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麻麻亮, 湖北省潛江市洞青垸村書記朱常清就站在自家的蝦稻田里干起來活來——起蝦、分蝦,忙得不亦樂乎。朱常清以前單種水稻,去年加入千特水稻種植合作社,采用蝦稻共作模式,每畝收入增加了近兩千元。
潛江養殖小龍蝦傳統悠久,而“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近幾年才逐漸興起。幾十上百畝成片作業的稻田,四周挖有一圈兩三米寬的環形水溝。通過排水降低水位,讓蝦子自動回到水溝,田里就可以插秧。待到秧苗長壯實,再灌水升水位,蝦子就和水稻共生了。如今,在潛江,這樣的生態復合種養模式隨處可見。
創新模式 瞅準商機建基地
2001年,潛江市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養殖小龍蝦”的論斷。2010年,經過農業部門反復實驗,創新推出“蝦稻共作”模式。原有的一稻一蝦,變成了一稻兩蝦,并逐漸風靡潛江。
80后的劉軍,年輕有為,是湖北蝦鄉食品有限公司的掌門人,早前一直從事農資經營等工作,有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在“蝦稻共作”模式中瞅準了與小龍蝦伴生的稻谷無公害特性,便一心決定加工生產優質大米,把握生態稻米的市場先機。
要生產生態大米就得有穩定的水稻種植基地,為此,劉軍一直苦苦尋覓。
2010年,劉軍結識了白鷺湖農場關山分場農戶張丙雄,經過一番攀談,劉軍決定把建立水稻種植基地從關山分場和張丙雄處進行突破,雙方一拍即合。
在劉軍派出的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張丙雄的小龍蝦及水稻當年均喜獲豐收,收購價更讓張丙雄喜不自勝。當年收獲的近2萬斤水稻劉軍以每斤1.85元(高于市場價0.60元)全部收購,委托浩口鎮一家大米加工廠全部加工成稻米,并依其種植生長過程、特點取名為“蝦鄉稻”,定價為每斤6元。當年在潛江劇院門前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上,首批“蝦鄉稻”成了搶手貨,供不應求,一銷而空。這讓劉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眼光,決心將綠色生態稻米做大做強。2011年6月,劉軍正式成立了以蝦稻種養、水稻收購、加工、銷售及常規稻種植推廣、種養模式研究的專業合作社——千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張丙雄成為合作社第一位社員。
張丙雄嘗到了甜頭,便開始向周圍的農民作起了口頭宣傳,加上劉軍等人的大量游說,關山分場的不少農戶也加入了千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
一般水稻每畝產量800斤,蝦稻共作后,畝產平均可達1200斤,訂單農戶戶均可增收40000元。實實在在的數據背后充分體現出創新的力量。2013年5月《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通過農業部專家組審定,“蝦稻共作”獲得了專家一致肯定。
“剛開始基地只有5000畝,老百姓見到效益,紛紛主動加入,截至2015年,合作社‘蝦鄉稻’生產基地(自有+訂單)達到28000畝,收購‘蝦鄉稻’1820萬公斤。”千特水稻種植合作社副理事長李漢東說。
一舉三贏 綠色增收效益高
“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蝦稻共作”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熱情,還一舉破解了農民種糧難題,實現了現代農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贏”。
據了解,“蝦稻共作”模式使用的農藥是無公害農藥,其使用次數也比常規稻田少3至5次,“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生產的稻米是一種接近天然的生態稻。”蝦鄉公司技術經理韓中梅告訴記者。
在病蟲害防治上,蝦鄉公司的生產基地綜合運用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除了使用頻振燈等誘殺成蟲外,還大力保護青蛙、蜻蜓、蜘蛛等益蟲,推廣鴨、蝦、蟹等與稻配套的復合種養治蟲。
此外,蝦鄉公司還采取“稻草留高茬還田”、“動物過腹還田”等土地有機質推升措施,提高腐熟的豬牛糞和雞糞及沼液、沼渣施用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減輕面源污染。
正因為從各個方面力保綠色無公害,在湖北省農業部門組織的水稻品質檢測中,“蝦鄉稻”大米各項指標名列全省第一。
合作社以培育優質稻為基礎,推廣應用生態環保栽培技術為重點,帶動基地周邊優質水稻生產,不僅推動了潛江全市水稻綠色無害化生產,實現農業增效,還帶動農民增收。
