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吉林省玉米加工轉化情況調查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劉明國 王鋒 才新義 字號:【

吉林是我國玉米產量第二大省,玉米種植比重位居全國第一。2000年以來,全省實現糧食“十五連豐”,從300億斤增加到700億斤,連續跨越了5個百億斤臺階;農民收入“十五連增”,從3000元增長到11000元,連續跨越9個千元臺階,玉米生產和加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6年5月,筆者赴吉林省就玉米加工轉化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通過集中座談、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當前形勢下玉米加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因素及下一步思路舉措,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一、產業發展面臨“三個雙重”問題

(一)高產能高庫存雙重擠壓。從產能看:2015年,吉林省玉米產量再攀新高,達到561億斤,接近全省糧食總產量的80%;2016年,受國家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下調和“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政策影響,玉米種植面積統計數據雖然有所壓縮,但產量不一定減少。地方干部形象地表示,農民種植玉米已成為習慣,“種到頭、種到邊,遇到電桿走三圈”、“背著雙手看秤、坐在炕頭數錢”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加之原來隱瞞的“黑糧黑地”較多,今年氣候條件好、苗齊苗壯超歷史,玉米依然面臨著“豐收乃至增產的危險”。從庫存看:截至今年4月30日臨儲玉米收購期結束,全省累計收購玉米1062億斤,其中國家臨儲玉米906.7億斤,占玉米收購量的85%以上;全省累計玉米總庫存1906.2億斤,達到年總產量的3.4倍;全省國有糧庫、其他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作社糧食總收儲能力2000億斤,目前僅玉米就已令庫容接近極限。由于臨儲糧要求順價銷售,加上倉儲費用、出庫費用,即使剔除加工企業享受到的目前150元/噸的補貼政策,國儲玉米價格依然明顯高于市場價,導致流拍成為常態。地方干部和農民群眾憂慮,100天后,新玉米上市,即使托市收購,也將面臨“無庫可存的危險”。

(二)低價格低替代雙重挑戰。推進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是吉林省農業發展重大而緊迫的歷史任務,而現在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玉米庫存高企,特別是價格走低嚴重影響農民收入,逼迫不得不調;但另一方面,當地可替代玉米種植、能保障農民收益的大品種作物很少,想調卻難調。從玉米價格看:受長期臨儲托市影響,目前吉林省玉米價格每噸分別比中原地區、國際市場、產成品價格(含運費)高出300元、396元、250元,形成了“三重”倒掛的局面。2015年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26元,增長5.1%。去年底玉米臨儲價格由1.12元/斤調整到1元/斤后,直接導致全省農民收入減少70億元,人均減收570元,人均純收入增幅減少5個百分點。假設去年完全取消臨時收儲,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就會是負數。目前吉林省的玉米市場價為0.85元/斤,照此測算,如果沒有托市收購,再不抓緊調整種植結構,今年當地農民收入增長將面臨極大壓力。從玉米調減后的替代品種看:今年吉林省雖然下決心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但調減面積占全省玉米種植面積的比重還不到6%,特別是替代品種顯得少而散。據統計,今年吉林省調減332.7萬畝籽粒玉米改種其他作物,其中水稻調增33.3萬畝,大豆調增71.2萬畝,雜糧雜豆調增58.7萬畝,花生調增39.3萬畝,鮮食玉米調增11.4萬畝,蔬菜調增10.9萬畝,葵花調增9.8萬畝,馬鈴薯調增6萬畝,飼料作物調增80萬畝,小麥等其他作物調增11萬畝。地方農業部門干部說,“我們已經使了‘圓勁’,但調整的效果心里還沒有底,壓力極大。”

