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嶺縣長期種植玉米和雜糧雜豆、花生等大田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油料生產重點縣。近年來,受種植比較效益影響,玉米種植面積快速增長,2015年占全縣耕地面積的82%,成為全縣第一大作物。今年以來,該縣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科學調整種植結構,著力構建產業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農作物產業帶。截至目前,該縣籽粒玉米播種面積386.4萬畝,同比降低5.5%;青貯玉米、燕麥、苜蓿等飼料作物播種面積3.5萬畝,同比增加59%;谷子、高粱、雜豆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萬畝,同比增長36.3%;花生、葵花、西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6萬畝,同比增長26.3%,全縣種植結構呈現出糧食作物與飼料作物、雜糧雜豆、油料作物合理輪作的局面。
調研期間,圍繞調什么、怎么調,基層干部、種養大戶、普通農戶、企業代表集中反映了政策期盼,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光明鄉團結村種糧大戶何彥維說,村里的地適合種植玉米,每坰產量2.5萬斤以上,今年承包40坰土地,租金近20萬元,在聽到國家調整玉米政策后,對到底種啥沒有底,但還是想種玉米,即使掉價還是有賬算。縣財政局副局長李俊和對此表示,雖然長嶺縣是國家糧改飼試點縣,但東南部鄉鎮玉米產量與優勢產區相當,這部分地區是否也應享受優勢產區的糧食補貼政策呢?建議進一步明確玉米價補統籌實施細則,讓優勢區域農民種糧不吃虧,讓基層落實政策有準繩。
二是擴大補貼品種。縣鑫伊利生態農場負責人李鐵表示,目前縣里補貼資金全部用在了青貯飼草料收貯環節,品種只限于苜蓿、飼料玉米、甜高粱等,從當地實際看,禾谷類秸稈也是較好的畜牧飼草。建議適時把菌草、高蛋白桑等其他品種納入糧改飼試點補助范圍,加快推動以青貯飼料為主,苜蓿、菌草、甜高粱等為補充的多元化現代飼草料供應體系,讓農民改種青貯飼料收益不減少。
三是加大糧改飼資金補貼力度。縣農業局局長蘇景禮認為,種植青貯飼料目的就是為了發展規模化、綠色化養殖,提高養殖業的質量效益,但受限于當地養殖業標準化、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特別是目前青貯飼料的收、儲、運相關環節及技術體系尚未建立,運營成本偏高,目前長嶺縣糧改飼補貼對象僅限于為數不多的大型養殖企業,既不利于工作推進,也不利于全縣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青貯飼料品種選育、青貯窖和飼草棚建設、青貯收獲機械、加工設備等補貼力度,同時研究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與種植大戶補貼聯動機制,讓普通農戶也在糧改飼結構調整中能受益、有收入,增加各類主體調結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種養業規模化水平提升引領糧改飼工作加快推進。 (農業部百鄉萬戶赴吉林調查組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