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戰略是關乎我國改革發展與長期穩定繁榮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農業合作是我國農業實現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而由于玉米在全球糧食作物中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產出比重,以及其最為廣泛的地理氣候適應性,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應當成為我國在該區域開展農業合作發展的主要抓手。
“一帶一路”玉米產業發展現狀
在“一帶一路”區域,“一帶一路”玉米產業主要可以劃分為東南亞玉米產業帶、南亞玉米產業帶、西亞玉米產業帶、中亞玉米產業帶、北非玉米產業帶和歐洲玉米產業帶。
玉米種植。“一帶一路”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玉米總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1/5以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國家玉米的總種植面積為4222.53萬公頃,占世界玉米種植總面積的23.03%,總產量達到了22103.35萬噸,占世界玉米總產量的21.29%。
其中,歐洲、南亞和東南亞是一帶一路上主要的玉米產區,占“一帶一路”國家總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90%以上。歐洲是“一帶一路”地區最大的玉米產區,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一帶一路”地區的44.41%和58.55%,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為10.23%和12.47%;南亞和東南亞是“一帶一路”地區第二和第三大玉米產區,其種植面積分別占“一帶一路”地區的27.24%和22.75%,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6.27%和5.24%;歐洲、南亞和東南亞的玉米播種面積和玉米產量占“一帶一路”地區總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94.40%和92.96%。
玉米加工。“一帶一路”區域玉米加工生產了世界1/7以上的玉米油。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3年的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國家生產了41.45萬噸的玉米油,占世界玉米油總產量的14.51%。
其中,歐洲和西亞是主要的玉米油生產區。歐洲和西亞分別生產了30.98和8.13萬噸的玉米油,占世界玉米油總產量的10.85%和2.85%,占“一帶一路”國家玉米油總產量的74.74%和19.62%。此外,飼料加工是中亞地區玉米的主要用途。中亞地處荒漠、半荒漠地帶,草原面積廣闊,發展畜牧業生產具有良好條件,其生產玉米的絕大部分用于加工成飼料,供其畜牧業的發展。
玉米貿易。“一帶一路”區域國家玉米進口量和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玉米總進口量和總出口量的1/2和1/3以上。2013年,“一帶一路”國家玉米進口為6122.89萬噸,占世界玉米總進口量的50.97%,玉米出口量為4447.49萬噸,占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35.80%。
其中,歐洲是玉米的主要進口和出口地區,占世界的20%和30%以上。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歐洲對于玉米進口需求量最大,2013年的玉米進口量達到了2614.40萬噸,占世界玉米進口總量的21.76%,玉米出口量達到了3830.57萬噸,占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30.84%。
此外,北非是第二大玉米進口地區和重要的凈玉米進口區,占世界玉米進口總量的1/10以上。2013年北非進口了1232.36萬噸玉米,占世界玉米進口總量的10.26%,而出口的玉米只有4.14萬噸,占世界出口總量的0.03%,北非是世界重要的凈玉米進口區。
“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可以為世界糧食安全治理提供重要的食物保障。其一,玉米是世界糧食作物中總產與單產最高,貿易快速增長的糧食作物。玉米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糧食產品,又是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糧食產品。2014年全球玉米總產量為10.38億噸,占全球糧食總產量的41.01%。在目前世界作物高產紀錄中,玉米以1548.3公斤/畝高居榜首。近20年來,世界玉米貿易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1991年世界玉米貿易量為2799萬噸,而2014世界玉米貿易量為1.169億噸,為1991年玉米貿易量的4倍以上。
其二,玉米具有廣泛的氣候與地理適應性,也是“一帶一路”國家糧食作物中的重要組成。玉米是過去5個世紀里發展最快的作物。自哥倫布將其帶離美洲后,迅速在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得到廣泛種植,這一方面是由于玉米的適應性好,另一方面在于玉米產量高,品質好。迄今為止,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從北緯58°至南緯40°,從季風溫帶亞熱帶氣候到大陸溫帶干旱氣候,從黑土、草甸土到黃壤及紅壤等都可以種植玉米,而這一點條件是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
其三,玉米種植生產在“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收入與食物比重,其中玉米種植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最高能夠達到51%以上。而玉米高產和富含豐富營養物質的特性在減貧增收、饑餓人口治理等方面意義重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轉基因玉米種植的推廣,玉米對于減少全球饑餓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可以為“一帶一路”區域國民飲食結構升級與工業發展提供原料保障,間接促進經濟長期發展與國民減貧增收。玉米的多用途性在改善人們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意義重大:
