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現有7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3.2萬戶、12.2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6.3%。當地采用“6361”精準扶貧模式,即“6個精準、3張圖、6張表、1本臺賬”,把扶貧工作做得精準到位。
一是“6個精準”解決幫扶誰、誰來幫、如何幫。海原縣根據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責任到人和脫貧成效精準的原則,完善審批監管流程,通過看農戶住房條件、特色種養情況、家庭勞動力情況、兒女就學情況、貸款信用情況,對申請農戶進行科學評判打分,準確核定貧困戶;規定幫扶工作隊每月駐村不少于22天,當地干部每人聯系3~5戶,長期包保,根據貧困戶家庭情況制定具體計劃,推進落實。
二是“3張圖”保障產業合理規劃。海原縣根據實際情況,繪制了貧困人口分布、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規劃圖,確立了重點發展優質牧草、養殖、馬鈴薯和瓜菜四大產業。根據規劃,海原縣本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方式給貧困戶安排相應的產業扶貧項目,把各項資金集中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既便于監管,又提升了使用效果。2015年,全縣四大產業初具規模,產業聚集效應也開始顯現。
三是“6張表”做到因人因時因地施策。海原縣制定了貧困戶致貧原因統計、貧困人口進出動態、產業脫貧項目計劃、村莊規劃項目、脫貧目標任務和貧困戶脫貧目標任務表,對致貧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動態管理貧困人口,確定相應的產業扶貧項目計劃和脫貧目標任務。調查組在鄭旗鄉吳灣村統計,全村720戶、2955人,其中貧困戶數316戶,貧困人口1284人,貧困面43%,致貧原因中缺技術為118戶,缺資金為93戶,占總貧困戶數的67%。2016年確定產業扶貧項目主要有:種植紫花苜蓿1762畝,種植蔬菜1192畝,基礎母牛補欄812頭,基礎母羊補欄2509只,技能培訓244人次。
四是“1本臺賬”保障全盤規劃對接貧困戶需求。應用扶貧管理信息系統對貧困戶進行動態管理,對符合標準的貧困戶建檔立卡,實現信息化管理。臺賬信息主要有:幫扶責任人信息、貧困戶基本情況、貧困戶脫貧計劃、幫扶措施、家庭收支情況等。在吳灣村南臺組,調查組在貧困戶普彥成的脫貧工作臺賬中看到:幫扶責任人是農牧局局長吳永峰,該戶共有2人且已近60歲,因缺少勞動力、資金和養殖技術,增收的唯一門路是飼養了4頭牛,入不敷出。2015年,政府對普彥成進行了養殖技術培訓,扶貧項目安排養牛補貼6000元,草原生態補獎等政策補貼2802元,養殖和打工收入30000元;生產、生活、醫療等支出23423元,人均純收入達到7689.5元。該戶對農業產業精準扶貧政策非常滿意,希望以此為契機,擴大養殖規模,盡快過上小康生活。
海原縣的“6361”精準扶貧模式,明確了脫貧時間表和路線圖,將脫貧計劃、產業發展規劃、貧困戶致貧原因、貧困人口分布、收入狀況等囊括其中,解決了“幫扶誰、怎么幫”等問題,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措施得當、精準高效。2015年,全縣已成功脫貧4000戶、1.8萬人。
(赴寧夏調查組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