耕“三農”沃土,服務“三農”工作全局,抒發“三農”情懷,為改革和發展鼓與呼。我們帶著對億萬農民的深厚情誼,堅持以農為本,“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堅持看農業用專業的眼光,看農村用全國的眼光,看農民用歷史的眼光,把握導向,創新理念,推進期刊辦精辦優,最大限度地發揮期刊對“三農”工作的推動作用。
60年里,我國“三農”工作發生了一系列生動、難忘的關乎國家的大事和百姓的“小事”,成為楔入我們一本本雜志里的記憶標本。我們不曾絲毫懈怠,精心捕捉、呈現了來自于“三農”發展的無數歡欣與鼓舞、傷痛與反思、呼吁與建言。在每一期的字里行間,但求無愧于心,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今天,在新的時間節點,我們重新出發。深化農村改革、決戰扶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沖刺已經開啟,能夠見證并推動“三農”事業的前行,既是榮耀,更是責任?;厥走^去,我們未因虛度而懊悔,面向未來,我們內心激蕩,信心滿懷。
我們將繼續不折不扣體現和履行作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并在實踐這一責任的過程中,展示我們自身始終如一的價值和獨一無二的辦刊特點。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強化政治意識、全局意識、引領意識、陣地意識、服務意識、基層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農民為中心,以改革為重點,傳播黨的“三農”政策,反映農民的心聲,凝聚“三農”專家學者的智慧,引領“三農”輿論。
我們將一如既往保持與農民同心、為農民立言的情懷,贊美他們胼手胝足、辛勤耕耘,牽掛他們冷暖疾苦、利益訴求,關注他們的幸福祈盼、夢想構筑;我們將更深入地投入“三農”改革發展火熱實踐的第一線,捕捉更多更鮮活的元素,多方面服務于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農民和基層干部信賴的朋友,成為讀者喜聞樂見、有用的品牌雜志。
我們將滿懷激情創新辦刊理念,勇于改革創新,講好“三農”故事,改進傳播方式和手段,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在媒體發展的新格局中,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續寫雜志的光榮與夢想。作為“三農”發展的瞭望者、記錄者,我們要腦中有政治,胸中有全局,心中有農民,腳下有題材,手下有水平。捍衛良知,理性建言,歷久彌新。
在今天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我們要感謝廣大的讀者及所有支持我們的朋友們,因為有你,我們一路相伴、守望相助;因為有你,我們多了一份責任擔當;因為有你,我們增添了前行的動力。
我們希望與你繼續同行,與千千萬萬心系“三農”、心懷責任的朋友一道,并肩攜手,共同進步,為中國的“三農”美好的明天,貢獻綿薄之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