其一,玉米作為家禽、家畜的優質飼料,對提高豬肉、牛乳等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作用顯著,可以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改善人們生活。上世紀中葉在發達國家玉米生產逐漸轉為以飼料生產為主要目的,而目前世界玉米產出的70%均被使用于飼料需求。
其二,玉米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被廣泛用于食品、醫藥、紡織等工業部門,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以玉米淀粉為最初原料的系列化工產品得到開發,使得玉米成為一種經濟作物,因此玉米被稱為“糧食-經濟-飼料”三元作物。在我國,玉米加工正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產品向發酵、精細化工等深加工產品過渡,并已形成淀粉及其衍生物、酒精、飼料、食品四大系列。
其三,除作為食物相關的工業原料外,玉米還是一種新型綠色能源原料。隨著不可再生的石油能源的緊張,2005年美國以立法的方式推動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汽車用乙醇,2007年美國擁有114個乙醇精煉廠,在建80個,玉米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能源作物。反之,世界糧食能源市場的發展,對于玉米的需求影響也呈現顯著。高德健等(2015)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短期,當年的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產量上漲1%,會引起下一年的我國玉米價格上漲0.4746%;從長期來看,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產量每上漲1%,會使我國玉米價格上漲0.3047%。
可以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玉米需求與資源承載壓力。我國玉米需求量不斷增長,對我國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一,玉米產量增長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提供了主要貢獻,促進“一帶一路”區域玉米合作發展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據國家統計局12月8日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而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玉米產量增長的貢獻。其二,在我國玉米產量不斷增長的基礎上,我國玉米貿易從2009年以來持續逆差,進口量不斷增長,國內外玉米價格價差不斷擴大,對于我國玉米產業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合作發展,對于緩解我國玉米需求的壓力,改善我國種植結構的效益與效率,以及促進我國農業生態治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的潛力
“一帶一路”區域有著廣泛且久遠的玉米種植歷史,然而由于“一帶一路”區域大多數國家均為次發達國家,因此玉米產業發展的平均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而我國具有玉米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領先優勢,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具有顯著的共贏需求與發展潛力。
資源優勢。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中國東北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美國中部大平原玉米帶)中的兩條,均處于“一帶一路”區域,這里是全球最適合玉米種植生長的地區。“一帶一路”國家一半以上處于大陸溫帶與海洋季風帶氣候,均非常適于種植玉米作物,而“一帶一路”大量適于耕種玉米的土地資源并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趙明正和朱思柱(2015)利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GAEZ數據庫資料進行了模擬估計,發現世界主要的潛在玉米出口國為阿根廷、巴西、美國、烏克蘭等17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屬于“一帶一路”國家(九個國家為:菲律賓、泰國、印度、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法國、德國和肯尼亞)。這些國家擁有的潛在耕地可用于玉米生產的面積有1.78億公頃,其外延式玉米生產潛力為6.44億噸。如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認為非洲和南美洲依靠外延式增長而世界其他地區依靠內涵式增長(以提高技術生產率與單產為主導的增長方式),“一帶一路”區域玉米潛在生產國未來玉米增產潛力為7.94億噸,為當今全球玉米貿易總量的六倍之多,為我國2014年玉米總產量(2.1567億噸)的近四倍。
單產水平。“一帶一路”區域大部分國家為次發達國家,農業育種耕種等技術相對落后,單產水平較低,而我國在此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優勢,可以有效幫助“一帶一路”國家提高其玉米產出水平。尤其是對于擁有廣袤草場而具有畜牧業發展潛力的中西亞國家而言,青貯玉米種植對于增加其國民收入促進國民飲食營養升級具有顯著意義。而我國青貯玉米的生物產量和品質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美國青貯玉米畝產生物干重在2600斤,歐洲為2500斤,我國選育的品種達到了平均畝產干重2800斤;品質方面,歐美青貯玉米品種的淀粉含量30%、中性洗滌纖維在42%、粗蛋白含量在8%,我國育成的青貯玉米新品種淀粉含量達到35%、中性洗滌纖維含量在40%、粗蛋白含量11%。我國品種的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歐美品種,中性洗滌纖維含量低于歐美品種。
