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開局之年,在農村改革發端地發表的又一篇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充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全面總結“三農”工作的新探索新實踐新經驗,準確把握新動向新苗頭新問題,強調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作出重大部署,再次申明了中央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意志和決心,是對我黨“三農”理論體系的創新、豐富和發展,這不僅是強農惠農重農的強烈信號,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錘響鼓,更是我們開展工作的重要指針和基本遵循。
通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我體會講話蘊含著極其深刻豐富的內涵。講話明確提出一個重要目標,同步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一條主線,即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一個方法,通過體制改革,實現多要素聯動;三個必須,即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個堅定不移,即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三大任務,即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四個堅持,即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四個不能,即不能把集體所有財產改沒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能改下來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我們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小崗村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緊密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立足當前改革發展形勢特點、面向“十三五”農村改革發展任務、結合習總書記關于“三農”的總體思想,來深刻理解講話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要在“穩、進、改”三個方面下功夫,要把“穩”作為基礎,堅決穩住農業農村發展好形勢,穩定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行之有效的農村政策;要把“進”作為目的,千方百計實現穩中有進,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要把“改”作為動力,大力深化農村改革,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活力,進一步增強新時期推動產業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三個必須”、“三個不能”到“三個堅定不移”,“三大任務”,即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了新一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為我們新時期推動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我們一定要緊緊扭住這三大中心任務,努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持續健康發展。下面,我結合工作實際,有三點認識和體會。
一、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助力農業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強調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和市民,亦工亦農,既與農業血脈相連,又與工商業密不可分。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保障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民生產業。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領一產按照市場消費需求組織生產;同時可以為一產注入現代生產要素,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可以促進農業經營的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通過分工分業催生出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從而讓農民不僅分享農業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閑旅游帶來的收益,打造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新模式。今后,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一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并高效廉潔規范實施,充分發揮補助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補助項目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傾斜。加強初加工設施和裝備建設,突破初加工關鍵環節,整體提升初加工水平。積極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烘儲設施。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干、分類分級、包裝和運銷等設施裝備。
二要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采用生物工程技術、超高溫滅菌、冷凍保鮮、分子蒸餾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發展優秀國產農產品加工設備裝備,逐步實現進口替代。著力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權清晰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業,推動主食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加大品牌培育,推介成熟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三要推動農產品綜合利用加工。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主攻循環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綜合利用試點,一定要試點出樣板和成效來。
二、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助力農村美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習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要傳承文化。最近習總書記在黑龍江又指出,生態就是資源,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呈現出“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作為農業新的業態和新的增長點,是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的新開發,其內涵日益豐富,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要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推進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讓廣大城鄉居民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為其提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高品質休閑旅游體驗,促進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使農村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了,農民閑暇的時間充實起來了,傳統的農耕文化也活躍起來了。今后,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
一要進一步優化布局。聯合多部門制定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爭取在規劃指導、發展政策、公共服務、項目扶持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大力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鼓勵發展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集村,從點狀發展到片狀打造,成規模、有特色;鼓勵在適宜區域發展休閑農莊、休閑農園、特色民宿。
二要繼續豐富內涵。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在傳統村落保護、文化遺產發掘、文化創意設計方面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合力推進。強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文化品味。
三要加強規范管理和生態保護。加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和宣貫力度,并指導各地分層次制定相關標準,逐步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規范有序發展。
四要加快品牌培育。按照點線面結合的思路,在整合優化的基礎上,重點打造“3+1+X”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體系。在面上,繼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創建;在點上,繼續開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活動;在線上,重點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介。同時,著力培育好農業文化遺產這個品牌,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農業嘉年華、休閑農業特色村鎮、星級戶、精品線路、農業主體公園等形式多樣的創建與推介活動。
三、大力促進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農民富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收入。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要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增收的多種途徑中,推進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被實踐證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新常態下的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可以緩解農業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將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將加工流通利潤留給農民,將農村資源要素和人氣留在農村,同時吸引城市和工業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煥發農業農村經濟新的活力。今后,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大力促進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作。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總體要求,創設一套創業政策、搭建一批創業平臺、培育一批創業帶頭人、總結一批創業模式和構建一個創業服務體系,起草印發《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創業創新服務工作的通知》。會同發改委,人社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土部等研究返鄉創業金融信貸、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推動將集體建設用地改革試點與農民工返鄉創辦項目結合,將城鎮職工創業創新相關政策和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拓展延伸到農村,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將返鄉創業項目列入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給予支持。將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范圍,探索開展政府購買農民工創業培訓公益性服務試點。利用遠程教育培訓網絡培育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輔導師。宣傳推介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典型,籌備召開農民創業創新座談會,舉辦農民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氛圍,使農民創業創新成為發展新經濟、增強新動能的重要途徑。
二要促進產業扶貧。發展一批小型加工業、農家樂、小超市、小型采摘園、民俗民族工藝等特色產業到村到戶項目,引導建立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農民利用自己的閑置房屋和土地,進行自助創辦企業,使我們的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主要有效形式。我們的有關扶持政策要向貧困戶、貧困地區傾斜,有的補助資金可以量化到貧困戶作為股份參與分紅。鼓勵企業安排貧困戶勞動就業。中國農加工洽談會免費為貧困地區安排展位。組織貧困地區專業村干部,到發達地區考察產業典型,并接受專家的現場指導和講解,更新發展理念,提高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的能力。
三要努力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總體思路,制定落實方案工作計劃,對牽頭的12項任務和配合的8項任務一一細化落實,編制發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產業融合“十三五”發展規劃,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重點支持能夠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經營主體,與發改委和部計劃司等共同實施“百縣千鄉萬村”示范工程;與財政部和部財務司共同開展融合試點;向中國農業銀行推薦產業融合項目和合作社融合主體。與發改委和財政部利用5年時間,結合新型城鎮化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先導區。通過不懈努力,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結構性調整的先導力量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
農產品加工局的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民創業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幾塊工作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每一塊工作都與“三農”強美富有著密切聯系,而且隨著發展新經濟、增強新動能任務的越來越迫切,農產品加工局的各項工作的重要性也將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我們要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做到行政業務與機關黨建,思想政治建設與業務能力建設,勤政與廉政一起部署同步推進。要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一步“鑄魂”、“補鈣”、“加油”,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素質能力,努力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