“所有農業投入品統一采購,按低于市場價20%供給農民,產品由合作社按高于國家保護價0.6元/公斤的價格進行結算返點,僅稻谷一項收入,合作社就為社員增收1092萬元。”李漢東為記者算了一筆賬。
“以前我們自己種經常遇到賣糧難,但基地的老百姓稻谷剛一收割,公司就拖走烘干,銷路不愁,賣價還高,讓人很是羨慕。”去年加入合作社的洞青垸村書記朱常清甚是滿意。
從蝦稻共作模式中受益的,不止朱常清一個。農民楊賢珥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留下兩個孩子,母子三人相依為命。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生活十分艱難。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合作社成員稻谷不愁賣,收益還高不少,她便下定決心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前她上半年種水稻,下季種小麥,一年純收入每畝約1440元,30畝共計收入43200元。加入合作社后,采取蝦稻共作的模式,每畝水稻收入1950元,小龍蝦4000元,即5950元,扣除開支純收入4950元,30畝田年收入148500元,從開始的步履維艱一步跨入小康生活。回想起這段歲月,她至今充滿感激。
接二連三 線上線下不愁銷
“我們加工的蝦鄉稻米,一公斤可賣到30元,雖比普通大米高出很多,但仍然十分搶手,遠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李漢東告訴記者。
合作社以“互聯網+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組織模式為依托,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形成了蝦稻共作種養、生態稻米精深加工、“互聯網+”農業營銷等協調互助發展的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聯合發展,帶動8000人種稻養蝦,1500人開展機械化作業,500人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1500人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形成無縫銷售模式,促進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植根三農的接二連三產業鏈。合作社與公司聯合生產的“蝦鄉稻”牌香米2012年獲農業部舉辦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金獎;2013年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2014年獲上海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2015年獲西安第十六屆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品牌建起來,更重要的是維護,在“蝦鄉稻”品牌的打造上,合作社從選種、種植、收割、加工、市場流通等方面嚴格把關,保證“蝦鄉稻”產品的質量和信譽,逐步做大做強。
為確保稻谷達到綠色環保生態稻標準,合作社實行“五統一訂”(五統即統一種養模式、統一農業投入品、統一烘干收儲、統一標準加工、統一線上線下銷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一訂即訂單收購)模式。此外,合作社還為社員全程提供技術服務,聘請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潛江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作為合作社技術顧問和技術指導,社員通過接受技術指導和培訓,實現了標準化生產,保證了品質,提升了種養效益。
目前,公司生產的蝦鄉稻品牌高端大米供不應求,蝦鄉稻在當地更是響當當的特色農業品牌。2015年,推出新產品12個,獲得消費者好評。
“潛江人,禮行大,來客就吃焌米茶”, “蝦鄉稻”和生態焌米茶等品牌,實行線上線下銷售,市場運行良好。線上不僅與順豐快遞、農商100、淘寶網等合作,銷往全國各地,眼下炙手可熱的微商銷售也如火如荼。線下主要銷往北、上、廣、深、福建及湖北省內的武漢、宜昌等地區。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6189萬元,凈利潤518.88萬元。
“據專家預測,國內市場的高檔優質米需求量為2000萬噸,中檔優質米需求量為4000萬噸,目前,高檔優質稻品種的生產,我國僅占10%左右,高檔優質米不到700萬噸,中檔優質米為2000-2500萬噸,可以說,中高檔優質米市場前景廣闊。2016年合作社計劃擴大基地面積達到4萬畝,全部按標準化‘蝦稻共作’綠色基地生產。其中,蝦稻鴨共作模式計劃發展到1萬畝,比蝦稻共養每畝平均增加1000元收益,前景看好。”李漢東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