技術生產率。在玉米耕種模式與機械化管理,我國平均水平遠高于“一帶一路”中的次發達國家。進入新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玉米加工企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產學研創新體系,開發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比如,吉林省是世界最大的賴氨酸生產基地和玉米化工醇生產基地,是國內最大的食用酒精和燃料酒精生產基地。
此外,我國在玉米芯研發應用上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如開發用做紙板、水泥板、水泥磚制作,膠水或漿糊的填充劑;開發用做包裝材料、火藥的制造;開發用做橡膠助劑;開發用于干洗業,用它清洗處理皮毛等。這都為我國在“一帶一路”開展玉米產業合作,提高沿線國家玉米產業發展的多樣化效益,提供了重要的技術經驗支撐。
再者,“一帶一路”區域許多國家多為山地丘陵,并不適用于美澳等發達國家的大型農機工作,而我國受制于同樣存在廣泛的山地丘陵的國情,在類似的地理條件下不得不加強研發并廣泛使用中小型機械與無人機田間管理等開展玉米耕種,這對于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具有特色的技術適用性優勢。
貿易促進。“一帶一路”區域國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米市場之一,其玉米進口量和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玉米總進口量和總出口量的1/2和1/3以上,是世界玉米消費結構中最重要的一環。而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玉米產量、消費量均占全球玉米產量和總消費量的1/5以上。“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又是饑餓人口與低收入農民分布最廣的國家,區域性糧食安全治理的壓力與饑餓貧窮人口生活條件的改善,均對在該地區提高玉米產量與貿易促進具有迫切需求。
生態治理。我國是一個人多且人均水土稀少的國家,我國不斷增長的玉米需求對我國生態承載能力已經提出了挑戰。而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發揮出此區域的玉米產出增長潛力,十分有利于我國國內開展適度休耕與輪耕,以及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業生態治理,保障我國農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我國在節水種植、旱種玉米等領域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一帶一路”區域中的許多國家均需面臨土壤貧瘠與缺少的挑戰,而我國已有的先進經驗,可以幫助其在提高玉米產出增長時改善生態治理能力,促進區域性農業長遠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交通潛力。玉米產業發展,離不開玉米倉儲與物流的能力。這對于“一帶一路”區域中許多內陸國家而言,是制約其大宗農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倡議的提出,貫穿東南亞、南亞、中西亞、東歐與北歐的多條高鐵將在未來建成,這對于改善“一帶一路”區域的倉儲物流能力起到大動脈的重要作用,也為開展“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可行性保障。
政策建議
基于“一帶一路”區域玉米產業的發展現狀,瞄準挖掘“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的潛力,結合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的現時需求與優勢經驗,我們提出以下三點政策建議:
系統高度設計,研究完備的玉米產業合作發展規劃。針對“一帶一路”區域中各國玉米產業發展的資源、經濟、政治、人文、科技、市場、交通、地理氣候等等各方面的潛力、機遇與挑戰進行詳細的梳理,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緊密配合“一帶一路”大戰略的實施,與糧食安全治理相結合,系統高度設計,研究較為完備的“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規劃。
多措并舉,加強“一帶一路”框架內政府民間的農業合作與糧食安全議題交流。開展“一帶一路”區域玉米產業合作發展,必須同時依賴于政府與民間的多樣化合作發展模式,既要在系統性上依賴政府的引導,又要在實踐性依賴市場經濟自主配置的作用。因此,加強“一帶一路”框架內政府民間的農業合作與糧食安全議題交流,是將系統高度設計的規劃落地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兩次全球糧食價格危機的爆發,糧食安全治理已經成為全球政治外交中的熱門議題。對于“一帶一路”區域內的玉米產業發展而言,其重要的貢獻必然要體現在改善區域糧食安全治理上,這一點是開展“一帶一路”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的重要共識與共同目標。
提高有針對性的政策與財政支持力度。要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其根本離不開國內玉米產業在育種、耕種、科技、倉儲、物流、加工、多樣化產品與市場等玉米全產業鏈中健康快速發展。而由于“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落后存在諸多經營風險,要促進我國國內玉米產業企業走向“一帶一路”區域,離不開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與充分的融資能力支持。因此,針對在“一帶一路”區域開展玉米產業合作發展的項目,應當在系統高度的設計下,結合實踐中各種反饋情況,制定一系列更具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