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寧縣是一個以旱作農業為主的農業大縣,傳統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制下的半休閑耕作制度,但隨著全膜雙壟溝播、黑膜壟上微溝播種等技術的推廣,玉米、馬鈴薯等高產高效秋糧作物得到大面積種植,加之化肥農藥長期大量施用,傳統精耕細作措施缺失,連年干旱底墑不足,導致耕地出現養分失衡、活力下降、結構退化、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會寧縣對此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實施休耕制度試點工作。
縣里重統籌。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符合會寧農民傳統用地養地習慣,順應自然規律,是實現藏糧于地的現實需要,也是踐行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會寧縣把休耕制度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縣長任副組長,農牧、財政、國土、農機等部門和試點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時組織召開協調會議,根據全縣生態分區,結合前期入戶調研,確定了以漢家岔鎮為主的中部核心片6000畝,以會師鎮、中川鎮為主的南部輔助片3000畝,以新莊鄉為主的北部輔助片1000畝;明確了農牧部門負責成立技術指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技術路線、休耕協議等;財政部門根據農戶技術落實步驟,分批次以實物和資金兌現補助;國土部門負責地塊上圖等工作;環保、水利、食藥局等配合做好休耕效果評價等工作;試點涉及鄉村負責地塊到戶、組織實施等工作。
部門重監管。農牧部門根據技術路線,指導農戶對照技術模式落實休耕試點工作,配合財政部門采購投放實物和分步兌現資金;財政部門根據休耕技術模式需求,以投放綠肥種子、購買農機服務和一折統發放等方式,確保每畝800元補助全部落實到戶;國土、林業部門監督做好地塊上圖,確保試點面積不與退耕還林還草地塊重合。
鄉村重落實。縣上統一成立了以鄉村干部為主,縣上成員單位工作人員為輔的工作小組,分組開展了三大片區、四個鄉鎮涉及農戶的政策宣傳、入戶核查、意見征求等工作,確保片區地塊面積與農戶一一對應,休耕技術和模式符合農戶意愿,休耕協議和補助資金兌付辦法科學實用。
通過各部門和工作小組反饋情況看,目前已完成81%的地塊入戶核實工作,初步擬定了探索實行耕地休耕制度試點方案、推進落實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和休耕協議,待與省里溝通修訂后逐一落實到位。
下一步,會寧將重點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地塊全面上圖。靠實責任,工作到人、任務到人、監督到人、落實到人,盡快完善制定休耕協議,集中力量與參加試點農戶全面簽訂休耕協議,并將1萬畝休耕地塊全部完成上圖作業。
二是落實技術模式。根據農業部和省上的要求,加大與甘肅農業大學的合作力度,盡快完善出臺探索實行耕地休耕制度試點方案、推進落實工作方案、技術方案,對通過綠肥培肥地力的地塊,及早采購綠肥種子,指導農戶按期完成種植任務和機械深松耕,堅決避免休耕地塊變為荒蕪地塊。
三是監測耕地質量。組織技術人員,制定耕地質量監測方案,科學布點,合理采樣,對試點實施前和不同年度耕地質量,進行測定分析,掌握耕地質量逐年變化的第一手材料。
四是規范項目管理。縣上將試點工作納入項目管理范疇,從一開始就加強資金管理,建立健全項目檔案資料,確保試點工作有方案、有臺賬、有數據、有影像,并嚴格按照農業部和省里的要求,及時報送相關數據和總結材料。同時,要加大項目資金審計力度,確保補助資金不擠占、不截留、不挪用。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新型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做到電視、報紙上有報道,網絡、微信上有宣傳,鄉村欄上有公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營造良好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