(三)加工難銷售難雙重阻礙。調研中,地方一致反映,調結構、去庫存、提效益、增收入,說來說去,當前最要緊的是要給玉米找到好的出路,但加工和銷售形勢都很不樂觀。從加工看:吉林省有22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轉化能力1244萬噸,位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加工能力的16%;主要產品淀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4%,燃料乙醇產量占26%,氨基酸產量占37%,酒精產量占40%。如果這些企業都能夠滿負荷生產,即使不考慮其他因素,吉林省玉米庫存也不至于出現嚴重積壓的問題。但是,由于價格持續倒掛,自2012年以來,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加工量連續下滑,生產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多數玉米深加工企業無法滿負荷生產,實際加工量不足加工能力的60%,部分企業出現停產。2015年,在22家玉米深加工企業中,停產企業一度達到14家。不少地方干部和企業老總表示:“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較大,開工不開工都存在資產折舊、人員工資等運營成本,開工有虧損,不開工也有虧損,停產實屬無奈。”多數企業還反映了融資貸款難、新糧集中上市時流動資金嚴重不足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的加工轉化。從銷售看:由于我國自2007年至今,一直延續的是限制玉米出口政策,如取消出口退稅、征收出口關稅、出口配額管理制度等,吉林省2009年-2013年,僅出口玉米原糧2次192.8噸、8萬美元,年均僅出口38.56噸、1.6萬美元,微乎其微,僅相當于最高年份2003年1167.4萬噸、10多億美元的百萬分之三和百萬分之十六;近兩年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也由4億美元左右降至2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受價格倒掛影響,吉林省玉米流通在國內市場也基本上是“只進不出”,形成“堰塞湖”效應。除了原糧以外,一些玉米加工品也存在著明顯的銷售困難。吉林大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2003年發展賴氨酸項目時國內僅此一家,產品每噸售價高達3~5萬元,效益十分可觀,但僅僅幾年后,在國家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下,各地一哄而起、盲目建設,導致惡性競爭,產品目前每噸售價僅有4000多元。目前全國賴氨酸產能已達230萬噸,而總需求僅為150萬噸。吉林省食用酒精和燃料乙醇生產能力達到259萬噸以上,產能居全國第一,如果滿負荷生產,能夠消化原料玉米780萬噸以上,2012年之前在國內市場一直占據絕對優勢,但此后由于政策調控,吉林酒精產能受到抑制,而其他地區酒精產業卻不斷擴張,極大削弱了吉林酒精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導致目前開工不足30%。

二、積極因素正在顯現

玉米產業是吉林“安天下”的產業,當地干部群眾一致認為,保持玉米產業健康發展是天大的事。當前,玉米產業發展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處在一個極為關鍵的爬坡過坎的時間節點。綜合分析,玉米生產調結構單純靠“堵”沒有出路,受價格影響,原料去庫存單純靠“銷”也很不現實,唯有推進加工轉化既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權宜之計,也是促進玉米產業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調研中,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表現出的一些積極因素,讓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一)企業生產回暖,加工促庫存消化作用正在顯現。面對企業大面積停產的嚴峻形勢,吉林省在財政收入增幅持續下滑、2015年僅為2.2%的艱難條件下,克服困難、果斷出手、精準發力,幫助加工企業脫困。2015年以來,累計補貼加工企業16.9億元,其中國家補貼1.5億元;以獎勵形式為企業向國家電網支付電費0.63億元。這些政策實施后,生產運行的規模以上企業由8家增至14家,其中9家盈利;2015年,22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加工轉化玉米993.9萬噸,完成產值339億元,銷售收入317.6億元。玉米加工企業一致表示:“目前企業無庫存,農戶無糧售,唯有國糧‘趴庫’;只要國糧趨近市場價銷售,企業能夠基本達到盈虧平衡點,我們將全力開工、滿負荷生產,幫助國庫減負也不是啥大事。”

(二)突出市場導向,加工促結構調整作用正在顯現。調研了解到,吉林各地在玉米種植結構調整上,高度重視加工的引領帶動作用,看市場臉色行事,調增的產品大都有一個或多個龍頭企業作為依托,以合作生產或訂單形式銷售。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玉米加工10年以上的老企業,近年來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開始大力發展鮮食玉米加工,將其作為主導產業,開發出鮮食玉米果穗、玉米汁飲料、玉米花絲飲料、玉米面包食品、玉米休閑食品等8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15年產值15.8億元,利潤近1.5億元,主營產品產銷率99%。在企業帶動下,鄰近的13個縣市600多個村建設了鮮食玉米種植基地,面積達33萬畝。吉林沃達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江介紹:“公司的紫蘇油、紫蘇籽、紫蘇葉等產品主要出口韓國。由于吉林紫蘇品質高、不愁銷、效益好,全省近年種植面積年均增幅在15%以上,大約已發展到2萬公頃,僅我的公司就加工轉化了一半。”

(三)密切利益聯結,加工促農民增收作用正在顯現。一些地方在引導農民玉米改種其他作物過程中,不搞簡單的強迫命令,而是從強化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入手,讓農民在調結構中嘗到增收的甜頭,變“要我調”為“我要調”。吉林省九臺市紀家鎮興盛馬鈴薯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德志介紹:“我們這兒的馬鈴薯產量高,一畝地能有3噸,并且淀粉含量高、耐儲存,是江蘇等南方市場的搶手貨。馬鈴薯一坰地投入2.2萬元,雖然比玉米多投1萬元,但利潤至少也多1萬元。我去年通過國家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建了3500噸的儲藏庫后,馬鈴薯錯季銷售價格比原來高出2~4毛錢,多賺了100多萬元。現在玉米收益不趕往年,我牽頭成立馬鈴薯種植合作社,全村不少人都加入進來,把玉米改種為馬鈴薯,去年2600多坰,今年增加到3400多坰。”吉林市沃達食品有限公司通過訂單等形式帶動當地農民種植紫蘇15萬畝,每畝投入是玉米的1/4,紫蘇的生長周期100天,比玉米少20天,一坰地能產2000公斤籽、5000公斤葉,至少能賣4萬元,收益是玉米的3倍。去年,公司在江南村開展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戶種了500坰紫蘇,全部通過訂單收購,每坰不低于4萬元,貧困戶有望一年脫貧、兩年致富。

