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試點“無公害行動計劃”以來,上海始終把推進以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為主的“三品一標”工作,作為提高上海農業標準化水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來抓。通過入規劃、出政策、抓基礎等多種手段,上海市“三品一標”特別是無公害農產品產業規模穩步擴大,認證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社會公信力不斷提升,為提高全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減排增效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在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有1432家,產品7289個,認證量達428.9萬噸,占地產農產品上市量的65.6%,占全市“三品”總量的91.0%,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二五”規劃制定的指標。“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末的認證總數增長了283%,年均增長71.8%。中心獲得“2015年度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審核工作先進單位”和“2015年度無公害農產品監管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納入政府發展規劃,
強化指導考核
繼2011年上海市政府首次將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納入現代農業“十二五”規劃,并明確農產品“三品”認證率達到60%的指標后,2015年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市2015-2017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今年即將出臺的《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兩個文件,均將“三品”認證率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70%以上列為評價的核心指標。
同時,農委出臺文件要求上海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把“三品一標”工作納入農業發展全局,放在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突出位置,把通過認證作為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農場)、建設科技示范場、優糧工程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等的前置條件,作為農業綜合開發、技術推廣、基地建設、示范園區創建等農產品生產性投資項目實施的重要目標和驗收的基本條件之一,將“三品一標”工作列入相關部門的工作業績考核范圍。通過政府推動,有力地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發展。
出臺財政補貼政策,
提升主體積極性
2013年上海市農委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上海市“三品一標”獎補實施辦法的通知》,對在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間獲得 “三品一標”產品認證證書的獲證單位進行獎補(包括首次認證和復查換證)。獎補依據為認證證書批準產量,具體按照85元/噸的標準實施,同時設立相應上下限,每個獲證單位的“無公害農產品”獎補金額下限為5000元,上限為30000元。2012年-2015年連續四年共下撥“三品一標”獎補專項資金2354萬元,其中無公害農產品 1964.17萬元,獎補獲證企業1585家。
前移工作重心,
嚴把審查質量關口
鄉鎮是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監管的前沿陣地,為了從源頭把好認證質量關,中心研究制定了《上海市無公害農產品一體化認證工作規范》,將認證受理工作下放到鄉鎮監管站,由區縣機構指導鄉鎮工作,中心主要做好對每個區縣工作機構工作計劃的督促指導,采取送服務上門和“傳幫帶”的工作方式,將當年工作的新要求培訓到鎮級檢查員。同時對各區縣無公害農產品審查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如對已下放到區縣機構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進行不定期抽查。主要抽查新獲證企業情況,包括申報材料、企業生產現場及檢查員實施現場檢查情況,達到涉農區縣全覆蓋。另外,中心每季度組織1次集中審查材料或者區縣間材料交叉審查,既提高效率又相互借鑒學習,提高了無公害農產品審查審核工作質量。
加強隊伍建設,
健全基層工作體系
每年初根據基層培訓需求制定計劃,組織本市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內檢員培訓。連續幾年的培訓為上海市逐步將工作重心下移至區縣、鄉鎮奠定了基礎。 2010年和2013年金山區和閔行區先后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其他區縣也著手籌建專門的“三品一標”管理機構,市、區兩級無公害農產品專業機構體系初現雛形。為改變鄉鎮和村級認證和監管力量非常薄弱的狀況,積極依托本市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鎮創建工作,將“三品一標”工作體系建設納入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當中,逐步完成了工作網絡向鄉鎮級和村級的延伸。自2012年開始,上海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從材料受理到現場檢查全部下移到區縣工作機構,顯著地提高了認證工作效率。
建立檔案追溯體系,
夯實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基礎
自2013年起,上海市實施了農業檔案追溯管理體系項目,目標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覆蓋率(指地產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中建立農業檔案的面積占種植、養殖面積的比重)在2013年底達到78%,2014年底達到84%,2015年底達到90%,“十二五”以后保持在90%以上水平。建檔重點是散戶,檔案內容涵蓋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直至銷售。每年對該項目實施情況由上海市農委、財政局相關職能處室組織進行考核,對于達標區縣,給予相應的資金補貼并要求區縣按照1:1的比例安排配套資金。中心結合對無公害農產品檔案記錄的要求,參與對相關人員培訓以及每年對該項目實施情況的考核。此舉進一步夯實了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基礎,同時,生產主體質量安全意識得到提升,進一步擴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