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地處皖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總人口228萬。全市農業資源稟賦優越,是典型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馬鞍山立足市情、農情,系統謀劃農業發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條規模適度、產業融合、功能復合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02萬畝,流轉率55.1%,糧食、畜禽、水產規模種植(養殖)比重也均超過50%,正由一家一戶的傳統型農業向規模化現代農業轉變。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適應這一趨勢,馬鞍山市提出實施“七項行動”,努力在生產集約、產品品牌、生態循環等農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做出實質性轉變,進一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施主體興農行動,打造規模農業。一是健全職業培育機制。對已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1410名職業農民實施項目、融資、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再建30個農業孵化器,推行“考培分離”的孵化器動態認定管理辦法。二是實施引領示范機制。開展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評定,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加快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年培育市級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各20家,重點支持60家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大企業加快發展。三是強化聯合發展機制。在產業聯盟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合作更加緊密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金城糧食產業聯合體就利用“富硒米”有機品牌優勢,推廣“富硒米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原糧基礎上加價60元/噸收購,帶動種植“富硒米”2000余畝。下一步,將探索出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評選管理試行辦法,創建省級產業化示范聯合體5家,引領帶動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發展。四是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繼續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和企業服務,實現現代都市農業“51051”產業布局的“一張藍圖”畫到底。在一產,重點建設5大優勢主導產業和1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每年遴選糧食產業化、蔬菜標準園等一批農業發展重點項目,以月調度、季通報制度推動項目落實。再進一步以項目為引領,加快推進當涂縣、含山縣運漕鎮楊柳圩等一批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年內實現投資22億元以上。在二產,加快發展5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開展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等系列行動,重點打造鄭蒲港——和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年內完成10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組建,實現加工產值增幅10%。在三產,積極推動農旅融合發展。依托含山縣九天生態園、和縣農業嘉年華、當涂縣桃花村等一批休閑農業,輔之葡萄節、采茶節系列農業節慶活動,重點打造環大青山現代園藝農旅等7條都市農業觀光走廊。
實施生態立農行動,打造綠色農業。一是推廣三級生態循環。目前,馬鞍山市已涌現出一批諸如生物鏈養殖、龍蝦稻鱉連作等生態循環利用模式。未來要推廣經驗,引導經營主體開展種養配套生產,推動產業生產基地之間實施物質循環,規范布局縣區內農業產業、有機肥加工、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探索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縣(區)域大循環的三級生態循環利用,力爭年內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個,培育農業生態循環示范主體5個。二是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六大體系和八大工程。統籌實施健全種養業空間布局優化調整、排泄物污染治理、集成循環資源利用等六大體系及農業節水增效、化肥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濕地生態保護等農業生態十大工程建設。目前,已擬定了生態循環農業行動計劃,并按年度明確了縣區具體目標,即將全面推開執行。
實施品牌富農行動,打造高效農業。一是打造農產品品牌體系。在支持企業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實施地理標志品牌創建的同時,著力引導支持縣區培育區域公共品牌。目前,已新認證了姑溪河大閘蟹、和縣蔬菜、含山大米等一批地理標志品牌,含山縣也正與浙江大學品牌設計中心合作開展“含山山耕”區域公共品牌設計。二是拓展農產品營銷渠道。在積極承辦或參展合肥農交會、上海農展會等大型農展會的基礎上,乘好“互聯網+”的“風口”,拓展農產品電商化銷售。將實施農村電商專業化培育,選取產業特色鄉鎮,開展“淘寶村鎮”試點,重點打造示范園區飲馬湖互聯網創業城作為O2O農產品電商集散中心。
實施科技助農行動,打造知識農業。截至目前,馬鞍山市優勢主導產業專家顧問團共組織培訓1.1萬人次,“農技通”APP應用軟件用戶達1127人,初步走出了一條“一機在手,農事不愁”的農技推廣信息化道路。將繼續深化與中農大、南農大等農業知名高校的戰略合作,健全、充實優勢主導產業專家顧問團,發揮已建和即將建設的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的科技研發作用,構建“顧問團專家+推廣專家組+農技推廣員”的縱向農技推廣體系。在如何打通農技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上,將依托產業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實施首席專家對本地專家、種田能手的“點對點”傳授,推行以 “農技通”APP為代表的信息化服務,打造基層農技問題上傳的“直通車”。
實施金融惠農行動,打造資本農業。一是推動金融體制創新。截至目前,含山縣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4戶,總額1660萬元,和縣、當涂縣也設立了抵押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財政資金的杠桿效益得到初步彰顯。今后,將繼續創新完善農業信貸擔保機制,支持、鼓勵建立縣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擴大抵質押品范圍,拓寬“三農”直接融資渠道。二是開發特色農業保險。目前全市已投保養殖水面8000余畝、畜禽18萬余頭(只),保險金額近4億元。市級財政也拿出了300萬元支持縣區開發水產、畜牧等高價值、高風險的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并還將持續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和承保范圍,推動農業保險與貸款對接,爭取農業保險保單質押擔保貸款試點。三是支持農企上市融資。輔導黃池集團、香泉湖禽業等一批輻射性強、集約性高的龍頭企業于主板、新三板上市融資;引導一批成長性強的農業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實現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農業板上市或轉板。目前,馬鞍山市已有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上市,正積極開展擔保增信。
實施改革促農行動,打造活力農業。一是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不斷總結完善前期試點經驗,強化責任落實、技術服務和宣傳培訓,確保上半年全面完成。同時,健全土地預流轉服務平臺,拓展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引導工商資本從事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二是穩妥實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則,對選定的20個村(居)按照資源條件實施對外整體發包、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多種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探索。三是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在前期建立的市縣鎮三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諸如農業類知識產權、農村集體經營組織股權、二手農機具使用權等交易品種,推動建立統一監督管理、信息發布、交易鑒證的市場管理模式。
實施質量強農行動,打造安全農業。目前,和縣被評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當涂縣被評為省級食品質量安全縣。下一步,繼續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四級(縣區、鄉鎮、村、單位)創建為載體,確保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一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扎實開展農資規范經營示范創建活動,年內實現農資示范鄉鎮全覆蓋。二是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業標準化制定,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推動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能查詢的追溯平臺建設。新增市級以上蔬菜、水產、畜牧等各類標準化示范園區20個。三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完成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健全覆蓋鄉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提升農藥殘留、獸藥、重金屬等參數的有效檢測。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引導經營主體貼二維碼上市銷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