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任務。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推進改革。當前,各地各部門正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因地制宜進行實踐探索。本刊特開設“調結構 看一線”專欄,為您帶來地方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好做法、新經驗,敬請關注。
“結構調整顯威力,蝦兵蟹將鬧市場。”五月的皖南,綠樹蔥蘢,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站在郎溪縣飛鯉鎮塘埂村文友種植家庭農場的100多畝稻蝦連作示范田邊,談起近年來該縣家庭農場協會在引領各農場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發揮的作用,縣農委副主任戴華芹贊賞道。
“如今,在家庭農場協會的帶動下,全村近半耕地都采取了一稻一蝦模式,不僅減少了農戶在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成本投入,收益還比原先傳統的一稻一麥耕作模式翻了好幾番。”塘埂村村主任徐日秀如是說。
從分散走向聯合 協會應運而生
郎溪縣位于皖東南,境內地形多樣,土地肥沃,交通便捷,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常年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蔬菜、煙葉、茶葉等農作物,并有畜禽和水產品養殖等農產品生產,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
“為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我縣早在2007年便提出了大力培育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工作思路,并按照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市場引導、示范帶動的原則,采用多種措施,扎實穩步推進。”戴華芹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2月,全縣已發展各種類型家庭農場809個,有效地推動了全縣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成立協會組織,郎溪想得早,做得好。”說到成立家庭農場協會的初衷,協會秘書長嚴虎表示,“政府不能也不可能替代一切,其作用是有限的,隨著各個家庭農場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越來越多,必須成立一個農場主自己的協會組織,讓大家聯合運作。在大家的共同需求下,2009年,家庭農場協會隨之誕生。”
主動適應市場 自我管理服務
“作為家庭農場與家庭農場之間、家庭農場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協會成立后,實行家庭農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嚴虎告訴記者,協會始終堅持“互惠互助、共同致富,組織協調、科學發展”的宗旨,可以說,目前已在全縣形成了協會科學引領服務、政府大力扶持、農民積極興辦家庭農場創業的喜人局面,并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家庭農場五種發展模式之一。協會會員也由最初成立時的50個發展到如今的180個。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倡導會員發展什么。”嚴虎說,對于協會的作用,簡單的理解就是主動適應市場,自我管理服務。協會有規范的章程,并定期召開會議,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有專兼職工作人員。近年來,協會協調組織了50名農業技術干部與家庭農場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緊跟市場需求,全面指導家庭農場的標準化生產和農業新技術應用:在全縣推廣應用茶葉新品種和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如安吉白茶、黃金芽等,目前已達4000多畝;推廣應用蟹鱖混養技術,面積已達5000多畝;推廣應用生態甲魚新品種養殖技術,如日本鱉等達1500畝。此外,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自主研發了西瓜新品種“綠甜十號”,并通過了省級審定。
協會自成立以來每年都參與全國科技周、科普日及科技下鄉活動。同時開通短信群發服務,以家庭農場為對象,村兩委干部為信息員,做到信息服務全覆蓋。協會創建了“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網”,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和網上營銷平臺。截至目前,由協會組織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78期,受訓人員達7120人次,開展科普講座29期,聽講人員達2320人次,成效顯著。在技術培訓的同時,還結合實踐,增強養殖戶科學發展的意識,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
不斷創新服務 推動可持續發展
“原先,我們這都種綠茶,成立家庭農場后,大家紛紛改種白茶,雖然剛開始投入較大,但長期效益很好。去年資金缺口有點大,在協會的協調下,很快便拿到了30萬元的貸款,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凌笪鄉流水澗茶葉種植家庭農場主邱君烈說。
戴華芹向記者介紹,協會每年都要與金融部門合作,組織召開銀農對接會,讓農場主與銀行面對面交流。2013年協會與該縣新華鎮銀行共同協商,專門打造了“家庭農場貸款”品種。2014年協會又與縣郵儲銀行達成合作協議,實施“家庭農場信貸直通車”。截至2015年底,合作的幾家銀行已為全縣110戶家庭農場貸款達2600多萬元。
“農場主之間本來都不熟悉,有了協會這個平臺,大家可以經常在一起坐坐、談談,互通有無。比如,養雞的農場有雞糞,就可以銷給苗木農場作肥料。”嚴虎說,為進一步延伸服務,協會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搭建各種服務平臺,如:2014年5月份,與縣供銷社合作成立了“郎溪縣家庭農場綜合服務中心”,搭建了農產品在市場和網絡上的營銷平臺,開拓針對家庭農場的供銷服務。
小農場大事業。“據2014年底對50個家庭農場調查,戶均經營土地226.5畝,人均純收入4.6萬元,是當年全縣人均純收入的4倍多??梢哉f,在協會的示范和帶動下,家庭農場已成為我縣現代農業最穩定的生產經營主體。”縣農委主任包德平如是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