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吉林長春農業博覽園,一年一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將如約而至。與往屆一樣,這次盛會將全面展示我國綠色食品產業取得的最新發展成果;與往屆不一樣,這次盛會將更加突出展現新的發展條件下綠色食品對我國農業供需結構升級的引領作用。
綠色食品引領“供給側”結構升級
多年以來,綠色食品以提升我國農產品及加工食品質量水平,滿足人們對安全、優質食品需求為目標,堅持“持續健康”發展思路,推行綠色生產理念,打造綠色品牌。“十二五”以來,綠色食品企業和產品規模分別以8.4%和6.9%的速度增長,截至2016年6月30日,綠色食品企業已經突破10000家,達到10147個,產品總數接近2.5萬個。隨著產業規模的穩步發展壯大,綠色食品較好地實現了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對農產品“供給側”結構升級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綠色食品嚴格依照標準指導客觀生產實踐,從農畜產品種養到加工、流通全面落實標準化,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為了保證標準的符合性,綠色食品一手抓審批前的審查把關,強化現場檢查、防控質量風險、落實專家把關,從嚴開展標志許可審查,在產品受理階段每年淘汰10%的企業和產品。一手抓審批后的證后監管,落實企業年檢、產品抽檢、市場監察、風險預警、公告通報等證后檢查基本制度,有效確保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對年檢和抽檢過程中的不合格產品,一經發現即取消標志使用權,“十二五”期間,共撤銷392個產品的標志使用權,綠色食品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綠色食品標志證明商標已經在澳大利亞、芬蘭、法國、英國、葡萄牙、俄羅斯、新加坡、美國、日本、韓國、香港等11個國家和地區注冊。目前,有3個國家4個企業的32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
綠色食品品牌帶動“需求側”觀念轉型
通過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嚴謹規范審核把關,切實加強證后監管,積淀了綠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有關行業部門和專業機構的統計顯示,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度超過80%。綠色食品所推行的生產方式、倡導的消費觀念、樹立的品牌形象,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和積極響應。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加快優化升級,對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農產品需求快速增長。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在逐年提高,從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價格、地域特征轉向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品牌屬性。作為本土創立開發的農產品及加工食品公共品牌,綠色食品樹立了我國自主優質品牌的消費信心,燕京啤酒、魯花花生油、德青源雞蛋、沁州黃小米、完達山奶粉、八喜冰淇淋等一大批知名食品及特色優質農產品都在使用綠色食品品牌,突出展現了我國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精品品牌形象,為我國食品消費轉型升級發出了正確的導向。
綠色食品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綠色食品推行標準化生產,規范了生產操作行為,減少了化肥、農藥的用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投入成本,并有效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農業環境。目前,全國共有460個單位創建了665個原料標準化基地,對接企業2488家,帶動農戶2130萬戶。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效用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706家,產品達到5279個,分別占綠色食品企業和產品總數的28.2%和22.6%。同時,綠色食品專業營銷渠道建設加快,綠色食品電商迅速發展。黑龍江、內蒙古、廣東、新疆等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以“綠色食品”品牌為核心通過互聯網平臺營銷產品,有效實現了企業效益的增加。目前,綠色食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日益突出,售價比普通產品平均高出20%~50%,80%以上的綠色食品企業實現了增效,并帶動農戶實現了增收。2015年綠色食品國內年銷售額為4383.2億元,出口額達到22.8億美元。
綠色食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綠色食品更加注重生態安全,要求產品出自優良生態環境,規范產地環境檢測,推行標準化生產,強調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嚴格控制投入品用量,合理使用化學物質,對生產、生活廢棄物實行資源化處理,對農業野生資源加強保護和利用。目前,我國有近2300萬公頃產地環境由于開發了綠色食品受到監控而得到了良好保護;有超過1000萬公頃的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明顯改善了基地所在地的鄉村環境。多年來,隨著綠色食品在人們生產、生活領域的宣傳和滲透,綠色理念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逐步改變著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觀和發展觀。減量化、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的理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都在開發和消費綠色食品的過程中得到了普及和推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