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的岳西縣,由于歷史、自然等因素,一直是安徽全省和大別山區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之一。
打贏扶貧攻堅戰關鍵在人。該縣結合正在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圍繞農業主導產業,變“輸血”為“造血”,遴選全縣農村“能人”,分專業、分階段、分模塊開展培訓,讓他們學有所成,輻射帶動周邊更多群眾早日脫貧摘帽,走出一條具有岳西特色的扶貧之路。
圍繞主導產業 培育農村能人
“加快培育職業農民,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形成,有利于加速現代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有利于推進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技能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岳西縣農委副主任張繼民說,該縣從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其對象主要是新型的職業化農民,不再是戶口型、身份型農民,具備“以農業為職業、有一定的資源資料、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五大特征。可以說,都是當下農村各行各業的“能人”。
“我們通過分專業、分階段、分模塊開展培訓,兩年來已完成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260人的培訓任務,其中茶葉生產專業155人,生豬生產專業50人,山羊生產專業55人。力爭到2020年全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縣農委科教科負責人李暉說,該縣根據所培訓產業,針對性聘請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選聘縣內有關單位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技能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開展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一對一技術服務。培訓結合岳西產業現狀,主要以促進茶葉、高山蔬菜、蠶桑、生態養殖、中藥材等主導產業提質增效為目標,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以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為重點,著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為全縣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通過培訓學習,我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大大增強了做大做強茶產業的信心。”嚴家村村委會副主任、岳西縣首批新型職業農民——桂志明深感責任重大。“培訓一結束,我便發起成立群峰茶葉專業合作社,并出任監事。合作社秉持建成一個基地、帶動一批農戶的理念,社員均由嚴家村農戶組成,由茶業農戶們共同出資,共謀發展。”桂志明說,目前全村近八成農戶都靠科學種茶走上了致富路。再也不用過窮苦日子了。
嚴選培訓對象 優先政策扶持
“根據有關要求和方案,縣里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遴選工作方案,按照個人申請、村委推薦、鄉鎮初審、縣農委確定等程序嚴格遴選培訓對象,擇優確定。每個申請人員均填寫一份登記表,并相應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臺賬。”張繼民說,為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領導,岳西成立了由分管縣長任組長,縣農委、財政、教育、人社、農機、科技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委。主要遴選年齡在18至55周歲,具備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能,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骨干等各行業“領頭雁”。
“為讓新型職業農民能發展、得實惠。今后新增的有關惠農政策,將優先落實給新型職業農民。”李暉介紹說,縣里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實施“六優先”扶持獎勵,即優先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優先安排農業項目扶持;優先保證涉農優惠扶持政策;優先提供金融信貸、涉農保險、財稅制度、社會保障等方面支持;優先享有免費技能培訓、進入農業大專院校免費學習支持;優先享受農業部門的指導服務、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同時,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新型職業農民集聚,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各類實業主體,享受政府出臺的相應扶持政策。
岳西縣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嚴格條件、動態管理與支持政策掛鉤的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原則。職業農民資格分為初、中、高三級,由岳西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認定。對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實行考核評價、動態管理。同時,縣農委發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優勢,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指導服務,原則上每名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有1名農技人員跟蹤聯系服務3年以上。鼓勵通過組建專家技術指導組、科技特派員等深入基層,為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促一方產業 富一方鄉親
茶產業是岳西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全縣上下基本形成了“優勢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敗在茶”的共識。
“參加培訓不僅讓我充實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讓我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培訓一結束,我便回家成立了合作社。”談到縣農委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岳西縣巨茗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金波,深有感觸。“我們石佛村原本有老茶園一千余畝,規模比較小,合作社成立以來,積極引導社員擴大茶園面積,茶農紛紛響應,在宜種茶的地塊都種上茶。目前,茶園總面積已近3000畝。”馮金波說,合作社成員目前已達110戶。現擁有廠房1000平方米,擁有高檔手工,機械制茶設備20臺套,年生產能力達15噸以上,創造價值200余萬元,帶動周邊400多戶茶農增收。“參加縣里的培訓,比我在家里琢磨幾年的效果都要好”,秋千村月亮組的茶葉大戶儲誠華參加學習后感慨地說,不但開闊了眼界,學習了先進技術,還拓寬了與同行相互交流的渠道。目前,在同行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引進了新設備,走上了產、加、銷的新路,收入也大為改觀。
“如今一提姚河鄉,人們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原來貧窮落后的村貌,取而代之的是遠近聞名的‘茭白鄉’。這里平均海拔超600米,加上氣溫偏低,不利于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的生長,但很適合發展高山茭白。”岳西縣原生態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艷華告訴記者,通過參加縣農委組織的培訓,他不僅找到了適合高寒山區避害趨優,增產增效的特色產業,更深知千家萬戶的小生產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業要發展壯大,必須由聯合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來引領。“合作社從種苗、技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指導瓜農生產,茭瓜產量高、質量優,銷量也很好,直接帶動農民致富增收。現有社員212人,產品遠銷南京、合肥、南昌等各大城市,成員戶畝產超萬元。”王艷華說,在其帶動下,周邊90%的農戶都住上了樓房,有8戶貧困戶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我們全力幫助貧困戶找準發展思路,支持貧困戶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特色產業,通過培訓能人,增強農民自身‘造血’功能,促一方產業,富一方鄉親,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張繼民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