(四)推進創新發展,加工促產業融合作用正在顯現。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雖然總體上存在著產品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科技含量低、經營方式落后等問題,但在嚴峻形勢面前,一些企業也在積極尋找出路,努力向創新要效益,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加快新科技植入,以加工為核心,不斷向一產和三產延伸。吉林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為應對2012年以來效益越來越差的狀況,主動調整經營結構和方式,發展“工貿一體”,一等玉米走貿易,二等玉米做淀粉,一噸差價30元;除淀粉外,積極開拓玉米胚芽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除傳統經銷商代銷外,招聘電子商務人才、開發小包裝淀粉,開展網絡營銷,雖然目前電商業務剛起步,但已經顯現出好苗頭;積極尋求上市,緩解企業流動資金不足。今年前4個月加工玉米26.74萬噸,銷售收入4.9億元,雖然仍處于虧損狀態,但形勢已有好轉。吉林省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玉米浸漬水等廢料年產肌醇1000噸,每噸價格1萬元,僅此一項就增加銷售收入5000萬元。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吉林天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都著手啟動乳酸加工項目。據了解,經由玉米淀粉發酵、合成聚乳酸制造的農用地膜,相比傳統石油基地膜,具有良好的降解性,是公認的環保產品,利國利民,市場前景廣闊。

三、政策措施亟待跟進

吉林玉米產業出現的問題,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一年兩年形成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解決這些問題亟須立足宏觀經濟背景、歷史經驗教訓和產業發展實際,統籌分析、綜合施策。要以推進玉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方向,大力促進加工轉化,創造有效需求,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要把眼前的生產調結構、產品去庫存與長遠的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注重眼前目標和長遠目標、臨時措施和長期政策的銜接配套。

(一)加強宏觀調控。支持主產區大力發展加工業。加大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實施力度,支持玉米主產區農民合作社開展玉米烘儲等設施建設。引導玉米精深加工企業在主產區布局,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保護和發展優勢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在鼓勵類和限制類項目審批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產能和市場的均衡性,防止大起大落、顧此失彼。階段性支持燃料乙醇發展,優先消化國儲陳化玉米,對現有食用酒精企業轉產燃料乙醇,采取招標方式核定產量,按計劃供給庫存玉米,參照現有燃料乙醇政策給予一定補貼。在加強科研創新的基礎上,擴大乙醇汽油試點范圍,提高摻混比例,逐步在全國推廣應用,將部分新能源車補貼調整到燃料乙醇消費補貼。加強進出口調控。恢復玉米淀粉、賴氨酸、乙醇、味精等玉米深加工產品13%的出口退稅政策,增加退稅品種。采取技術性貿易措施,提高玉米及相關替代品進口價格,限制進口轉基因玉米及制品。完善收儲政策。盡快制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托市收購”具體辦法,在新糧上市之前盡早公布。按照市場價格競拍國儲糧,通過價格聽證等形式合理確定底價,虧損部分由國家負擔,避免更大損失。鼓勵多元主體入市收糧,支持企業、合作社改善倉儲設施,加大收儲資金信貸支持。發揮國儲托底收購作用,在社會主體收儲不足和市場價格低于生產成本價時,及時啟動國家臨時收儲,對高于市場價的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

(二)加強創新扶持。實行差異化扶持政策,減少對一些傳統落后行業和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工企業支持,鼓勵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加快發展。大力支持“互聯網+”等創新型加工企業發展,對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利用電商平臺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給予適當補助。鼓勵加工企業上市融資,緩解流動資金緊張。鼓勵企業產品創新,支持發展玉米纖維素乙醇、聚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蘋果酸、結晶果糖等新產品,支持企業發展玉米全粉面條、饅頭、發糕、膨化食品、玉米肽等主食化、功能化、休閑化食品。對可降解的聚乳酸地膜每畝給予適當差價補貼,有效緩解我國農田“白色污染”問題。支持企業節能減排,取消玉米深加工企業通過回收熱能自發電需上繳的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農網還貸基金、城市公共事業附加費、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等各項費用,對自發電以外的用電按農用電計價收費。

(三)加強公共服務。引導城鄉居民樹立健康、營養、安全的食物消費理念,加強對玉米、小米、大豆等雜糧的功能性消費認知,擴大消費需求。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注重對企業的信息服務,及時發布國內外市場動態和科技信息,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合理生產。搭建加工技術展示交易大數據平臺,推動科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以加工領軍企業和加工園區建設為引領,創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先導區,促進加工業集群集聚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為先戰略,大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全程化質量控制能力和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加強對知名品牌的宣傳力度,擴大品牌影響力。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